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广电公益传播探析

2023-04-22 20:33商蒙和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0期
关键词:广电公益受众

商蒙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706台)

我国广电公益传播受广电事业发展水平影响较为显著。改革开放前,广电公益传播主要是以广播为载体,公益传播内容较少,公益节目影响力也较为有限。从1987年至2000年,公益广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公益传播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逐渐与传统广电公益传播相互融合。新媒体视域下,传统广电公益与新媒体公益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广电公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愈发重要,这种趋势也对广电媒体公益传播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广电公益传播的角色定位

1.1 精神食粮供给者

物质文化的快速进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同步发展。作为精神食粮的供给者之一,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满足形势发展要求,创新广电公益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公益节目包括公益广告、公益纪录片、公益综艺、公益新闻、公益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有效的公益传播能够让更多受众了解公益、认识公益、理解公益、参与公益,成为个体精神成长的营养基础。因此,广电媒体在发展中必须要站准精神食粮供给者的基础定位,制作更多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公益节目,奠定广电公益传播的良好基础。

1.2 精神文明传播者

精神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路径、深层次做好精神文明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传播,是广电媒体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责。广电公益节目具有承载内容丰富、节目类型多样、感染力强等特征,是精神文明传播的高效载体之一[1]。新时代广电公益节目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大主题、大情怀、正能量立意的节目产生了更加接地气、更有人气的传播效果,推动了公益事业快速发展。公益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反哺广电媒体推动公益传播创新,使得广电公益传播朝高水平、高质量方向转型发展。

1.3 精神风尚引领者

精神风尚是社会良性精神层面的风格、面貌和状态的统称,是意识形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精神风尚,是精神力量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个体而言,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受到精神风尚影响,并且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对广电媒体而言,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传播优势,制作更多正向、积极、向上的公益节目,通过广泛宣传带动良好精神风尚发展,在实现人们自身社会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新时代的广电媒体应当抓住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制作更多精良的公益节目,占领精神风尚传播新媒体高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风尚的先进引领者。

2 新媒体视域下广电公益传播面临的新形势

2.1 媒体融合提升广电公益传播影响力

广电公益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与公益活动或行为相关的信息,从受众视角制作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益节目,以更加贴近心理表达诉求的方式驱动受众主动传播,才能够真正将广电公益节目的影响力呈现出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能够让受众突破时空限制观看节目,并成为公益节目的主动传播者。例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奔腾融媒”,实现了各个频道的整合,并搭建网站、移动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深度融合的传播矩阵,为广电公益节目传播奠定坚实基础。据融媒体后台统计,内蒙古蒙古语卫视的《中华大辞典》《中华文化大讲堂》,经济生活频道的《雷蒙公益》等栏目,都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和播放量,是公益传播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了广电公益传播影响力。

2.2 技术创新推动公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视觉技术等新型技术融合支撑下,新媒体快速发展并驱动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逐渐向数字媒体转移,同时也推动广电公益传播方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能够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知虚拟网络“真实性”,给予受众以更为强烈的感染力。当前部分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利用VR技术制作公益节目,利用更加贴近视听感受的方式传播公益,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使受众能够利用互动操作进入深层次场景,节目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3 文化引领要求公益传播深层次转型

我国广电公益传播虽然具有数十年发展历史,但是前期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以灌输理念为导向,在形式上以规劝教化的方式为主,难以起到精神文明传播和精神风尚引领作用。新媒体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特征,便于受众直接表达个体观点,由此也给部分“网络水军”抹黑甚至是诋毁公益节目留下了空间。因此,在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广电媒体也应当适应传媒发展特征,以先进文化引领要求为出发点,推动公益传播深层次转型,展现公益节目的文化魅力,有效提升公益节目精神引领能力。在公益节目制作中,能否挖掘出新时代社会公众感兴趣的主题,能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否推动文案表达向潜移默化方向转型,能否展现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画面,都是创作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2.4 媒体融合要求公益传播生态化发展

广电公益传播需要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良好的精神引领作用。但是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公益传播应当形成开放式生态,实现“公益+经济”“公益+金融”的价值创新,实现各方利益共赢。这就要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在深度融合基础上做好内容融创,要能够在充分展现主旋律基础上,构建相辅相成的生态体系,以最优性价比实现内容反哺,促进广电媒体自身实现良好发展[2]。公益传播生态化发展,要求以技术融通为支撑,找准经济效益元素在节目中的融合路径和融合方式,在确保公益性质基础上,拓展内容生态范围,形成媒体与受众的良好互动。以湖南广播电视台所制作的国庆特别节目《稻花香里说丰年》为例,将公益传播与直播带货相结合,在2小时直播时段内销售稻米32万吨,有力助阵乡村振兴,成为公益传播与经济效益生态化发展的典范节目。

2.5 节目质量提升要求公益传播专业化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用户广泛涌现,这一变化在丰富传媒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规范性不足、内容质量不足等问题。对公益节目而言,其本身发挥着文化传承、秩序规范、思想引领等多方面作用。对制作团队而言,以更加专业的能力推动节目质量提升,为受众提供更加美好的节目体验,真正打动受众心灵,是增强传播成效的关键因素。同时,受新媒体平台大数据分析和定向推送等技术影响,信息传播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信息茧房”现象[3]。在公益节目制作过程中,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内容质量,尽量规避“信息茧房”对节目传播产生的负面限制,也是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3 新媒体视域下广电公益传播创新优化路径

3.1 革新理念,明确广电公益传播创新导向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广电公益传播承担的职责任务更加重要,其必须要突破传统单一式公益行为和思想传播的限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理念传播的媒介。对广电媒体而言,要全面革新传统理念,适应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生态变革带来的影响,以新型理念为指引,推动公益传播模式不断创新,推动自身影响力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公益传播的专业性,将公益传播作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要通过对某些公益事件的持续性跟踪,在公益传播上持续发力,推动社会正能量传播。公益传播的内容应当是向上的、阳光的、积极的,真正体现出广电媒体的风尚引领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在公益节目制作上,应当深入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选取更为贴近实际的视角,推动受众主动融入公益、传播公益,在社会上形成力所能及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

3.2 适应角色定位,找准公益传播发力点

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广电媒体必须要明确自身作为精神文明传播者、精神风尚引领者的角色定位,加大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找准公益传播发力点,推动公益传播效能水平不断提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在传统运行模式下,其推出的公益节目主要是以倡导社会风尚、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为主题,重点关注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侧重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公益传播事业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节目制作方面开始主动转型,将更多的注意力集聚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宣传方面,相继推出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等议题相关的公益节目,不仅有效向公众传递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同时也成为改善民生、辅助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传媒力量。

3.3 技术创新全面整合广电公益传播资源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广电公益传播必须要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深度整合,以新型技术应用为支撑,为受众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艺术化的公益节目,体现出公益节目的审美追求。这就要求广电媒体增加对新型设备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云技术、视频制作技术、VR/AR技术等,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在公益传播过程中,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受众参与广泛等特征,利用技术手段收集与公益事件相关的素材,深入实际做好调研,一方面更好地拓展公益传播覆盖面,另一方面真正实现公益传播与社会基层的联动,形成高质量、高效能的传播体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此外,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应当积极融入新媒体,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实现新技术在公益节目制作与传播等各个环节的深层次应用,有效提升广电公益传播水平。

3.4 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公益传播运营力

传统广电公益节目的制作团队协作能力较为薄弱,在节目制作时,没有考虑到新媒体平台交互性、网状传播等特性,节目内容不够深厚,节目传播力明显欠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明显不足。在新时期广电公益传播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要,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适应形势变化要求,创新组织方式,优化运营体系,推动公益传播运营力水平不断提升[4]。在广电媒体组织体系上,应当设立专门的公益事业部,搭建制作流程全方位覆盖的团队,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与广告、技术等部门的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公益节目制作效率。在实际运营中,应当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强化与受众的互动连接,将公益节目转变为基层治理与民间社会活动的纽带,有效提升公益节目制作质量;要重视对公益节目效果的监控,结合自身实际优化效果评价指标,找准公益节目传播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优化改进,有效提升公益节目传播力。

3.5 强化人才培养,奠定公益节目创新基础

当前,我国部分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在公益传播方面的运营能力还较为薄弱,对公益事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广电媒体人才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思想理念更新滞后,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有所不足[5]。因此,广电媒体必须要全方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推动公益节目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应当以实现渠道全媒体化为基本出发点,使相关从业人员认识到新媒体在公益传播中的作用,认识到公益传播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转变公益传播理念,鼓励从业人员更加积极主动投身于公益节目创作;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应当在加强内部培训基础上,积极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同行学习,拓展人才视野、转变具体工作思路,进而创作出更多具有特色的节目;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应当根据公益传播的属性特征,为从业人员设定合适的成长激励措施,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提升岗位人员积极性,进而制作出更多具有感染力、影响力的精品公益节目。

4 结语

新媒体为广电公益传播带来素材、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对公益节目制作形式、传播方式带来新的要求。广电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切实转变传统理念,提升对新媒体视域下广电公益传播重要性的认识,从公益节目的根本属性出发,从角色定位、技术应用、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型广电公益传播运营体系,切实发挥出广电媒体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广电公益受众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公益
公益
公益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公益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