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萍
摘 要:古诗词之所以被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因为它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体现着古代人民的文学智慧。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会背,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语言、意境、情感、思想等多重美感,让学生接受良好的美育和情感熏陶,不断吸收其中的语言和思想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也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兴趣出发,借活动生趣,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深处,仔细品酌古诗词语言、意境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美,从古诗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养分,并渐渐转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意境 语言 情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6.026
古诗词的语言虽少,却是经过诗人精心凝练而成的,体现着古代人民的语言智慧。不仅如此,古诗词语言所描绘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既有古代人民的生活日常描写,也有儿女情长的涓涓倾诉,更有豪气万丈的行军策马,是人们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古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是德育开展的重要渠道。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在完成背诵古诗词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古诗词的语言,分析其中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同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古诗词的意境,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不断引导学生感受其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全方位地挖掘古诗词中的文学精华,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吸收古诗词中的精华,并能够全部消化、灵活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1.借助多媒体呈现诗中景象
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中,有一个能够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无形化为有形的工具就是多媒体。它的使用使得空洞的语言描述更显苍白,为语文教师呈现古诗词中的优美景象提供了有力武器。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用生动的图片、视频将古诗词中描写的自然和生活景象加以呈现,将一个个高度抽象、凝练的语言文字具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印象和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教学,用生动的视频配上悠扬的音乐,将《钱塘湖春行》所描述的旖旎早春美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当马儿在茵茵绿草中悠闲地低头吃草,当夕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当一簇簇艳丽的红花开遍山野,当一行行大雁悠闲飞过,当柔美柳条倒垂于亭台楼阁之上,这一幅幅美景顷刻间打动了学生的心。在这悠闲、愉悦的意境中,学生再去朗读这首诗,语气会更加轻快、悠扬,诗的意境就渐渐在学生的语言中流淌出来。这样,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学生不用再仅仅凭借古诗中文字的描述和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想象,而是对其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了加深了学生对这首古诗意境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借助诗配画丰富诗中景象
古诗词的常用手法是借景抒情,诗人常常用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美景图。借美丽的景色表达自身的喜爱之情。因此,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成了打开诗人心灵大门的钥匙。在学习古诗词时,只凭借想象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总有种朦胧感,对意境的感受不够清晰、强烈,这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描绘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将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描绘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同时还可以添加自己想象到的景物,让古诗词所呈现的意境更加丰富,由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这首诗用寥寥几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落、暗淡的画面,透过诗中的九个景物,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孤寂苍凉的内心。学习这首诗词的关键就是感受诗中的意境,借此体会诗人孤独、凄苦的内心。在课堂上,如果只用语言去描述画面的沧桑感,无疑是苍白无力的。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想象到的画面画出来。学生在创作中,通过昏黄的色调、孤单的景物来渲染意境,不用语言赘述,画面自然地带上了荒凉之感。带着这样的心境再去读这首诗,学生对诗词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3.借助创作背景体会境外之意
意境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凭借物,特定的创作背景下意境有了特殊的含义。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景物美,而应该深入思考在该诗词中的特殊内涵。这就需要借助诗人当时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因此,学习古诗词时,诗人的经历以及创作背景等资料,对学生理解古诗词有着重要帮助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补充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把诗词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和感受,从而促使学生能领悟意境背后的深層含义。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借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中磅礴大气、雄伟壮丽的意境。课上,笔者先给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通过对古诗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它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的路上所写的,可以想象,当时的曹操刚刚取得胜利,统一中国的愿望距离自己又近了一步。当时的心中必然是豪情万丈、激荡澎湃,因此,他看到的景物必然也更加雄伟壮丽。学生在读这首诗时就要带着曹操特殊的心境去朗读,读出诗中意境的大气、壮阔,读出诗人激荡难平、英雄豪迈的情绪。这样,通过为学生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感受,促使他们对这首诗意境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了更为深入的感知和理解。
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1.读准平仄变化,感受古诗词的韵律
朗读是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词,学生首先要了解每句诗中的平仄变化,在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把其中的平仄变化读出来。同时,学生要知道在哪儿停顿,朗读古诗词要像刀切莲藕一般藕断丝不断,声断气不断,只有这样,才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在学生尚未形成较强语感时,教师可以先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平仄声,再引导学生把每首诗中的每个字都标注出平仄,平用“-”来表示,仄用“∣”来表示,标在每个字的正下方。学习的古诗词多了,学生的语感就产生了,在朗读古诗词时,即使不标注平仄声,他们也能够准确地读出诗中的平仄变化,并准确地停顿,读准重音,从而深刻感受古诗词中的韵律感。
例如,在学习《登飞来峰》这首古诗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标注出古诗的平仄声,并准确地读出诗中的平仄变化。首先,笔者给学生讲解何为平声,何为仄声,让学生在古诗中标注出来。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读平声和仄声,用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变化来读出诗中的平仄變化。接着,笔者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这首诗,进一步感受诗中的韵律,促使学生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
2.倡导吟诵诗词,唱出古诗词的音乐
吟诵是古人创作和传唱古诗词的主要形式。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十分注重其语言的音乐性。尤其是如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更是读起来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吟诵能够将古诗词的音乐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理解的同时,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倡导学生学着古人的方式吟诵古诗词。当然,吟诵古诗词和唱歌有所区别,吟诵古诗词之初,学生可以模仿现有的吟诵视频,先培养语感,然后再渐渐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吟诵出古诗词的音乐感,充分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尝试吟诵古诗词,读出诗词语言的音乐性。首先,笔者给学生播放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跟着视频学习如何吟诵这首诗词。接着,笔者让学生之间进行吟诵比拼,看谁吟诵的更有韵味。当学生掌握了这种吟诵方式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创新吟诵方式,读出个性,读出诗词的音乐感。这样的吟诵活动促使学生充分感受了古诗词的语言美。
3.反复品味词句,感受古诗词的凝练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是诗人经过反复揣摩提炼而成的。每个字都有着其独特的含义。仔细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汉语言的准确、贴切,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学好祖国语言的情感。同时,仔细揣摩古诗词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理解、吸收古诗词语言美感的同时,渐渐能够熟练运用更加精练的语言去表情达意,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尝试运用替换法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这首诗,仔细品味诗中词语运用之恰当、传神,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意蕴无穷。尤其是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配上“孤烟”,使得整个画面简洁干净,也显示出了大漠风光的独特,用字特别贴切、传神。提到“直”字,学生还很容易想到大漠的特殊植被“大杨树”,想到守卫边疆的战士的劲拔、坚毅的品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尝试用其他词来替换“直”字,在替换、斟酌中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精确。
三、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美
1.结合生活经历,调动学生内心情感
古诗词是诗人记录生活、表达生活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词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沉淀,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不可能回到古代去体验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但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历经多少岁月都不会改变的。情感是拉近诗人和读者的一根线,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更重要的是体会诗人深藏在诗中的情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古诗词内容相似的生活经历,站在相似情境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从而成功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来理解古诗词。“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两句写了诗人远望长安,看到当初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如今却时过境迁,内心一时间感慨万千。这句诗很多学生读的时候都很有感触,他们会联想到自己去历史古迹游览时的心境,用在此处可谓是再合适不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理解这句话时,笔者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抗日战争的不易,想象当时人民群众水生活热的生活,学生的内心情感就被成功调动了。
2.借助音乐通感,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艺术是具有通感的,语文和音乐都是艺术的一种,虽然语文主要侧重语言,而音乐主要侧重旋律,然而两者之间的情感是相通的。在语文课堂上运用音乐能够渲染气氛,达到以音乐之情引学生之情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通感,在课堂上播放与古诗词情感基调相似的音乐,将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音乐会散发其独特的魅力,成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学生对诗中的情感感悟就更加深刻了。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笔者就借助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用音乐的情感来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可能更熟悉由此改编的歌曲,在课堂上,笔者就给学生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当空灵、缠绵的歌曲在课堂上响起时,学生很快就被歌曲的情感所感染。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情感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借助特殊意象,增强学生情感感悟
意象是古诗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古诗词通常是为了即景抒情,在特定的情感背景下,诗人看到的意象也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情感,带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在教学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并鼓励学生对多种意象含义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学生大脑中积累的意象会越来越丰富,对其所代表的特殊含义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这样,在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就能借助意象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他们的情感感悟能力会更强。
例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借助诗中特殊的意象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增强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学习这首诗之前,笔者让学生先判断一下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场景的。这时,学生很容易从“客路”“行舟”“乡书”“归雁”等词中判断出它是一首游子思乡诗。于是,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这首诗的意思后,着重从诗中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思乡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又各自代表着怎样的特殊含义。首先,笔者先引导学生罗列学过的思乡诗,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再从中总结出诗人常用的表现思乡的景物,如月、大雁、乌鸦、夕阳、寒夜、客船等,之后学生便可以借助特殊意象来理解古诗词,感悟诗人的情感。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学生必须学习、理解、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学习古诗词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一定要从古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古诗词的精髓,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唯有如此,才能够将古诗词中的文学精华全方位挖掘出来,让学生可以真正吸收古诗词中的精华,并且能够加以消化和灵活运用,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张艳芬《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学周刊》2014年第20期。
[2] 赵颖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