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因素及创新模式

2023-04-22 20:33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0期
关键词:综艺娱乐传统

黄 洁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

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竞争激烈,观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竞争和需求,我国综艺节目不断探索新的节目类型和拓展节目主题,逐渐摸索出自主创新的路径。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我国综艺节目探索创新的一个类型,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借助综艺的形式对节目进行现代化转换,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热播,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迅速获得好的流量和收视,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带动一股对诗词、经典著作、文物的讨论和学习热潮。文化类综艺节目为长期以来“娱乐至死”的大综艺环境注入了内涵,提升了综艺的文化价值,满足了新时代受众对文化和情感的期待和诉求。

1 文化类综艺节目兴起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总体发展经历了由综艺晚会主导到综艺节目主导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联欢晚会式综艺节目时期、“欣赏型”到“娱乐型”时期、选秀造星时期、明星真人秀时期。中国综艺节目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成功的综艺娱乐节目,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并积极探索本土原创节目模式。我国综艺节目由早期的类型单一到繁荣期的类型多元,内容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在叙事策略与内容上均有音乐、游戏、旅游、美食等元素,强调娱乐化的叙事策略。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成为“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象征”[1]。综艺节目天然具有娱乐属性,娱乐本身无可厚非,综艺节目以其轻松搞笑的亲近性丰富了大众的业余生活,尤其当下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多重压力需要娱乐,但在娱乐的外衣下存在一定的隐患。从视听文化角度来看,过度娱乐化会带来节目的同质化。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不断升温,媚俗、浅表消费等视听文化乱象,成为节目市场、业内及学界关注的问题。综艺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背后有资本逐利的内在驱动,这种驱动使视听文化产品被消费和解构,甚至呈现价值观的偏离。综艺节目作为视听文化产品最受欢迎的热点类型,具有广泛的收视群体,如果综艺节目迷失在娱乐的炫彩外衣下,其对大众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鉴别能力有限的青少年受众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预想。中国综艺节目要实现良性发展就需要正确看待娱乐化问题,以及不断进行本土自主创新。此外,综艺节目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要求节目能够传达主流价值观,培养和提倡健康的审美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艺节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观众对娱乐化内容的疲劳以及对更好的视听文化内容的需求的增加,视听传媒对自身传播功能与使命进行反思和审视。央视、各大卫视及网络视频平台纷纷开始探索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涌现出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传统文化类原创综艺节目。这些节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获得了观众极大的认可与喜爱。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大热也让我们看到了本土原创节目的可能与巨大魅力。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自2012年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质量和内涵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升。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挖掘传统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指知识产权或智慧产权,包括具有商标、著作权及设计权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人文内涵不断提升,主题更加细化;在制作模式上大胆创新,视听呈现上借助新技术为观众打造视听盛宴。文化类节目为我国综艺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我国节目路径创新和内容升级的必然选择。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度展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

2 多重因素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繁荣发展

2.1 政策扶持引导

视听节目的发展演变和创新能够反映不同阶段社会群体的情感和价值需求,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引导广播电视机构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特点,围绕传统艺术、典籍著作、传统节日、人文风俗等展开创作,对重大选题、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扶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同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媒体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传播优秀文化,这就意味着电视及视频网站等媒介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文化类节目,来满足观众的文化和审美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明确发展方向,创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容。一大批文化类综艺节目打破了早期同类节目在叙事和表现方式的局限,也实现了“破圈”传播。《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等优秀文化类节目不论是舞美画面呈现,还是叙事方式、后期制作都有很大突破,用视听盛宴滋润了受众心灵,迅速获得了大众的关注和喜爱。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让已经淡出大众视野的古老中华文化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IP,更让我们看到传统本土文化可以拥有综艺气质,为我国节目创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制作经验,在文化、艺术与娱乐的三者表达中找到了平衡点。

2.2 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丰富精神文化的需求

在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综艺节目以其轻松、活泼、有趣的特征迅速吸引观众,成为各大电视平台以及网络视频平台的收视法宝。近些年,形形色色的综艺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类型多元、主题多样,赛制升级,均有着激烈的对抗性。这些娱乐元素使综艺节目充满看点,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受众在其中感受视听奇观带来的感官冲击和娱乐浪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受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其逐渐对充斥屏幕的快餐式综艺娱乐节目产生审美疲劳,开始向往让身心能够栖息的精神领地。《2020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调查显示,超六成的观众对综艺节目的期待更偏向于优秀的原创IP、富有正能量的节目和思想深刻的节目三个方面[2]。综艺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具有传播文化和精神启迪的使命和责任,其中文化类综艺节目肩负使命,顺应时代需求,满足大众追求更高精神文化的诉求,逐渐从荧幕清流成为荧幕潮流。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资源。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提升节目文化艺术内涵,传递社会正能量,为观众带来了极具审美意味的视听经验。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是文艺创新的不竭资源,文化类综艺节目较其他类型的节目更容易出成绩。因此,综艺节目应借助我国优秀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娱乐化的表达,努力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作原则和表现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

3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模式

文化类综艺节目要不断创新,要始终能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2012年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领域不断探索新模式,节目创作者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不断探索节目新的发展路径,努力为受众呈现符合时代特色、时代潮流的优秀节目,实现了将知识、艺术及娱乐统一,让中华传统文化重新散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3.1 融合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让经典活起来

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当代融媒体的发展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生态与技术支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大多因年代久远而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文化类综艺节目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典籍与文物及其美学精神回归大众视野,如何让原本抽象的传统文化艺术符号通过电视艺术具象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近年来,文化类综艺不断创新节目模式,注重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融合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演绎,通过电视艺术语言让经典“活”起来。节目打造的沉浸式审美体验,能够使观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国家宝藏》用“戏剧+”方式演绎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原本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变得鲜活而生动。《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与电视访谈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观众在电视艺术创造的独特时空中,与典籍里的先贤们展开思想与精神的对话,引发观众对经典的思考。

艺术的融合与创新给文化经典注入了时代特色和时代潮流,视听新科技为传统文化打破时空界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均注重打造沉浸式的节目体验。《典籍里的中国》运用了环幕投屏、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实时跟踪等多种视听新科技手段,并以舞台分区的形式作为辅助,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观看体验。《登场了!敦煌》使用动画特效复原千年壁画,让壁画上静止的人物活动起来,并生动复原画中人物舞蹈、反弹琵琶等动作。文化类综艺节目利用科技让传统文化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艺术形式。

3.2 年轻化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相关统计结果表明,综艺节目特别是带有时尚气息、引燃收视爆点的“现象级”节目的主要收视群体是35岁以下的青年[3]。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新模式上以青年群体为收视目标群体,十分关注青年的接受心理和接受特点。在不断升级创新中,文化类综艺节目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重视青春化问题,与年轻观众产生共情与共鸣,同时让我们看到古老文化也能散发出巨大的综艺能量。

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年轻化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节目嘉宾及现场观众的年轻化,如《登场了!敦煌》节目组让嘉宾到真实的历史文化场景中,通过体验式真人秀带领观众了解敦煌文化。此节目的嘉宾除了“领队”汪涵,其他三位嘉宾都是“95后”青年演员或博主,他们在节目中面对古迹时产生的文化自豪感,直接引发“95后”“00后”观众的共鸣。二是节目在细节呈现上符合当下网民的交流话语,增加网感和时尚气息。作为数字原住民,当下青年人传受心理在长期的新媒体和互联网使用中培养了网感化的审美接受。增加网感及进行网感化的传播成为许多综艺节目创新的策略之一。《国家宝藏》热播中,许多网友将节目中出现的国宝制作为表情包在网络传播,延伸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海报上的“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查收”“国宝留言持续更新中”“穿越6 000年的留言”等环节设置持续成为该节目的创新亮点,让博物馆中冰冷的国宝有了温度。此外,动画特性和花字等综艺元素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注入青春活力。花字的使用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一些网络流行用语的字幕让节目语态更加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拉近了受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3.3 传播方式的融合与跨界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听节目组在制作和营销上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对节目进行营销宣推,以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跨界与融合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层面的新思路。文化类综艺节目本身具有多重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作为电视艺术又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在跨媒介传播中,文化类综艺节目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和受众喜好,对内容进行拆分,以适应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通过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实现多屏合力的效果。例如,《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跟着康震学经典》《经典冷知识》等专栏,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该节目组还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将节目拆分为若干短视频片段,来满足网络用户的视听需求。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宣推上还采取全媒体思路,打通不同平台合力开发节目新模式,延伸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一本好书》节目组与网络音频平台蜻蜓FM联合推出衍生音频节目《一生之书》。音频节目配合主体节目内容展开深度解读,从而深化节目主题内涵。融合与跨界传播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整合搭建了一座互通有无的桥梁,延伸了节目的传播触角。当下任何爆款综艺节目,不仅需要精心打造内容,更要具有用户思维,利用互联网搭建多元传播矩阵,通过网络进行宣推。

4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与扬弃,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在当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提供宁静深远的思想空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发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和创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深耕细作,将中华美学精神和现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唤醒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潮流和经典。笔者期待更多更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出现,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猜你喜欢
综艺娱乐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娱乐眼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