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敦煌文化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为例

2023-04-22 20:33王文娟孟繁旭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0期
关键词:莫高窟世界遗产敦煌

王文娟 孟繁旭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经由丝绸之路,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商贸、人文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作为传播敦煌艺术文化的重要影像资料之一,《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以传承与尊重历史事实为原则,通过叙述的手法与传播的方式彰显了纪录片作为新时代跨文化传播载体的优势。该纪录片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也为敦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敦煌文化研究综述

当前,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方式以文献资料外译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为主,包括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博物馆展览活动、丝绸之路舞剧巡演和敦煌文化影像资料等。在文献资料方面,笔者在“中国知网”对敦煌文化外译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以2019至2023年(截至4月30日)为时间节点,以“主题‘敦煌文化’”为检索条件,检索结果显示,当前国内对敦煌文化的研究以探究敦煌文化当前的发展与传承保护为主;检索条件设定为“摘要‘敦煌文化’并含‘外译’,或者摘要‘敦煌文化’并含‘英译’,或者摘要‘敦煌文化’并含‘翻译’”,“全部期刊”检索,共获得72篇相关文献,其中包含期刊33篇、硕士论文37篇、博士论文2篇,以探究翻译策略为主;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敦煌文化’并含‘对外传播’,或者主题‘敦煌文化’并含‘对外’”,“全部期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篇。从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来看,因长期以来学者对敦煌文化的研究以各大研究所为主体,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学术用语,当前除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敦煌文化博览会等[1],有关敦煌文化的舞剧传播效果较好的仅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同时,走出国门的敦煌文化影视资料主要通过中西方媒体合作进行传播,数量较少。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传承保护两个方面,涉及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内容较少,跨文化传播形式不够丰富,总体对外传播效果不理想。

2 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概述

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是《世界遗产中国录》系列中的敦煌篇。该纪录片以藏经洞为起点,通过介绍莫高窟内不同时期的壁画,向观众展现了敦煌莫高窟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演变,侧面反映出了季羡林先生口中多个古代文明交汇点的敦煌在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该纪录片还通过叙事的手法,以第三人称视角为切入点,向观众揭开敦煌文化的神秘面纱。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从长安至古罗马,敦煌作为重要的中转站,不仅汇集了大量商队,也聚集了大量僧侣,在他们对洞窟的不断扩充下,敦煌莫高窟既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朝代的兴衰,也呈现了不同塑像、壁画的特点。

我国对纪录片的研究起步较晚,纪录片发展较慢,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纪录片,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张语洋和周星在《“一带一路”语境下“丝绸之路”电视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中指出,从1954年至2015年,大约有30余部纪录片通过主流平台讲述丝绸之路[2],其中有关敦煌的纪录片仅有不到10部。可以看出纪录片形式的跨文化传播发展较慢,以纪录片的形式实现敦煌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不理想,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3 《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在管理学领域通常被用来分析一个组织资源的能力和不足,通过分析事物或组织自身所具备实现目标的内在因素(优势和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与挑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策略,以促成目标或规划的实现。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解析当前敦煌文化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敦煌文化跨文化传播提供应对策略。

3.1 优势

3.1.1 敦煌文化的全球性

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古代丝绸之路以来,中国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国家的来往不断密切。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敦煌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佛教文化的发展,目前的莫高窟就记载着古代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及其逐渐本土化的发展历程。敦煌文化既包括传统中国文化,又包含着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地域性、国家性和世界性,这使得敦煌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是一个高度概括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的影像资料,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分散在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文物故事串联起来。相比其他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更能体现出其全球性的特点。

3.1.2 独特的叙事手法

在叙事手法上,该纪录片采用多元视角呈现莫高窟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丰富敦煌文化元素,展现出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得纪录片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优势。

纪录片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叙述事件和故事,在《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中,则通过内视角和外视角的结合向观众呈现莫高窟的神秘故事。内视角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更容易将观众带入情境中,但是内视角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偏见;外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事件,具有客观性。结合内外视角,既有利于将观众带入当时的场景,也能使得叙述的内容更加客观。从解说词中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他是一个孤傲的、忠于职守的人,但是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这是斯坦因对王道士的第一印象;“第二天一早我就开始对几个主要的洞窟进行考察,并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壁画进行拍照,以此来掩饰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斯坦因保留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然而,王道士始终不愿意打开藏经洞封锁的大门,斯坦因不得不常住下来,但此时他并不知道他手中已经掌握了打开藏经洞大门的钥匙。

这段解说中,既包含斯坦因的第一视角,透露出他此行别有目的,又从第三视角暗示随后他顺利带走大批敦煌文物的事实。这种内外结合的叙述视角,既增强了这段史实的感染力,也给观众留下了记忆点。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多个视角结合的方式,可以减少转述过程中的信息缺失和隔阂,同时对于其他国家的观众来说,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3.2 劣势

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继承了纪录片一贯的拍摄风格,以叙述为主,用严肃的氛围展现敦煌故事;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历史,在内容上与纪录片《敦煌》相像,在形式上沉重严肃的风格很难激发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就比如故宫在跨文化传播时,选择了一些文物修复等较有新意的内容,采用了当下更吸引年轻人眼光的呈现形式,制作出了《上新了·故宫》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类节目,从而迅速走红。敦煌文化有较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但《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主要还是从溯源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呈现,没有多角度深度挖掘可以外宣的敦煌元素,也未创新形式和内容,因此未获得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3.3 机会

影视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指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3]。可见,敦煌文化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文化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也为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机遇,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等更多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主流媒体将敦煌文化带出了国门。而自媒体制作的纪录片,由于影响力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限制。主流媒体制作的《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等一系列有关敦煌文化的纪录片有更高的影响力,也具有更强的纪实性和权威性。

3.4 威胁

虽然纪录片相比于其他跨文化传播载体,有着纪实、写实的优势,但是其在实现跨文化传播时也需要考虑受众群体,如何被目标群体接受并喜爱,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这是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时面临的主要障碍。

第一,无法迅速吸引外国观众的注意力,难以达到传递文化内涵的目的。随着互联网和5G的迅速发展,诸多短视频平台崛起。短视频制作成本低、时长短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受众,比起一两个小时以上的纪录片,观众似乎更愿意通过短视频获取目标知识,这使得纪录片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以纪录片的形式传播敦煌文化也受到了阻碍。因此,敦煌文化类纪录片如何在吸引外国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保持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如何在此冲击下寻找新突破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破解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也是当前纪录片发展的一大难题。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会存在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文化、客观看待每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则。种族、宗教、信仰、语言、习俗等的差异常常造成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累沉淀后会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观,而中西方对于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看法、不同国家对敦煌文化中包含的宗教信仰认知以及对敦煌文化中不同文化符号的偏好也不大相同。但纪录片作为传播工具,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输出方的态度,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观众,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是当前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 敦煌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作为敦煌文化相关题材的重要影视资料之一,十分具有代表性,但作为传统类型的纪录片,缺陷也十分明显。本文在利用SWOT分析敦煌文化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的基础上,总结出敦煌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以期为相同题材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4.1 挖掘敦煌文化的创新元素

纪录片《敦煌》共10集,于2010年播出,通过10个人物视角从多维度介绍敦煌文化。《世界遗产中国录——莫高窟》通过简单介绍莫高窟发展的渊源,向外国观众介绍了古老的敦煌文明。但是在当前国内外文化形式丰富多彩的大环境下,并未出现创新性的有关敦煌题材的纪录片,纪录片的形式风格依旧严肃庄重,而目前纪录片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枯燥的叙述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有关敦煌文化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参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动画制作手法,将沉重严肃的历史话题以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受当下年轻人喜爱。只有精准定位观众人群,不断创新,寻找情感共识[4],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4.2 打破固有模式,寻求文化认同

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更有利于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这就需要我国清晰地定位文化身份,其中展现正面的国家形象十分关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敦煌文化作为其中的一角,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识,打破固化思维,是敦煌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关注点之一。2019年中英合拍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在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播出,受到众多海外观众的认同。探究其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于该纪录片并没有一味地纠结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是着眼于共享全人类艺术珍品及文化观念。笔者认为,一直以来敦煌题材纪录片的制作视角都是以中国自身为主视角,视角选择的差异难免使得相关纪录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难以打动外国观众,使文化传播受到阻碍。因此,该类型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通过调查探究外国观众喜欢哪些方面的敦煌文化元素,搭配以国际化的表述方式,在保持中国敦煌文化主体性的条件下,选择从不同文明交流的视角出发,叙述敦煌文化,寻求文化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5]。

4.3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我国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加大敦煌文化宣传力度,寻求更多合作机会,从而带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之前此类题材的纪录片传播对象以国内观众为主,而“一带一路”等文化交流的国际项目大力推进,能够让这些纪录片真正地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认识敦煌文化,喜爱敦煌文化,从而实现敦煌文化外宣的目的。

5 结语

纪录片作为现代传播的一个视觉流动媒介,具有实现纪实敦煌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双目的现实意义。当前敦煌文化纪录片面临重重困境,我国要通过积极创新,激发外国观众的兴趣,加大开发敦煌文化资源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如此更有助于推动整个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提升国家软实力。

猜你喜欢
莫高窟世界遗产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中国的“世界遗产”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