于宁
1960年上映的《羌笛颂》是新中国首部羌族题材主旋律电影故事片,颂扬了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与四川羌族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该片是已故四川籍电影剧作家赵学彬先生的编剧处女作。悠悠羌笛之声,绵绵思念之情。赵学彬先生是一位对生活有热情、对创作有激情、对同仁有温情的艺术家。
赵学彬先生早年历经坎坷,但对生活的热情始终未减。他自幼聰敏,三岁登戏台,五岁识千字,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善于观察生活,颇有写作天赋。1950年参军后,历任文工队员、参谋、干事、秘书、创作员,同时开启了以笔为枪的写作生涯。他所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正经历着建国后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党和人民军队带领当地羌族群众翻身求解放的光辉事迹,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小说《我的羌族兄弟》由此孕育而生。
这篇小说发表后,得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青睐。1959年,他应邀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由长影厂摄制成影片《羌笛颂》,讲述了从1935年红军长征过羌区至1950年羌区解放的革命故事。从文坛跨入影坛,他可谓无师自通,全仗勤奋自学。何况“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赵学彬先生在电影剧本创作上充满激情,常以“无须扬鞭自奋蹄”自勉,多年来笔耕不辍。他于1979年转业至峨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并担任峨影厂刊物《电影作品》(《看电影》杂志的前身)的主编。他为此废寝忘食,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剧本的写作和编辑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独立创作发表或拍摄成影片的电影剧本有《喋血嘉陵江》(峨眉电影制片厂1992年出品)、《女劫杀》(广西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东方第一刺客》(广西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巫山神女》(发表)等;联合创作发表或拍摄成影片的电影剧本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峨眉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男神》(发表)、《蘑菇云即将升腾》(发表)等,电视连续剧剧本有《三峡往事》(1990年摄录,央视播出)、《宋辽风云》(发表)等。此外,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出版小说集《我的羌族兄弟》《雪山少年》以及剧作选集《东方第一刺客》等。
赵学彬先生作为文学编辑,还策划扶植了数十部影视作品。他的温情暖意令电影界同仁们感受尤深。20世纪90年代,他负责四川省电影家协会日常工作后,更是深孚众望。
1991年,赵学彬先生当选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兼任秘书长。他对影坛新人的培养极为重视,总是期望年轻影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支持四川电影电视艺术进修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前身)、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等院校的创建。
推己及人,赵学彬先生特别关怀和扶持基层电影工作者。1993年,他主编的四川省影协内部季刊《影协通讯》更名为《四川电影界》,进一步加强对协会工作和电影精品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刊物等新旧媒体渠道来加强与基层会员的联系,也成为此后四川省影协工作的良好传统。
赵学彬先生曾先后荣获省文联颁发的“从事文艺工作四十年”“从事文艺工作五十年”表彰,退休后依然关心和支持影协工作。2018年,他参加四川省影协组织的“坚持创作初心·振兴四川影视”座谈会,会议间隙特别提到与各市州会员加强联系的重要性。
后来,他特意将自己的建议工整地书写下来,留作协会改进工作的参考:“主要是对成都市外省属县市的会员服务管理做得不够……可以通过县、市影协小组的负责人布置、传达、学习中国文联、中国影协、省文联、省影协的工作安排,以及影视方面的新方针、政策。在国庆节、新年期间,省影协也可给会员发慰问信或对某些工作突出的会员事迹进行宣传介绍,以密切省影协和各地会员的关系。”有鉴于此,我们随后在惠民采风活动中着重加强了对基层会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完善团体会员单位联络群,并以建设巴蜀电影联盟为契机,拓展蜀川影讯等新媒体推介宣传阵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光影如歌志已酬。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为四川电影事业奉献毕生的文艺战线老兵!
(作者为赵学彬同道后学,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剧专委会委员,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