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技术

2023-04-23 18:31陈美玲王彩华林巧彬周宁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福建周宁355400
福建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鸭疫雏鸭血清型

陈美玲 王彩华 林巧彬 周宁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福建周宁 355400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RA)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鸭疫里默氏菌病能够引起雏鸭腹泻、腿翅瘫软、共济失调和抽搐等临床症状[1],我国自1982 年首次报道商品鸭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病以来[2],该病一直在全国各地流行,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3]。

1 病原学

鸭疫里默氏菌是一种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有夹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细菌大小为0.2~0.4 μm,除杆状外,个别细菌呈长丝状。 杆菌一般呈单个散在,两极着色。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该细菌的细胞壁致密,细胞膜呈3 层结构,细胞膜与细胞质之间有明显的周边隙[4]。

鸭疫里默氏菌可以在巧克力培养基、LB 培养基、胰蛋白肉汤及改良马丁肉汤等培养基上生长,但是其培养需要CO2才能生长, 该细菌不能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 这个培养特性常用于鉴别诊断。 RA 在巧克力培养基中上的培养形态为表面光滑、圆形、稍突起、边缘光滑,菌落直径1~1.5 mm;其在加了血清的肉汤和胰蛋白肉汤中培养,菌液呈现轻微浑浊、管底少量灰白色沉淀物。 RA 的生化特性不同地区报道不一致,可能与血清型有关。该菌不发酵碳水化合物如蔗糖、乳糖、果糖、葡萄糖等,是鉴定该细菌的一个重要特征。该菌不产生硫化氢,甲基红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和西蒙硫酸盐试验均为阴性。

2 流行特点

鸭疫里默氏菌病对雏鸭有较强的感染性, 其他禽类也会感染,如黑天鹅、野鸡、鹌鹑和鸟类等,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创伤口和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库蚊是RA 的重要传播媒介。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特别是潮湿、阴雨天气,病死率为30%~90%。该病主要感染1~8 周龄鸭,1 周龄内鸭可能由于母源抗体保护,对该病不易感;随着日龄的增加,2~3 周龄雏鸭对该病易感,病死率高;5~6 周龄鸭对该病抵抗力增加,8 周龄以上鸭很少见发生此病。 此外,该病一旦在某个养鸭场发生,其周围的鸭场也都会相继发生,具有明显的“疫点”特征;父母代鸭感染过RA,其商品代也会发生RA,具有种源传播特性。

应激等环境因素对该病的流行、 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感染该病的患鸭初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 但是卫生条件差、 饲养管理差或饲养密度过高、场地潮湿、冷热应激等因素,会导致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加剧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此外,其他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存在,会促进该病的发生,RA 与其他细菌病的混合感染,会加剧患鸭死亡。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 d, 有的可长达7 d,按病程一般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新建鸭场或未使用抗生素的鸭场发生该病以急性病例占多数; 老疫区或使用过抗生素的鸭场发生该病以亚急性和慢性为主。 最急性病例的鸭一般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2~3 周龄雏鸭, 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嗜睡、点头、腿软不愿走动、多卧地、共济失调和震颤;眼睑黏性分泌物增多使眼眶周围羽毛黏连; 鼻孔堵塞,常见有浆液性分泌物而造成呼吸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臌胀。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主要发生在4~7 周龄小鸭,主要表现为精神不好、困倦、少食和腿软不愿走动,安静时症状较为缓解可采食、饮水,似乎看起来跟健康鸭一样,病程可长达7~10 d,耐过的患鸭往往因发育不良而发展为僵鸭。

3.2 病理变化 剖检感染RA 的患鸭可见全身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病程长的病例可见干酪样渗出物;心脏可见心包积液、心外膜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物,容易剥离,肝脏质地变脆, 病程长的患鸭可见肝脏表面渗出物形成淡黄色干酪样团块, 不易剥离; 肾脏肿大呈现暗红色、 质脆; 气囊由于纤维素性物附着而变得浑浊增厚,部分病例会与腹腔壁黏连;肺充血、气管腔积水、小叶间质水肿;脾脏肿大或附着纤维素性膜,部分鸭脾脏呈大理石状; 脑组织常见充血、 水肿和小出血点。 输卵管明显增粗,有干酪样物附着;跗关节常见肿胀、关节液增多、浑浊或黏稠;皮肤常见有坏死性皮炎,在皮肤和脂肪层之间有淡黄色渗出物,切面可见海绵状组织样变化。

4 诊 断

该病可依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该病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似,还需借助实验室检查来确诊,主要借助细菌学检查、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PCR 等方法。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取病变样本,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在含CO2环境中培养24~48 h 后,观察菌落形态并做纯培养和生化试验。 若有标准血清, 可进行琼扩试验进行血清学鉴定。

4.2 间接血凝试验 运用琼脂扩散制备抗原,与致敏醛化的绵羊红血球发生凝集反应的程度来检测血清中RA 抗体,从而确定是否感染RA。

4.3 免疫荧光检测 取病变组织涂片、 固定后,用特异的荧光抗体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呈绿色荧光,多数单个散在。 借助免疫抗体的特异性,可鉴别诊断该病与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4.4 PCR 方法 利用参考毒株的16S rRNA 设计特异性引物,借助PCR 扩增设备,可特异性检测鸭疫里默氏菌,广泛应用于快速诊断、快速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5 防控技术

抗生素的使用在细菌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上反复投药的治疗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既增加了生产成本, 同时又会在养殖场内形成耐药菌株,不利于生产和食品安全等。 因此,选择正确的疫苗进行接种, 是预防该病的有效和安全措施, 由于RA 的血清型较多, 养殖场需要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情况,进行疫苗选择。 此外,还需要通过环境控制、饲料改善和消毒等综合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5.1 药物治疗 磺胺类抗生素是防治RA 的主要药物,其他抗生素也有效果,但是许多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分离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血清型菌株对药物的敏感也不同,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最好能够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流行菌株敏感的药物。

5.2 疫苗预防 疫苗是防控RA 最安全的措施,有利于减少养殖场的发病率,降低经济损失。目前投入使用的有RA 灭活疫苗、弱毒苗和亚单位疫苗,由于血清型较多且复杂, 选择疫苗时应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菌株,方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我国已经研制出血清型1、2 和10 型RA 三价灭活苗以及血清型1、2、4 和5 型四价灭活疫苗,经过攻毒保护试验、抗体的消长规律测定, 证明研制的疫苗攻毒保护效果可达91.7%~100%,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6-7]。1991 年国外学者开始对RA 弱毒疫苗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直至2008 年才开始RA 弱毒疫苗的研究,通过筛选RA 自然弱毒菌株,免疫雏鸭后21 d 能检测较高的血清抗体效价, 同源攻毒保护率达80%,对雏鸭安全和无副作用,可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8];由于RA 血清型复杂而又多种, 各种血清型之间缺乏免疫保护力, 因此研制多血清型的亚单位疫苗是防治该病的理想方法。 有研究报道通过表达纯化RA 的OmpA 基因和部分P45N 基因,或者利用培养液进行提取外膜蛋白等方法获得RA 的免疫性蛋白,通过免疫雏鸭,发现其对同源菌株能起到保护作用,说明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是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的亚单位疫苗[9]。 针对RA 感染,上述疫苗可用于预防、减少或者改善患鸭的临床症状,但是仅仅依赖疫苗控制此病,也未能完全保护。 因此,必须通过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该病。

5.3 严格生物安全措施 保持鸭舍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对人员进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鸭舍、水池等进行清理和消毒;注意饲料、水源和鸭舍周围环境的卫生;常用的消毒药有百毒杀、过氧乙酸等。 加强引种管理,不要从疫区引种。还应该注意场区周围的疫病流行情况,做出合理的防控措施。 及时处理病死鸭、定期清洁鸭舍粪便和无害化处理垃圾。

5.4 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饲养 首先,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通风、温度和湿度控制,夏季要通风降温、冬季既要保温又要保证一定的换气量。第二,降低饲养密度,避免因过度拥挤而造成疾病快速交叉传播。第三,减少各种应激如高温、高湿、淋雨或惊恐等,在应激情况下,会增加RA 的发病率。第四,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进行生产,尽量减少不同日龄、不同批次的鸭群混养,减少打斗等应激行为发生。 第五,改善日粮,合理添加保健药物,根据不同日龄的营养需求选择满足生长需求的饲料, 天气异常时可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的电解质和多维等。

6 小 结

自RA 发现以来, 由RA 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给现代养鸭业造成较大影响, 该病由于血清型众多,且无交叉保护,一旦感染难以净化,并可引起不同批次和不同日龄的幼鸭反复发病,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与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应激因素和种源因素等息息相关,因此,在做好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的同时,要从加强环境、饲养管理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控,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鸭疫雏鸭血清型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浅析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治疗
4株鹅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