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华西都市报》转型的实践路径

2023-04-22 20:33刘又菱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0期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客户端人工智能

刘又菱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1 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对人们的交往方式、物的实现价值以及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益融入媒体发展的全过程,在微观上,影响着新闻内容的生产制作与分发;在中观上,促使传统媒体在产品形态方面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上,引发整个传媒产业变革。

为媒体行业赋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首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的文本缺少深刻的洞见,只是对事实的描述,没有细节的展开,无法像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带来有价值的报道。其次,人工智能从网页中抓取文本,很可能抓取到的信息有误,导致其生成的新闻真实性有待考证。再次,人工智能技术带有一定的内容偏向性,使生成的新闻的客观性难以保证。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在版权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机器写作内容的不断完善,让人难以辨别是记者撰写还是机器撰写,其新闻版权难以界定,不少内容平台也陷入版权风波中。

《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它为中国报业起到了表率作用,为市场增添了活力,引发了一阵“都市报热潮”,让无数报纸争相模仿。新的媒体环境发生变化,传统媒体不断加快融合步伐,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从简单的渠道相加到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华西都市报》面对着内外多种因素的困扰,需要顺应时代变化。

2 文献综述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对都市报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大量都市报的广告收入下滑,发行量锐减,优秀人才流失,内容质量不复从前。《华西都市报》于2016年5月推出“封面新闻”客户端,再造采编流程,拓展营销路径。

不少学者对《华西都市报》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冉梅认为在媒体融合转型中,新老媒体的主力人才是关键,需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1]。唐英与曹新伟认为《华西都市报》首先需要集群运作,实现优势互补,通力合作,打破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其次,重视用户反馈,了解用户需求;再次,转变从业理念,更新内容呈现方式[2]。

另外,《华西都市报》社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张立伟探讨了《华西都市报》社首创城市大众化报纸抢占市场的营销组合模式,其报纸内容具有服务性和娱乐性,极大满足了市民需求[3]。郭全中总结出《华西都市报》社的六大整合营销策略,指出拥有多元盈利模式的重要性[4]。

还有部分学者针对《华西都市报》的报道进行内容研究。肖峰和陈雪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例,分析《华西都市报》的专刊报道[5]。苏林森分别从《华西都市报》和《人民日报》中抽取样本,对有关工人群体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针对这一群体的报道特征[6]。

3 《华西都市报》发展历程

3.1 初创:贴近市民的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于1995年1月1日创办,创办之初便找准了市场空隙,成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同于其他报纸的办报理念,它吸收各报的优势,将报纸的目标受众面向普通市民圈层,突出为市民服务的办报特色。另外,当时的传统报业市场少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华西都市报》转变思维,报道满足市民需求的内容,还开辟了新的营销方式“敲门发行”。《华西都市报》凭借自身高质量、高水平的报道内容受到读者喜爱,在全国各地引领一阵都市报潮流。

3.2 升级:办报理论的更新

《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引发其他报纸纷纷效仿,随后又出现了《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等,各大报纸在定位、传播内容、版面编排以及营销手法上十分相似,成都报业展开了第一轮趋同竞争。同质化竞争降低了读者的选择性,曾经新颖的内容,也淹没在“千报一面”的浪潮中,但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也鼓励着各家报纸不断发展创新。1998年3月,《华西都市报》旗帜鲜明地提出从“小报”向“主流媒体迈进”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办报内容不再只局限于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而是紧跟国内外热点,派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独家新闻。2000年,《华西都市报》又提出向“整合型媒体”跨越,也就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华西都市报》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经济利益,更在于社会价值。不断创新实践的《华西都市报》紧跟市场环境变化,积极应对挑战,成功实现自身升级。

3.3 转型:媒体智能平台构建

2014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一部分用户流失,尤其是年轻群体流失。人们对都市报的兴趣逐渐消逝,转而被互联网所取代。都市报具有市场性质,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经营不断亏损的都市报需要探索出一条能在市场中行之有效的路径,才能化危机为机遇。

《华西都市报》在转型之路上,推进了“五大战略”,初步构建了一个全域化、全媒体化的华西传媒集群。2015年,为实现《华西都市报》转型升级,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封面传媒公司,打造新媒体平台“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创立之初就为发展成为“智能+智慧”的智媒体而努力。

4 《华西都市报》转型实践路径

4.1 目标:“智能+智慧”智媒体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成为媒体生产与发展的关键,《华西都市报》在这关键节点,敏锐地注意到这一信息,以技术驱动自身发展,实现媒体融合。“封面新闻”目标高远,将人工智能技术置于引领地位,贯穿在新闻来源获取、视频理解、新闻内容生产、新闻内容推送等方方面面。

“封面新闻”成为智媒体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强大的技术引擎“封巢”系统为支撑,打造“封面新闻”的智能编辑室,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生产领域中,为用户提供优质丰富的新闻产品。此外,“封面新闻”还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推出许多智能产品,如小封机器人、封面写作机器人、区块链版权维权等。二是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算法当中,“封面新闻”的推荐算法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兴趣推荐、人工推荐和用户自主选择。“封面新闻”致力于让年轻人获得更多正能量的、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优质信息内容,不断让机器深度学习案例,理解文章内容,优化内容的把关和推送。

4.2 定位:“C一代”的年轻群体

互联网正步入下半场,流量红利在逐步减少,传统媒体要想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三大互联网巨头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封面新闻”对用户市场重新进行细分,以“C一代”(Connected Generation)为目标群体,用户年龄构成为20~35岁。封面新闻将“C一代”定义为与互联网信息传播、社交关系、网络消费联结最为紧密的主流群体[7]。他们接触互联网频繁,对互联网更加熟悉,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网络文化,这使得传统媒体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颇有难度。“封面新闻”一改沉闷的新闻风格,转而使用有趣活泼的视频传播策略,如将新闻故事化,进行短视频内容的制作,成功地吸引了一波年轻用户。

4.3 产品:“人工智能+内容”新闻客户端

“封面新闻”发挥自身内容生产的优势,做好市场定位,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搭建媒体自己的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和舒适的产品体验。

“封面新闻”客户端搭建了“智能编辑部”,其智能产品覆盖媒体的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内容分发以及新闻版权维护。

在内容生产环节上,“封面新闻”的智媒体机器人“小封”,辅助记者进行新闻线索收集、信息归类、摘要生成、自动化写作等,极大地提高了记者的工作效率,节省了生产时间。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封面新闻”客户端当中许多稿件都是由“小封”生成,内容包含赛前预测、赛事战况、赛后战报等。由于比赛时间与国内有时差,凌晨之后“封面新闻”推送的世界杯相关资讯几乎都由“小封”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

内容呈现上,“封面新闻”十分注重用户的交互体验。“封面新闻”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9.0更新上线,特别添加互动专区,涵盖了多种有趣的互动内容,如“一滴水的奇幻之旅”采用H5的呈现形式,用户根据页面提示,滑动页面,跟着“水滴”来到四川省眉山市永丰村,见证了村庄的变化。在“元里”全国“两会”报道沉浸体验中,用户以第三人称视角,操纵主人公“小封”前后左右移动,可以以360°全景视角在交互体验空间触发场景,了解2023年全国“两会”的特别报道。这大大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让用户获得了丰富的互动体验。

在内容分发上,“封面新闻”落实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为用户呈现专业、真实、有价值的新闻。全新上线的“封面新闻”9.0新增了个性化“我的日报”功能,“封面新闻”结合用户的兴趣标签、阅读偏好,筛选出当天热点新闻,于21点30分为用户推送专属的新闻日报。

在新闻版权维护方面,封面传媒研发了版权区块链存证平台,“封面新闻”当中的每一篇原创稿件都会被鉴定机构验证是否存在侵权行为,作品审核通过后,平台会对作品元数据进行计算并生成哈希值,然后将哈希值上传至区块链,另外附有作者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这样能极大地保护原创者的权益。

4.4 管理: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考核体系

媒体内部的人员绩效考核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不同于传统纸媒的绩效考核,人工智能时代,新产品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形式,工作流程也完全不同,建立一套适应新产品、新业态的绩效考核体系十分重要。封面传媒推出了“封巢智媒体系”,为解决新时代媒体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封巢智媒体系”以传播量为考核基准,对稿件影响力等进行数字化考核,实现科学的薪酬计算,查询者只需要输入稿件创作者的名字,便能查看所有的作品对应的传播数据和传播效果及与之匹配的薪酬[8]。

5 启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

5.1 抓住机遇,找准自身优势

传统纸媒在人工智能时代遭遇发展瓶颈,推进媒体加快融合进程势在必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响应号召,抓住机遇,实现《华西都市报》的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客户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不断进行智能产品的迭代升级,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

内容是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的关键,新技术、新形式只是更好地服务于传统纸媒的内容传播。推动媒介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9]。转型升级后的《华西都市报》继续发挥自身内容生产的优势,除了将更多具有新颖观点、深度权威的内容传达给用户,还十分重视用户的内容体验。用户可以下载“封面新闻”客户端进一步获取更多新闻内容,创建自己专属的数字形象,与“封面新闻”首席调查记者、时政记者和文化记者在虚拟空间互动,分享对新闻的态度和感受。“封面新闻”客户端卡片式的界面设计,结合介导现实(Mediated Reality, M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等沉浸式视听技术,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

5.2 更新观念,以新媒体为中心

“封面新闻”避免与《华西都市报》形式融合,也并非简单地将报纸内容复制粘贴到新闻客户端中,报纸不再成为中心。《华西都市报》社原成员都参与到“封面新闻”客户端的建设当中,将“封面新闻”客户端作为主要平台,《华西都市报》只是“封面新闻”矩阵的一分子。在技术的引领下,“封面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团队十分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丰富内容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做打动用户的好产品。“封面新闻”的青蕉拍客爆料功能,让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用户可以拍摄暖心故事或者社会热点事件,还可以参与指定题材的深度报道。“封面新闻”9.0版本中开辟的智能化群众服务矩阵中,包含云辟谣、云投诉、云求助、云招考等模块,依托党委、政府权威信息,运用智能技术,发挥愈发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作用。

5.3 对外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与此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商业风口。传统媒体要谋求发展,不能仅凭一己之力,要积极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从而不断壮大。“封面新闻”以开放的思路,在各个领域中寻求合作。“封面新闻”除了与微软、阿里云、滴滴、蚂蚁金服、百度、华为等企业合作,也在学界与多所大学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业界前沿资讯,向国家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的智媒体人才,还与各大媒体之间相互交流,充分利用各自的业务优势、资源优势,彼此互补。

6 结语

《华西都市报》实现了从单一的新闻纸媒向全面立体的“封面新闻”客户端的深度融合转变,为其他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这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一次大胆尝试,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其追求进取,敢于开拓创新的心。由于自身战略定位、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期、体制机制、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优秀区域性媒体能实现全国性传播[10]。作为区域性媒体的《华西都市报》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找准了自身定位,在细分的市场下,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猜你喜欢
华西都市报客户端人工智能
探析融媒体语境下《华西都市报》的转型策略及建设路径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纸与端齐飞 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运行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