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2023-04-22 20:33张新艳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群众

张新艳

(作者单位:昔阳县融媒体中心)

民生,顾名思义要以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民生新闻,可以理解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群众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报道,从而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为政府制定民生政策提供参考。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才能追随时代的脚步,将真正的民生情况及时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显得尤为重要。加之自媒体的冲击,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媒体行业当下必须迫切考虑的事情。

1 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崛起、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能更快地推动民生新闻的发展。在媒体传播形式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民生新闻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新闻来源于事实,民生新闻离不开民生。由于民生新闻的采写方向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所以民生新闻要向民众靠拢。但若想真正地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全方位表达出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对整个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还需要及时地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作进一步解读,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1]。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1 节目同质化、模式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民生新闻多以“记者带您走基层”“主播说新闻”等方式呈现,从而使得节目雷同的现象渐渐突出。基层融媒体在形式上不断模仿学习上级台的民生新闻内容呈现方式,在选题和策划思路方面也很容易出现思维模式固定化、创意不新颖的情况,做出来的新闻作品也都具有相似性,难以做到独树一帜,极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比如,在习惯了报道邻里矛盾、家长里短等方面的民生新闻后,会容易忽略与老百姓直接相关的安全生产、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新闻。新闻线索方向单一、报道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都是民生新闻亟待改进的地方[2]。

1.2 传统思维和创作需求的限制导致热度较低

传统思维下的民生新闻通常是通过记者的走访向观众展现新闻的事实,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需要经过后期采编才能最终呈现出来,新闻传播大多依托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第三方平台和自媒体人才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生活中的新闻线索在出现的那一刻就能很快被用心的人捕捉到,并被迅速传播出去,由此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关注度。民生新闻记者在获取到这样的新闻线索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现下发生的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新闻事实的起因、经过、结果,只有深度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才能使民生新闻更具有内涵。在这样的传统思维和创作需求的限制下,民生新闻的呈现相对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民生新闻报道通过媒介传播出去后,或许受众已经通过新媒体了解到了该新闻,这就会导致民生新闻热度“滞后”[3]。

1.3 民生新闻片面化、评判化现象依旧存在

为了提升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吸引受众的眼球,有些民生新闻记者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现场直播时,会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进行片面的表述,并加以个人角度的评判,使得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公平公正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比如:在易地搬迁过程中会出现住户不满意的情况,这时民生新闻记者若不经调查,就着急片面地将现场群众的单方面意见传播出去,这会导致新闻不真实,从而误导大众。这样的报道中,记者没有进行深度调查研究,也并未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在报道中没有把握好语言表述的“度”和新闻报道的公正原则,结果就是使民生新闻显得肤浅、片面,属于严重的报道不实,违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2 融媒体时代创新民生新闻的重要意义

不管时代如何变革,民生新闻都是很好地反映群众生活、关注百姓情绪、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特有的新闻形态。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陈述新闻事实,做好百姓的代言人,是民生新闻报道的真谛。融媒体时代,创新发展民生新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创新民生新闻,新闻媒体可以呈现出更完整的新闻事件,充分发挥自身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及时安抚群众情绪,将群众的呼声反映出来,最终起到督促和推动问题解决的作用,提高群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比如:社会上在供电供热、异地搬迁等方面存在民意纠纷的时候,民生新闻就可以作为群众和政府部门两者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既为群众发声,又把国家的政策和政府为解决当下问题所作的努力传递给群众,取得群众的理解;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也为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在更加和谐的舆论环境中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为大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疑难问题。其二,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生新闻,如实反映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生态环境、政策扶持等,能够为当地的正面宣传添砖加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家乡的旅游发展、产业投资等项目中去,让本土化的民生新闻成为联结内外的桥梁。例如,通过创新民生新闻栏目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宣传当地的文化特色、生态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当地投资创业,带动本地就业。

3 融媒体时代提高民生新闻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 改变传统思维和新闻传播形式,抢占第一时间

新闻媒体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思维模式,对当下发生的热点民生新闻进行创作,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新闻,随后及时跟上后续报道。具体传播方式有三个:一是“图文稿+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将现场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发布到微信公众号、微博、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上,将链接及时进行转发传播;二是“短视频+视频号/抖音/快手”,对现场画面进行拍摄,利用手机上的便捷编辑软件对拍摄到的视频进行简单剪辑,向大众说明现场情况;三是记者依托直播平台现场直播,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解说。例如,2020年《新闻1+1》栏目报道的《农民工何时不再“忧酬”与“烦薪”》,此篇报道发布之前,央视新闻频道运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年度惩治恶意欠薪新闻发布会进行了报道,真正做到了在第一时间节点及时发布重要信息,这也是记者改变传统思维、优先运用新媒体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的尝试。有了信息铺垫,后续报道以发布会切入主题,从数据上分析讨回的欠薪和检察机关在政策上作出的努力,并对数据背后出现的新的问题和具体事例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吸引着受众持续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3.2 选题立意要新奇,深耕内容出彩

民生新闻在传统思维上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的发展过程平铺直叙进行阐述,这就容易使得新闻作品整体结构毫无跌宕起伏,难以调动受众进一步探寻事实的积极性。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新闻工作者在选题时就需要从细节出发,要避开大家都能想到的最普通的新闻线索,争取挖掘出更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这就是“立意要新奇”[4]。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从收集资料、审查来源、把握视角、分析受众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最终选择适合的、有意义的选题进行策划。例如:粮食是粮农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基,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丰产丰收”是民生新闻必须把握的主题,但具体要从哪一方面切入主题,则关系着民生新闻要重点报道的内容方向。以群众喜获丰收为切入点,可以多多关注农民在收获期间的忙碌身影、幸福笑脸,也可以延伸报道农业机械化作业给农民在粮食种植、收割等方面带来的新的便捷;以乡村振兴作为切入点,则可首先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调研,然后进一步对其采用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集采摘、电商、市场、批发于一体的多种销售模式进行陈述,最终回到实现“村集体与企业双向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正题上。以上列举的两类民生报道主题各有侧重,也各有其报道的新闻价值,相较于只是单纯报道“丰收季节农民忙”要更有深意,也更耐人寻味。

3.3 运用好受众视角,挖掘新闻事实

从受众视角出发来感受新闻事实,所创作的新闻作品是最容易和观众在思想上达成共鸣的。这区别于之前记者出镜、记者陈述事实的报道方式,更多的是在记者的引导下,让被采访人自己陈述事实,这种接地气的作品更有说服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5]。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策划呈现对摄像、制作的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在摄录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被采访人的表情管理、情感变化等细节,尽量将民众更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众。例如:在讲述煤矿工人真实的工作与生活的节目中,摄录人员可以注重拍摄记录他们漆黑的脸和布满老茧的手,也可以抓拍他们在领取工作报酬时幸福的笑脸,这样就能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付出劳动之后获得的收获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这一切都能通过一个平凡人的自述呈现出来,就会让越来越多的矿工感同身受,会让他们的孩子、家人对他们更加感恩,也会让社会上的人们对他们多一分敬佩,他们是光和热的奉献者,是值得大众学习的劳动者,这就是共情带来的震撼,也是民生新闻具有的良好的宣传效果。

3.4 用好新传播媒介,做好点睛之笔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媒介已经由原来的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拓展为更便捷的手机、电脑,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各类第三方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信息创作和信息发布。因此,民生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收集新闻线索并传播民生新闻,扩大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首先,打造民生新闻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利用现有的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对其进行广泛宣传,让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民生新闻。其次,增加民生新闻的现场直播活动,设置互动环节,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让更多人在参与讨论、建言献策的同时,及时了解事实动态。最后,利用好第三方平台的私信、评论等功能,广泛收集并甄选大家提供的民生方面的素材,进行实地调研后通过民生新闻的输出,向受众呈现新闻事实,实现“受众提供线索、报道反馈事实”的良性循环[6]。

4 融媒体时代提高民生新闻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

4.1 把握好节奏,切勿盲目跟风

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处于“风口浪尖”的新闻线索,对于此等热点,也不乏吃瓜群众在第一时间进行传播,随之而来的便容易出现为了所谓的“蹭流量”“涨人气”而争相评论的情况。在遇到此类事件时,作为新闻工作者,要用新闻人的职业素养,秉持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把握好节奏,用专业判断,用事实说话,不能随波逐流,只为“快”而丢掉“原则”。如此一来,民生新闻作品才能和一部分浑水摸鱼的作品区分开来,以达到正确陈述新闻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4.2 以事实为基础,切勿为创“新”而“创新”

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民生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新闻呈现形式、标题、传播方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创新,但这一切都须以事实为基础。在创新民生新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脱离事实的“标题党”、为节目效果摆拍的创“新”等现象。作为一名记者,其使命是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新闻,而不能为博眼球,只为创“新”。例如,央视新闻推出的《记者带您走基层》中,主持人以体验者的身份,带领大家同步领略各地的文化特色,感悟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该节目本着挖掘鲜活信息、创新节目呈现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原则,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由此可以看出,让新闻作品从整体上站得住脚跟,不为创“新”而“创新”,正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需要学习借鉴和继续努力的方向。

4.3 坚持“以人文本”,避免民生新闻人文精神的缺失

为了使民生新闻更好地贴近百姓生活,有些新闻工作者就将重点纯粹放在个人的“小民生”上,这难免会出现关注过度、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凭着“百姓事 无小事”的初衷,将百姓个人的矛盾暴露在大众面前进行调解,很容易让当事人陷于大家的指点中,并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有可能会增加当事人的个人压力,这就是民生新闻人文精神的缺失所造成的。民生新闻要“以人文本”,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向处于困境、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用合适的报道形式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5 结语

融媒体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篇章,媒体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民生新闻工作者在提高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时,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并创新民生新闻的呈现形式,通过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扩大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另外,记者可以从受众的视角陈述新闻事实,切实做到感同身受,真切流露,使得民生新闻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如此一来,就可以逐步实现民生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进而真正提高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