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与“青春”好好对话

2023-04-22 14:26:23顾惠琴
新课程 2023年14期
关键词:青春家长孩子

顾惠琴

小学高年级,意味着青春期的脚步已经踩着鼓点来到了各个家庭。在此期间,父母讨论最多的是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没有以前乖巧,脾气也变得很大。作为父母,会觉察、感受到孩子的叛逆,同时因为以往的教育方式被打破,父母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了。

某天,几位妈妈在一起喝茶,说着说着就扯到了自家的孩子。

小东妈叹了一口气,说:“也不知道我家儿子怎么了,最近有事没事就想跟我吵架。晚上10 点了,我看他往厕所走,就提醒他去洗澡,没想到他扭头不去了。问他干什么,就说他本来自己要去洗澡的,是为自己做事,我一提醒变成他洗澡是为了我,他才不去呢!你说气人不气人?”

几位妈妈都笑了,这不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吗?

小西妈也叹气:“你儿子是直接告诉你为什么,我家那个乖女儿呀,不管我说多少遍,嘴巴里说好好好,结果呢?让她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她倒好,一边点头,一边跑书房去,把门锁上了。我怎么知道她在里面是听歌还是做什么。得,乖女儿都不乖了,真是没办法。”

两位妈妈的唠叨犹如打开的话匣子,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声讨起自家的孩子。只有小北妈妈沉默了,心想:“小北虽然没有用言语或者行动来叛逆,但是每次跟她说话,她只会点头,有时候自己说话急了,她还会哭,情绪不是很好,这让我也担心呢……”

进入青春期,意味着孩子身心发育处于高速阶段,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心理上的“脱胎换骨”也开始进行。随着独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隐私范围的扩大,他们极力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和管教,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自己决断,增强对自己的“控制感”,同时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向同龄人敞开,而不愿意向家长袒露心声。

一、三种常见沟通模式

青春期的家长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调整家庭教育模式,追赶上孩子奔跑的脚步,与孩子好好说上话,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先来认清青春期。

根据本案例中呈现出的典型行为,我们可以归为青春期出现的几种常见亲子沟通模式。

(一)追逃模式

一个唠叨,一个扭头走;一个唠叨,一个关房门。小西与父母的相处就是追逃模式,孩子回避沟通,一是父母老生常谈;二可能是父母的话题与孩子需求不匹配。父母不停地说,小西脚底抹油,关门隔断父母的唠叨,切断了与父母的沟通,拉开了亲子关系的距离。

(二)对抗模式

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反着做,指东往西。像小东这样的孩子,在男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开始对抗父母;也可能因为情绪不佳唱反调;也可能认为父母的观点不正确才对抗。他们期待能用对立的方式摆脱父母的控制。

(三)承受模式

父母说的,虽然违背自己的意愿,却只能遵从。首先这里的父母,是绝对的权威,虽然说哪里有权威哪里就会有反抗,但反抗无效的时候,有些孩子就会选择承受,这种情况中女生居多。这样的孩子会显得弱小,表现出退缩的状态,缺少自信。

二、三层大脑结构与沟通

青春期阶段,为什么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达不到期待的结果?让我们试着从大脑构成来理解孩子的行为。

从大脑结构看,我们的大脑由最内核的原始脑、中间的动物脑和外面的理性脑组成。原始脑掌管着我们的心跳和呼吸等,这些能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机能。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当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气和时,大脑就处于理性状态,彼此进行表达和沟通,通过判断、理解,能真实地去感受和表达,此刻的沟通是有效的。但父母如果对孩子有所不满,言语中带着一些情绪时,孩子会立刻感受到“危险降临”,或当家长表达的内容并非孩子想接受的要求或者命令时,大脑的防御功能就会开启,此时,动物脑开始运作,孩子自我保护的功能就会打开,随之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就变成了或对抗,或逃跑,或僵持。

在此情景中,孩子会感受父母的力量强弱,当自己能与之对抗的时候,就会出现父母动手孩子还手、父母责骂孩子回骂、父母指东孩子往西等反抗性行为,孩子的剧烈对抗可能引发家长更强烈的打压,但只要有机会,孩子依然会再次反抗;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力量之大,无法与父母抗衡时,逃跑的模式启动,孩子可能转身躲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跑到老人的身边,或者去厨房喝水等,采用行为方面的逃避;当父母的情绪比较强烈,孩子一下子无法缓过劲来,可能会出现僵持的状态,孩子或哭,或发呆,或发抖,无法言语。无论处于什么模式,亲子之间的沟通已经出现障碍,孩子已经不用大脑去感受、理解、思考和判断,而是用防御的方式来面对父母,这时候,沟通非但无效,更是负效的状态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思考问题会不断深入,敏感度不断提升,对于自我的认识也越发全面。而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是希望有权决定,希望自己真正实现幼儿园的名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作为父母,可能还停留在原有的“我说你做”的教育状态,抢夺孩子的权利,孩子自然会不乐意。当孩子自我意识越发强烈需要突破的时候,模式自然需要被打破,同时家庭的沟通模式进入震荡期,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找到适合彼此的方式,而后重新稳定下来。而这个震荡期,如果家长意识早,改善快,经历的时间就会短。

三、沟通不畅的可能性

(一)父母来不及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

首先,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伴随着身高的急剧拔节,思想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他们开始更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同龄人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其次,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不同,想要自己做主,不必遵从父母的建议。网络的发达使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父母不一定能掌握,因此,父母的权威意识在高年级阶段孩子心里已经淡化。如果这时候父母的建议似乎都是对孩子行为的“否定”,这反而会刺激青少年不“听话”。

(二)父母过于唠叨,被动拉开距离

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落实得最多的是吃穿住行。父母如果与孩子说话不注意语气和态度,会造成孩子的反感。如果老生常谈,处于敏感青春期的他们会嫌弃父母的唠叨,转而不愿意理睬父母。如果遇到一些学业问题,认为父母无力帮助的,则沟通会更少。

(三)父母用“爱”的模式绑架,批评指责过多

家长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提出的目标往往是家长的需要。比如穿衣方面,把外套穿上,这样你就不会感冒;不要往太阳底下走,不然皮肤会晒黑的。学业方面,只有保持95 分以上,才能考上最好的中学,你以后才能上好大学……看似父母很关心爱护孩子,但这样的爱却“斩断”了孩子的体验。如果父母过于严苛,提出的要求自己也做不到,导致孩子认为父母要求不合情理。有的孩子从小学会承受,即使心里不愿意,但没有能力对抗,容易形成自卑的心态。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对抗父母的压力,为了证明自己,会用行动来对抗。

四、有效沟通三建议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就要清楚孩子不会像从前那样,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需要调整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坦然面对孩子表现出的疏远、叛逆,最根本的一点是,父母要把孩子当朋友看待,这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的需求。

很多孩子认为自己不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己的父母就是不理解自己。有了这一预期,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就会无功而返。可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难度提高了很多。因此,我们要先从心理上准备好。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亲近那些误解自己和贬低自己能力的家长,批评和惩罚的方式是不利于沟通的。

家长要意识到并认同孩子的成长,慢慢拉开与孩子相处的距离,看到青春期孩子飞速成长的脚步,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目的,有些孩子可能是求关注,有些孩子可能想要获得权利,有些孩子可能有些自暴自弃,行为背后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家长与他们与时俱进,共同成长,亲子沟通才会有效。

从常态看,家长与孩子说话的内容一般为三类:习惯方面的提醒、学习方面的要求、其他家常话。

(一)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过度关注孩子,会让孩子有窒息感。家长在习惯方面的提醒和表达,在孩子眼中,小时候是关爱,长大了是唠叨、是啰唆。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家长的语言尤其敏感,因此家长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可以尝试理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给孩子更多的空间,特别是学习方面,别去触碰孩子成长的边界。孩子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习惯,家长的唠叨反而会让青春期的孩子逆着来,更不愿意去调整,因此家长尽可能不必去唠叨。

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独立性,不去冒犯他们的“边界”,亲子关系就能缓和。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父母更多的是从心理层面上关心孩子。如果这样的关心依然落实在衣着的冷暖、饮食的饥饱上,孩子是不满足的,因此就会出现言语冲突。如果家长能耐下心来,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去揭开他们的“逆鳞”,冲突就会减小。

(二)表达态度:尊重信任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又依赖于父母,当他们有信心面对的时候,不需要家长来“指手画脚”。反之,自己受到挫折的时候,却又希望父母来帮助自己,这时候父母的表达就会更有效。

青春期的困扰除了学习外,人际关系也是重要议题。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面临被“抛弃”的状态。

“凭什么不和我玩了,我以前一直跟她是好朋友,为什么贝贝一来就不和我说话了,气死我了!”面对孩子挫败的感受,父母与孩子怎么沟通呢?

父母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先进行情绪部分的回应:“看起来你很愤怒呀……好好说说,发生了什么?”孩子从父母言语中得到了安慰,得到了支持,这时候的话匣子就会被打开,倾诉的欲望得到了鼓励,自然能和家长较好谈心了。

“怎么才考88 分,你上课的效率呢?”“看你,一天到晚玩手机,视力又差了。”这一类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是父母的关心,但关心一旦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明显会感受到压力,自然会在面前竖起一道屏障。

体谅孩子的挫败感,并试着去安慰对方。“这次考试真的很难,你已经尽力了”“我知道你很希望做好这件事”“事情行不通的时候,真的很难”“你也不想这样的”这样的语言,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对立的。努力去看到孩子努力和善意的一面,这样孩子才会努力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心的成长,学会欣赏孩子的变化。遵从孩子意愿,给孩子松绑,孩子的能力需要被证明,给孩子机会。

(三)表达方式:正面引导

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最终处理的方式。如果我们看到孩子的任性,可能会努力想去纠正对方的行为;如果看到孩子的攻击性,可能会关注到攻击的后果;如果孩子不听话,我们可能希望孩子不要反抗……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孩子任性,是因为他遇到了引发他冲动的事情,孩子发脾气,是因为遇到了挫折,帮助他处理好沮丧的情绪就好。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榜样。

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父母的正面引导,正面引导的基础在于亲子关系中建立安全的信任和依恋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青春期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表达需求。

父母态度要温和,蹲下身来,看到孩子的努力,而非高高在上要求孩子。提出的目标是孩子常态下努力能达成的,即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是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即将能达到的状态,而不是最佳状态下的更进一步。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父母做到少说话,多倾听,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孩子,同时也要减少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和不安,多与孩子谈谈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自己成为孩子青春期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猜你喜欢
青春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46:39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