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观察》:打造时政新闻小屏传播的创新样本

2023-04-22 20:33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0期
关键词:联播大屏四力

唐 佳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

2023年4月19日,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动全省21个市(州)市级媒体、18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采用竖屏短视频的方式,在网络移动端“四川观察”推出一档融媒体栏目——《联播观察》,对权威时政新闻《四川新闻联播》进行延伸性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联播观察》突出“新闻里面找新闻、网感表达、观察深一度”特点,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生动实践。

1 多元化报道视角,不断创新话语体系

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要全面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联播观察》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记者转换报道视角,跳出严肃的大屏时政新闻,采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从新闻里面找新闻,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注重细节,说透知识点,对每天的《四川新闻联播》进行网络化、通俗化解读,当晚8点推出,每天更新2~3条,通过《四川观察》客户端、微信视频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做到新媒体产品要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记得住。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必须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时政新闻报道存在老百姓听不懂、不爱看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节目直接采用文件语言,或是新闻通稿,而通稿通常存在套话多、术语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效果,不利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传播。为在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四川广播电视台以融媒体栏目《联播观察》为抓手,在竖屏短视频创作上下功夫,积极转变报道视角,加快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从百姓真正关注的问题出发,扎实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新本领,把正能量和大流量结合起来,制作有品质、有格调的内容,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

2 做百姓“看得懂、喜欢看、传得开”的节目

融媒体栏目《联播观察》为大屏端的《四川新闻联播》提供了一个移动端的新入口,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尝试、新探索,有助于提高省级媒体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1 找准切入点,用百姓视角让受众“看得懂”

《联播观察》紧盯百姓关注的话题,对《四川新闻联播》进行深一度解析,报道内容基于时政新闻,又跳出大屏,精心挑选出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在小屏端进行重新解读。每天早晚选题会上,值班主任和制片人会对第二天和近一段时期内的选题进行讨论,包括哪些内容适合小屏传播、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抓什么样的细节,等等,不符合栏目定位的选题推倒重来。

一是找准小切口,遵循传播规律,捕捉核心新闻点、社会关注点和受众兴趣点,努力从点上突破[3]。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2023年6月,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来川一周年,《联播观察》推出10集特稿,带着受众重回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听心声、看变化、览新貌。与大屏报道不同,小屏特稿第一集《永丰第一书记念念不忘的三个村!》,以永丰村第一书记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一年来去浙江三个村考察交流学习的故事,展现了新闻背后的新闻。此外,特稿还关注了《敲黑板!东坡先生开课了》《青年人请回答》等内容。在每晚《四川新闻联播》播出后,《联播观察》配发相关节目,小屏节目是大屏新闻的有益补充,带观众了解背景故事,丰富了新闻报道内容,使新闻报道更加立体、全面、生动。

二是从大屏新闻的概念、术语、数字中间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受众科普相关知识,增加节目的深度、厚度和广度。以《铅鱼是种什么鱼?》为例,从大屏节目中出现的水文仪器引申出来,记者以百姓视角带着疑问出发,从外形、功能、运行等方面一一作答,同时运用了动画、数据等形式,让受众能更直观地了解铅鱼的用途,与大屏节目互为补充,内容形式上更生动有趣,能够提高节目的点击率和传播力。

三是讲好故事,让节目更加生动鲜活。时政新闻要让受众看得懂,讲故事是经常运用的手段。《曾走出开国上将,这家家风有何不同?》从《四川新闻联播》关注的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中国有三苏”主题展延展开,节目开门见山,讲述泸州叙永傅氏的家风故事,从古说到今,展现了其代代相传的“立德笃行”的家风。通过运用多种手法,让观众真正“看得懂”,提升了节目的精神文化内涵,更好地传递了主流价值观。

2.2 接地气表达,用活镜头语言让受众“喜欢看”

除了“看得懂”,小屏节目要想让受众“喜欢看”,通俗化表达是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在语言接地气上下功夫。记者制作大屏选题时,也要同步判断选题是否适合小屏,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创作,让受众喜欢看,这对记者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记者在写稿过程中,注重从网感化表达上下功夫,恰当运用网言网语,用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

一是内容表述以“说”为主,口语化表达,拉近了受众和媒体的距离。说新闻最早出现在民生新闻领域,其口语化表达一直被观众所认可。要想让时政新闻这种“硬新闻”好看,在小屏节目中用口语化的表达,营造与受众平等的语言环境是关键。《下饭!今年四川的第10亿件快递是它……》,这一节目是从第10亿件快递的发货地——一家冷吃兔企业引出,标题留有悬念,口语化的表达也利于受众接受。

二是形式上不断创新,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不拘一格,鼓励个性化创作。网络受众具有年轻化特点,要做他们喜欢的节目还得在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比如,《四川新闻联播》关注了“五区共兴”新闻发布会,对于这类生硬的选题,为了让受众感兴趣、喜欢看,当天的《联播观察》抓住了川南四市搞特色产业、抓优势项目的内容,创新表达形式,借鉴网络流行儿歌《挖呀挖呀挖》的曲调进行改编。节目开头记者出镜还运用了这首儿歌的网红动作,一下子就让节目“活”了起来。

三是灵活运用镜头语言,在可看性上下功夫。短视频传播的核心就是可看性,除了在文字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用好镜头语言。为了让节目开头就引人入胜,《铁塔上的“精装公寓”》一开头就用卡通小鸟对歌的形式引出了它们即将搬到铁塔新家的事情,这种有设计新意的开头,前几秒就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吸引大家津津有味地看完两分多钟的视频。

2.3 网感化表达,用融合传播让节目“传得开”

喜欢看,还得能传播。“网感”是互联网时代内容打造与传播的重要基点,“网感化”表达是指使文本的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等逐渐顺应互联网思维逻辑和网络受众偏好的手段。而新闻舆论传播力是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多层次的传播渠道、丰富的传播方式将新闻传达给更多受众的能力。

一是网感化表达与时政新闻恰当结合,让融媒体节目更具传播力。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要想把网络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记者就要有网感,了解当下流行的词汇,同时也要吃透时政新闻的内容。比如,《“瑞思拜”!成都大运会博物馆还能这样看》《大数据是个“斜杠青年”》《清洁能源装备界“显眼包”德阳又“搞事情”了》等节目,从标题到内容都符合“网感化”表达,更有利于网络传播。

二是适时策划系列报道,提升节目影响力和持续传播力。除了从日常新闻选题中寻找新颖的角度、挖掘题材外,《联播观察》还适时策划系列报道选题,让节目更具有可延续性和传播力。目前,常设有《悠扬蜀韵 川流不息》《字字珠玑》两个系列。前者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四川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群星璀璨等特点,聚焦四川传统文化新发展、新变迁;后一个系列则是针对2023年5月底成都博物馆推出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进行的持续关注,增强了节目传播力。此外,为配合大屏端的系列报道和大事件新闻,栏目也会适时策划相关专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一周年推出的10集特稿,成都大运会期间推出了100多期“观观行大运”,聚焦会场内外的人物故事、趣事,全方位、多角度关注大运会。

三是竖屏传播,更契合网络受众需求。竖屏短视频因其竖向的构图方式,呈现出和横屏视频不同的传播模式,更加集中的视域及独特的叙事模式,既拓展了竖屏视频的传播空间,也为竖屏短视频用户提供了独特的“画面社交”体验[4]。《联播观察》采用竖屏传播,符合手机用户的收视习惯,能增强其体验感。这也要求记者在采写编过程中要有竖屏意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 锤炼记者“四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5]。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流量,只有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而让人“看得懂、喜欢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一定是源于百姓大众、源于基层,只有记者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下生根、洞察本质,用心用情、善于思考,作品才能入脑入心。

3.1 践行“四力”,打造过硬的融媒体队伍

通过深入践行“四力”,《联播观察》积极打造过硬的融媒体队伍,创作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现在做新闻需要记者付出更多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创作出形式不同、内容出彩、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融媒体时代,面对同一选题,记者需要同时制作大小屏节目。小屏节目除了抢时效,第一时间发消息稿外,还要转换视角,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细节,创作不同内容的深一度报道。以秋收选题为例,大屏《四川新闻联播》报道《四川秋粮收获全面启动》,对全省的收割情况做了综合报道,而《联播观察》则重点聚焦一个点位,以《给宜宾万亩“天府粮仓”算了笔账!》为题,形象展示了高效现代农业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选取与大屏新闻不同视角,挖掘宜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背后的故事,正是记者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脚板底下出新闻”说的就是记者要深入基层采访,需要更有“眼力”去洞察新闻事件的不同方面,了解哪些是老百姓真正关注和感兴趣的;需要更多“脑力”去思考,更好传递中国声音;需要更有深度和温度的“笔力”,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创作精品力作考验记者“四力”,只有用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传递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

3.2 以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为目标,不断夯实媒体融合的根基

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的背后,正是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具体实践。能够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稿件,一定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的稿件。而这些稿件来源于记者扎根基层的采访以及对选题多角度的把握。记者只有找到思想共识、情感共鸣,转作风、改文风,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才能让作品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比如,《四川新闻联播》报道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拍到川金丝猴活动画面》的消息,由于播出时长限制,大屏没有展开介绍,而《联播观察》则以《美猴王“驾到”!孙悟空的原型是它?》为题,记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受众关心爱看的角度切入,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孙悟空原型就是川金丝猴这一细节,标题引人入胜。节目中把金丝猴种群比喻为一个大家族,有“家长”,也有“兄弟姐妹”,全篇贯穿了拟人的手法,深入浅出科普了川金丝猴的种群情况、生活习性等。最后用“川金丝猴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来总结,展现了四川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倡议大家保护野生动物。节目从内容到镜头语言都体现了记者和编辑扎实的功底,有思想,有温度,把转作风、改文风真正落到了实际工作中。只有多出这样的作品,才能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3 坚持“移动优先”理念,整合更多传播资源

坚持“移动优先”理念,把握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特点,《联播观察》每天发布2~3条2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以陈列式、专题式展现,受众可随时观看、分享、评论,同时嵌入相关新闻资讯链接,可一键直达。在融合传播上,《联播观察》充分发挥“四川观察”作为全省18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省级技术总平台直通基层的优势,各市(州)市级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积极参与联动报道,担任出镜记者,并向栏目提供短视频。以《全球大会落户县城 威远凭什么?》为例,节目是威远县融记者出镜拍摄制作的,从科技创新能力、种植基地规模、加工水平三个方面,梳理了世界无花果大会在威远召开的原因,丰富了大屏新闻的背景内容。传播资源的整合,为栏目提供了更丰富的新闻来源、更多的样式和风格,进一步调动起大家参与融合传播的积极性,有利于优质内容的多层级分发,真正实现“大传播”。

4 结语

《联播观察》从时政新闻的传播创新破题,注重口语化、接地气表达,用融合传播的方式,做百姓“看得懂、喜欢看、传得开”的融媒体节目,以“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树品牌”为总目标,探索主流新闻节目的守正创新、融合传播,锤炼记者“四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四力”,把党的声音更及时、更精准、更有效地送到千家万户。

猜你喜欢
联播大屏四力
从618看电视发展趋势,大屏、高端以及激光电视成热门首选
为大屏而生,让体验更佳 峰米4K激光家庭影院Max
超越DCI影院色彩的百寸大屏王者 海信(Hisense) 100L9-PRO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浅谈客厅大屏显示未来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增强“四力”靠什么
一路上的欢乐联播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