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琦立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在叙事电影的编创中,戏剧情节的发生是必然而普遍的。编剧需要不断创建动态的、互为因果链的戏剧情节,继而构成电影故事的情节线。而形成戏剧情节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构建丰富、饱满的戏剧情境。戏剧情境可以理解为戏剧情节的类现实基础,它可以为人物的行动、情节的发展提供直接依据。它统一于创作者的戏剧目标方向及其审美诉求、表达诉求之中。
在叙事电影的故事编排中,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编剧通常会遵照冲突律的方法来构建故事情节。戏剧冲突是指人物和人物的戏剧性需求之间的障碍或者距离。冲突即使在故事的开端没有爆发,但随着情节的酝酿和发展,也会显现和暴露出来。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编剧需设置一系列人物需求以及阻碍他实现需求的障碍,并让人物动作和反动作不断较量、对抗,最后解决冲突,以展示不同人物性格,并达到美学上的艺术效果。在叙事电影中,常见的情况是,一个故事的起点即蕴含在引发冲突的那个情境之中。叙事由特定的情境开始,根据因果关系的模式引起一系列变化,最后,一个新的情境产生,叙事走向结束。电影作为年轻的叙事艺术形式,时空的复合性决定它在讲述故事上有较大的艺术潜能。研究叙事电影中戏剧情境的构建策略,对研究如何发展叙事电影的故事情节并有效构建戏剧冲突,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
基于此,笔者将由戏剧情境所涵盖的具体元素出发,从建构典型的时空环境、建构人物所面临的特殊事件、建构情境内部多维的人物关系这三个方面,讨论叙事电影中戏剧情境的建构方法。
在叙事电影里,戏剧情境都是发生在某一具体时空环境里。广义的时空环境是指作品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形态和社会状况。狭义的时空环境一般指剧中人的典型时空环境。可以说,广义的时空环境是通过狭义的典型时空环境来体现的,而在典型的时空环境中,环境内部的客观因素,如时间、地点、氛围等,都会赋予戏剧情境不同的色彩。
苏联导演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是“新浪潮电影”中的代表人物。在2021年丘赫莱依百年冥诞之际,他的作品《第四十一》和《士兵之歌》也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致敬影人”单元重返银幕。在他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代表作中,他依托巧妙的情境来制造戏剧冲突,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复杂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高的艺术高度。
丘赫莱依执导的电影《第四十一》探讨了战争中人性和阶级性的冲突,细腻动人地展现了战争中的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这部电影获得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奖。在这部电影中,丘赫莱依通过相当大的篇幅,设计了一个杳无人迹的荒岛作为大的戏剧时空环境。旷野、海浪、渔民的房子,都是这个环境内的稳定元素,整个小岛就只剩下神枪手玛柳特卡和她的战俘军官这两个对立阵营的人,于是荒岛就成了两个人的舞台。观众期待两个主人公在情境中行动,使情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刺激性情节。
在“困在荒岛”这个大情境下,丘赫莱依利用很多符合场景逻辑和现实可能性的元素来构建小的新情境,如设置天气恶劣的环境。当海岛刮起风暴,两个人被淋湿之后烧火取暖,羞涩而微妙的爱情感觉开始升腾。风暴之后的次日,白军军官生病,“神枪手”和“战俘”的身份关系,转变成了“照顾者”和“病人”的关系,关系里带有相依为命的意味。即便在同一空间中,因为天气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情境,推动人物关系从“敌人”向“爱人”转变。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编剧在设计集中、单一的空间场景的时候,必须要重视各种元素的作用,空间场景内部的时间、氛围、道具等各种符合场景逻辑和现实生活可能性的元素,都可能蕴含着编剧能够利用的戏剧因素,推动情节朝戏剧目标发展。
而丘赫莱依另一部电影《士兵之歌》,曾获得第34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在这部电影里,丘赫莱依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时间环境。《士兵之歌》围绕阿辽沙要在规定时间内回到故里探望母亲这一激励事件来架构剧情。故事的大情节是以阿辽沙终于回到家乡,与母亲短暂重逢为闭合结局的。但丘赫莱依将其设置为一个特定时间条件下的旅程。这个时间情境是,上级只给了阿辽沙6天假期。6天后他必须准时返回部队,这是他不可违抗的命令。所以贯穿大情节的小情节,比如遭遇激烈的正面战场,回家途中遇到了各种阻碍、危机、纠葛等,都必须服从于“6天假期”这个时间情境。
从《士兵之歌》的整体剧作来看,大致可以把小情节归纳为以下几点:(1)炸掉坦克,获准回家;(2)帮助残疾军人团圆;(3)爱情的初体验;(4)火车遇炸,救助难民;(5)母子相聚又别离。这些情节段落形成影片张弛有度的节奏的同时,也展现了在战争考验面前苏联前线和后方不同身份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旅途中阿辽沙经历的场景变换很多,但在每一个小情节内部,场景是集中而稳定的。比如在“爱情的初体验”段落,丘赫莱依设置的情景是在封闭的火车箱内,场景内部是相对静态的。这个空间类似电影《第四十一》中的荒岛,像两个主人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里,两个人的关系从陌生人的紧张关系转向缓和的友谊关系、萌芽的爱情关系。
通过以上对《第四十一》《士兵之歌》的分析,可以看出营造特殊的客观时空环境对构建戏剧情境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营建时空环境的时候,要解剖这个环境文本和潜文本层面的行为模式,充分发挥特定的时空环境的戏剧功能。
在叙事电影的编剧中,很多时候情境是随着事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又借助事件的推动构成生动的情节。可以看出,在情境的设计里,事件设计通常可以作为全新的刺激源,让故事方向发生变化。
陆川在执导的电影《寻枪》的开端,便设计了姜文饰演的警察马山在宿醉之后,发现自己从不离身的枪不见了这一特定事件。而且,丢失的这把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当马山意识到偷枪人是可以利用枪里的三颗子弹杀人时,他不禁感到毛骨悚然。警察竟然丢了枪,是落在马山这个警察身上最糟糕的事情。通过构建令人意外的特定事件,在电影的开端就形成一个有强烈冲突性的戏剧情境。这个情境把人物置于凶险的生死危机之中,并要求人物必须要解决问题,它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物发挥潜能去释放激烈的能量,产生戏剧对抗动作,以确保接下来的故事有较大的张力。
而在丘赫莱依的电影《第四十一》的结尾,孤岛中的两个人终于看到“船来了”,则是一个结构上更复合的,使人物在特定时刻面临的特殊事件的范例。在这个戏剧情境里,当孤岛中的两个人发现“船来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出自求生本能的。马柳特卡叫军官拿枪向船示意,当两个人发现船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兴奋地跳起了舞。
然而,创作者设计的巧妙之处是,在这个特定的“希望”事件里,这艘船是隶属于白军阵营的。当白军军官发现船来自“自己人的阵营”,他开始兴奋地朝船的方向狂奔。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两个人在荒岛上的感情单纯、美好,他们是一个整体。而当这个事件发生时,他们的关系走向对立和分裂。在戏剧情境的压力下,马柳特卡内心的平衡被打破,行为发生了反转,把枪对准了爱人。可以看出,影片通过构建“船来了”这个特殊事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情境,最大限度激发了人物潜能去形成对抗力量,最终爆发了电影最高潮的戏剧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船来了”这个情境包含冲突的两个戏剧层次。第一层是来自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承载着马柳特卡希望的船,竟然是敌方阵营的船,人物与现实产生了针锋相对的外显冲突。第二层冲突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面对“船来了”,军官到底是马柳特卡患难与共的爱人,还是“神枪手”所押送的“战俘”,还是另一个政治阵营的阶级敌人?马柳特卡同时还要面对她内心激烈的情感冲突。在很多优秀的电影情境里,编剧构思特殊事件时,情境的内部都蕴含着外显的行动冲突和内隐的情感冲突这两种戏剧层次的冲突。无论是外部冲突,还是内心冲突,在进行情境内部冲突设置的时候,冲突都需要是激烈可见的。
叙事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时间因素以不同的形式附属于因果链条。在剧本的推进中,故事链条必须以构建戏剧张力为目标,朝观影者所意想不到的方向推进,从而营造精彩的观影效果。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戏剧情境的建构中,通过设计人物在特定时刻面临的特殊事件,可以强有力地制造多层次的戏剧冲突,并起到增强情绪延续力,激发观赏者心灵力量的审美效果。
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冲突,通常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某人物与某个社会团体之间的冲突,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人物的内心冲突。要形成冲突,还离不开情境内多维人物关系的建构。因此,影片经常通过情绪的累计设计、演变设计,让人物的情感达到触机便发的临界点,形成戏剧张力。
在由乌尔善执导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第一场戏从整体的戏剧目标来说,是殷寿要带领军队和亲手调教的质子军团,征讨叛乱的冀州侯苏护。所谓质子,是指各个诸侯交给殷商的儿子,诸侯敢有谋反者,先杀其质子,然后族灭之。事实上,质子也就是殷寿制衡诸侯叛变的人质。第一场戏场景是在冀州城门外,创作者在这个场景和事件内部构建了多维的人物关系,让情境更加饱满,故事往更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方向发展。
首先,殷寿发动质子劝降的战术,请苏护的儿子苏全孝去冀州城门前对父亲喊话劝降,没想到,回答苏全孝的却是一阵箭雨。苏全孝成了父亲的弃子。在这里创作者是通过设计“劝降失败”这个事件情境,置苏全孝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把殷商和冀州侯两个社会集团的敌对关系,转变成了苏全孝和苏护的父子敌对关系。
按照殷商规矩,苏全孝这个时候应该被殷寿直接处死,但是剧情没有直接设计这样的动作,而是先进行了特别的台词设计。殷寿对苏全孝说:“那个人不配做你父亲。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做我最勇敢的儿子。”影片通过这三句简单的台词对人物关系进行了复合型设计。“他不配做你父亲”,殷寿这句话利用苏全孝人物内心的委屈和怨恨,拉开苏护与亲生父亲苏全孝的距离。“你是我的儿子”,殷寿用这句谎言,拉近了苏全孝与自己这个精神父亲的距离。最后一句“你要做我最勇敢的儿子”,短短一句台词,精神父亲赋予苏全孝“赴死”这个行为价值上的认可。三句台词产生了累加的递进效应,不仅对苏全孝下一步的自杀行动产生直接影响,也让质子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现场的气氛越来越恐怖。
当苏全孝自杀后,殷寿对着质子们振臂高呼:“就在刚才,就在你们眼前,你们的一位兄弟死了,我的一个儿子死了,谁杀了他?”这段台词再次对人物关系进行复合型设计。通过这几句话,殷寿抓住了和苏全孝有相似人生境遇的质子们的委屈心理,把矛盾冲突又进行了转移。明明是他为了殷商基业发动战争,此刻他却把矛盾精妙转化,把殷商和冀州侯两个社会集团的敌对关系,偷梁换柱成质子们和冀州侯集团的敌对关系。“反贼苏护!”质子们统一了战斗目标,高声呼叫,士气大涨,斗志高昂,为了兄弟和心中的正义,向冀州城发起了进攻。从剧作功能来看,这个情境就此引爆了冲突,推动剧情迅速进入了下一段,电影就此打开了新的情节篇章。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第一场戏的戏剧情境建构策略,即是通过台词,在情境内部设置多维的人物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在戏剧情境内部的人物关系中,往往更强调的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在经过递进、演变之后所达到的一触即发的临界点。然后,在因果关系的驱动下,情节再次演变,从而产生精彩的故事链条。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建构典型的时空环境、建构人物所面临的特殊事件、建构情境内部多维的人物关系三个方面的分析,讨论了叙事电影中戏剧情境的建构策略。而在实际的剧本创作应用中,这三个方面常常相互交织,彼此作用,呈现出复杂复合的形态,共同构成深刻体现意蕴和创作旨趣的情境,与情节相互支持,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产生精彩的戏剧效果。叙事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只有把人物置身于一个个高质量的戏剧情境中,人的内在性格才会得到充分展现,并形成更加具有张力的故事及故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