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银 三明市沙县区郑湖乡畜牧兽医站 福建三明 365515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 猪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为患猪和带菌假定健康猪,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接触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阴冷潮湿、气温多变的冬、春两季易发。此外,不良应激、卫生条件、饲养管理等因素也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仔猪副伤寒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急性型为突然发病,病程较短,通常2~5 d,患猪表现为全身性败血症、腹泻、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发病率10%~20%,病死率可达20%~40%。慢性型在临床上较常见,病程长,通常在3 周以上,患猪表现周期性、顽固性腹泻,渐行性消瘦,体温有时正常、有时升高,病情时好时坏,病程中后期,患猪耳根、腹部、四肢等部位出现紫斑,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因机体消瘦、脱水、呼吸衰竭而死亡,耐过的也可能发展为僵猪。仔猪副伤寒对养猪业危害极大,一旦发生,可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一例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与体会报道如下[1-3]。
2023 年2 月25 日, 三明市沙县区郑湖乡某养殖户饲养210 头3 月龄仔猪, 其中两个圈舍的部分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拒食,养殖户曾用氨苄西林钠(20 mg/kg 体重)、柴胡(5 mL/头),肌肉注射,每天2 次,连用2 d,效果不明显, 相连的几个圈舍也相继出现患病仔猪,3 月1 日出现患猪死亡, 此后每天都有新增患猪和病死猪。 问询养殖户了解到,该批仔猪购入前,在原饲养场于45 日龄时免疫了口蹄疫灭活疫苗 (O 型、A 型二价苗)2 mL/头,55 日龄时免疫猪瘟活疫苗 (细胞源)4 头份/头。
患猪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拒食。 发病初期,患猪便秘,3~4 d 后,出现腹泻症状,排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恶臭,患猪尾根部有粪便沾连,患猪挤在圈舍一角,畏寒、颤抖。 病程后期,患猪耳根、腹部、四肢等部位出现紫斑,最后因脱水、呼吸衰竭而死亡。
剖检2 头病死猪,主要见血液凝固不良,呈败血症病理变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切面多汁潮红, 脾脏肿大、 呈暗紫色, 肝脏肿大、 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 肺部瘀血水肿。
4.1 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取病死猪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两端钝圆、短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死猪肝脏、肠系膜淋巴结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肉汤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圆形、稍突起、灰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无色半透明、光滑、圆形小菌落;肉汤培养基呈均匀浑浊。 挑取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见两端钝圆、短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
4.3 生化试验 挑取菌落接种于生化发酵管,37 ℃培养24 h,结果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分解尿素,VP 试验阴性,MR 试验阳性。
4.4 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噻呋钠高敏,对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硫酸黏杆菌素中敏,对阿莫西林、土霉素、硫酸链霉素低敏。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该病为仔猪副伤寒。
1)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隔离患猪。 猪舍、猪只清洗后用1%过硫酸氢钾喷洒消毒,每天1 次,连用3 d,再交替使用1%戊二醛喷洒消毒,连用3 d,直至猪群恢复健康后执行常规定期消毒。 猪场生产用具也要进行彻底消毒,猪舍道路、周围环境用2%氢氧化钠消毒液喷洒消毒。
2)对患猪进行隔离治疗,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阿米卡星20 mg,每天2 次,连用3 d。 每100 kg饲料添加10%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300 g、 电解多维300 g,搅拌均匀,每天2 次,连用7 d。
3)对症状较重不吃食和自主饮水的患猪,采取药物灌服的方法给药。 按仔猪每千克体重用10%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60 mg 溶于30 mL 水中,同时加入20%葡萄糖(20 mL/头)、电解多维(2 g/头),每天 2 次, 直至患猪恢复到能够自主饮水或采食, 继续按上述比例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巩固治疗,每天2 次,以7 d 为一个疗程。
4)猪群其他未感染的健康猪,或已感染未发病的假定健康猪, 按10%乳酸环丙沙星1 kg 拌料500 kg, 同时加入电解多维1 kg, 搅拌均匀, 每天2 次,连用7 d。
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3 d 后,没有新增患猪,4 d 后没有新增病死猪,7 d 后猪群恢复健康。 此病例共有32 头仔猪发病,发病率15%,死亡6 头,病死率18.8%。
7.1 发病原因分析 该群仔猪于2 月5 日从外乡购买,购买时,养殖户已得知该批仔猪没有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 但未能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而及时接种疫苗,寒潮加上连日阴雨、天气阴冷潮湿、猪舍的防寒保温设施较差、粪尿没有及时清扫、猪舍及周围环境没有定期消毒、 运输的不良应激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仔猪副伤寒的发生和传播。
7.2 预防措施 仔猪副伤寒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 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急性病例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程长,难治愈,易形成僵猪,造成生产性能降低。发病仔猪长期带菌、排菌,严重影响猪场的卫生环境和猪群健康, 仔猪副伤寒的防控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才能有效预防。
7.3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疫病从外传入,确需从外调入仔猪饲养的,应先了解仔猪各种传染病的免疫状况, 及时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 在仔猪生长阶段, 为其提供充足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完善猪场硬件设施建设,做好猪舍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每天清扫猪舍,安装通风设备,铺设漏缝地板,保持猪舍干燥和空气新鲜。做好猪场杀毒灭菌工作,定期对猪舍及猪场各生产区域消毒,猪舍消毒1 次/3 d,其他区域1 次/7 d,各种消毒药需轮换交替使用。 做好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 加强人员、 车辆出入养殖场的管理,做好出入人员、车辆的消毒和防护,在饲料购入和商品猪销售时,做好防护、消毒工作,防止细菌、病毒由外传入。
7.4 免疫接种 在仔猪30~50 日龄时, 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肌肉注射或口服均可取得很好的保护效果。 选用有关厂家生产的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2 头份/mL, 肌肉注射;或口服苗2 头份,用10 mL 冷开水稀释,拌入少许新鲜饲料中,让仔猪自由采食。经常发生仔猪副伤寒的养殖场,仔猪断乳前免疫1 次,间隔21 d 后加强免疫1 次,可以有效防止仔猪副伤寒的发生。免疫前后1 周,禁止使用抗生素。猪场一旦发生仔猪副伤寒,再进行紧急免疫,虽然能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但效果会大打折扣。
7.5 药物防治 目前在治疗仔猪副伤寒上,仍以抗生素为主,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沙门氏菌对某些抗生素会形成较强的耐药性。 因此, 有条件的饲养厂(场),在防治仔猪副伤寒时,应先分离致病性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出几种对其敏感的药物交替、轮换、联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临床实践表明,中药防治仔猪副伤寒也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方剂:白头翁、甘草、秦皮、陈皮、滑石、黄芪、桂皮、金银花、车前草各200 g,黄柏、生地各100 g,加水10 kg,文火煎, 药液去渣温服,1~2 月龄仔猪50 mL/头,2~4 月龄小猪100 mL/头,早晚各服1 次,连用3~5 d,可起到消炎、杀菌、止泻的功效。 仔猪断乳后,在1~4 月龄易发期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 利用有益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争夺沙门氏菌生存所需营养,抑制沙门氏菌的生存空间,从而减少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