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

2023-04-22 13:19黄安妮
图书馆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旅图书馆空间

黄安妮 陈 雅

(1. 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1816; 2.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

1 研究背景

1.1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时代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依赖于图书馆和传统的纸质资源,在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图书馆的空间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作为家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认可。空间再造是每一个图书馆都会面临的客观需求。

文旅融合是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时代特征与影响因素,在这一背景下,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程度比较低,用户群体和地理位置都较为局限,所以文旅融合对高校图书馆的赋能效果不明显,故本文选择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公共馆”)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公共馆空间再造的研究集中在空间再造价值、空间改造后服务模式的转变、空间再造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公共馆空间再造的价值可概括为对公共馆原有角色定位的改变以及功能的拓展,由传统单一的“书房”转变为城市“第三空间”[1]。空间再造后服务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创新和品牌建设,空间的再造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更反映在物理空间所承载的功能的再造以及资源重组[2]。空间再造的模式根据空间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馆内改造和馆外建设。

文旅融合赋能下的公共馆无疑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政策、资源、用户、服务方式、公共关系影响力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变革。《“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之下,公共馆空间再造是对自身功能定位与社会价值的重新考量,以空间再造的方式主动变革,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核的服务场景和旅游目的地,促进公共馆的转型升级。

1.2 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图书馆功能与空间的延伸

文旅融合更加强调了旅游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强调提出“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公共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文化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阵地、旅游发展载体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设计中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历史、文化、艺术等元素与空间的融合[3],让用户充分感受到图书馆所承载的文化之美,起到文化展示与地方名片的作用,不断加强和拓展公共馆的场所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文旅融合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动态性体现在随着公众需求的变化,文化和旅游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多样性体现在多样化的文旅产品,即与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交融,如遗产旅游、节庆旅游、乡村文化旅游、民俗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等。应用在公共馆空间再造中,可以体现为空间设计以及内容运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馆外的旅游景点周边、机场、商圈等地或在线上搭建文旅主题的服务空间,延伸了公共馆的服务空间。

2 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驱动力

2.1 以人为中心的融合发展驱动力

伴随着人民群众“功能性、情感化、精神化”的全方位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和旅游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日益凸显。文旅融合之于公共服务的变革,即通过全要素的融合、整合,最终实现全新服务方式与路径的创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将“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纳入推进公共馆空间再造的要点。

在以人为中心的融合发展驱动力之下,公共馆向机构整合、资源聚合与功能融合不断迈进。这一系列融合推动了公共馆空间再造的进程,使得文旅融合赋能下的公共馆运用跨界的方式,以空间为依托,实现深度的资源融合和功能拓展[4],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型化、多元化、个性化公共文化需求,促进公共馆文旅融合服务创新以及品牌建设的发展。

2.2 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滋养驱动力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充分发挥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5]。文旅融合赋能下的公共馆要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作为职责和重点任务,主动参与到遗产旅游、乡村文化旅游、民俗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助力“双创”的文化旅游模式之中,充分发挥作为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播功能,将公共馆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在空间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地域文化形象。

2.3 新数智技术应用驱动力

伴随着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利用方式的变化,包括公共馆在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亟须提升智慧服务能力,用户对公共馆的智慧需求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对其资源和空间的智慧服务能力的需求[6]。随着5G 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应用,文旅融合在向着智慧旅游、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的方向发展。

在新数智技术的应用下,公共馆通过虚拟空间建设,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的空间再造方式,将文旅资源与数智技术相结合,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数字体验,进一步完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

2.4 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的创新驱动力

所有社会进步都依赖创新,文旅融合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必然要依靠创新来实现。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环境之下,公共馆的社会职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以外[7],要为大众提供更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更优质精准的服务,拓展展览、休闲、社交等社会功能,加深与社会文化的融合程度。在公共馆社会职能拓展的创新驱动之下,公共馆空间再造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目标,不断拓展服务空间、营造新的空间风格、开拓新的展陈方式,将体验服务与文化场景相结合来满足各类创新服务以及公众的文化需求。

3 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施方式

根据维克多·泽维斯基对图书馆空间的定义,图书馆空间是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及载体资料,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的集合,除物理空间外,图书馆还有用于支持读者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的不可见的空间[8]。结合上述定义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公共馆空间可以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大类。实体空间又包括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部分。外部空间指整体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如出入口、周边的庭院、连廊、广场等,它们一方面美化图书馆建筑景观,另一方面作为读者进出图书馆的过渡空间,为其提供室外的活动空间和文化休闲功能[9]。内部空间包括内部多种功能空间、家具以及设备等。虚拟空间包括公共馆管理的各类系统、平台,如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知识门户平台等,以及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所构建的数字虚拟空间[10]。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各地公共馆陆续打造文旅融合“特色阅读空间”“特色专题馆”等,所以笔者将特色空间定位为独立于公共馆主馆舍之外的与文旅融合相关的图书馆分馆。下文将分别从这四种空间类型的角度探讨公共馆空间再造的实施方式和典型案例。

3.1 外部空间再造

公共图书馆实体建筑、馆舍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都属于公共馆外部空间范畴。对外部空间改造是最直观的空间再造方式,文旅融合赋能下的公共馆要通过外部空间再造发挥建筑空间、室外空间的景观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将公共馆打造成为文化地标。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上可以保留或复原历史风貌,强调当地文化的传递,并坚持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注重空间的开放性。

在选择空间再造的建筑时可以挑选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对于已经判别为历史遗产的建筑,尽可能去发掘其存在的潜在价值,坚持“利用即保护”[11],最终打造成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图书馆空间。如北京角楼图书馆位于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旧址,角楼图书馆在打造之初就以打造“最北京”的图书馆为定位,在传承、保护这个老北京地标性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角楼得以复建,被打造成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角楼图书馆,碧水、蓝天、红房子,青砖、灰瓦、木构件已经构成了角楼图书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12]。

此外,公共馆室外区域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营造良好的室外环境可以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感受。通过开放与多层次的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公共馆文化休闲、参观展览、社区交流等场所功能。新建的合肥市中心图书馆规划打造约4 万平方米的室外广场,建筑室外广场自西向东串联地铁出入口和图书馆文化广场并延伸至湖畔滨水平台,成为城市地形的自然延伸,构建了一个融城市、阅读、文创、书店、轻食、艺术、展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市民文化驿站。“文旅走廊”板块位于下沉广场与地铁出入口衔接处,以合肥、安徽、长三角文化旅游资源、文创产业、科技展示为主题,坚持科技赋能的理念,实现“科技+文化+旅游+文创”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外部空间以及周边人流量大的优势,发挥文化传播与展示的功能。

3.2 内部空间再造

内部空间主要指馆内空间,不仅指实体空间,也包含空间功能以及空间中的设施。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馆内部空间再造要依托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在空间设计中凸显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阅读场景;融入艺术元素,营造和谐灵动的氛围,促进人与建筑空间的交流;在空间规划中重视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功能的拓展。

太原市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以“中式风格、书宅大院”为总基调[13],在家具设计和选型选色时,也特别注重彰显中国元素和山西文化,新中式、民国和明清风格中式家具以及印上如中国印一般的太原图书馆标志,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山西文化、太原文脉的崇尚。在内部空间的构建上,依托馆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打造了地方人文、晋版文献等专题文献空间,以三晋院落风格设计了整体的空间环境并配备古色古香的阅览座椅。太原市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以传播地域文化为目标,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地典雅厚重的文化氛围[14]。

温州市图书馆在馆内打造了“文旅融合·智享生活”沉浸式阅读体验区,以推介本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旧居等文旅特色资源为主线,同时广泛涉及红色旅游、低碳环保等多样化的主题类型。场景化和体验感是其区别于传统阅读模式的独特之处。温图先后打造了“瓯菜及典故”“走读古建筑”“走读古戏台”等融汇温州文旅元素的特色创意阅读场景,在空间再造中将馆藏文献推介与旅游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相融汇[15]。

新建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拥有22 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主题展区传递“阅人、阅城、阅世界”与“读文、读艺、读科技”的阅读意境,其空间规划是无边界融合藏书、阅览、展览、活动的开放式区域。诸如七楼的城市客厅,五楼的各类型主题馆(音乐主题馆、未来阅读体验区、前沿科技馆等),四楼的全球城市馆、地方文献馆、家谱馆、名人手稿馆、通志馆等,一楼的固定展厅、文创区等都能发挥文旅功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其内部空间的布局规划提供展览、音像、档案、科普、收藏、社交、地方志等众多社会功能和空间,使得公共馆的社会功能与社会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上图东馆通过空间的容纳性和开放性,成为上海多元文化生活的隐喻,其空间的建设构建了自身与上海这座大都市的联系,实现了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16]。

“艺术”也是上图东馆的亮眼名片,艺术品是提高公共馆场所功能以及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元素,上图东馆共有十余件艺术品分布在图书馆各处。公共馆通过艺术品的设置,将建筑空间与艺术设计、城市环境完美结合,促进人与艺术的互动、人与公共馆的交流、公共馆与城市发展的融合[17]。

3.3 特色空间共建

公共馆特色空间建设通常以旅游景点、文化名人、城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建设主题,选址在旅游景点、酒店民宿、名人故居、大型商业街区等游客流量较大的区域附近。公共馆通过自建或者与企业、社区等共建的方式建设特色空间。除此之外还会在景区、酒店、机场、地铁、公园等地配备流动的阅读设备,包括信用智能借阅柜、文旅数字阅读机、户外朗读亭等。“图书+”模式的特色空间和流通点的建设布局,丰富了文旅融合的载体形式。

共建特色空间是对空间再造模式的创新,也让公共馆的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地区延伸。梨花读 ·乡村图书馆位于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示范村——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这座图书馆采用了“政府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专业公司运营”的建设方式,打造了集“乡村图书馆+乡村展示馆+乡村社交地+文化艺术教育基地+网红打卡点”为一体的文化共享空间。该馆虽然不是公共馆的分馆,但其共建模式以及空间设计特色鲜明,且与文旅密切相关,其建设经验可供借鉴。

梨花读 ·乡村图书馆将村落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依托村落自然资源和位置优势,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茅草、麻绳、木梁等元素,独具乡村特色,既增添了村民的亲近感,又能让都市游客体会到乡村风情。内部空间中既有以乡村记忆、特色文化展示为切入点的乡村展览馆和村民文化活动场地,也有手工刺绣工坊、烘焙工坊等文创空间及水吧、咖啡吧等休闲空间。图书馆的展示厅内还展示销售当地的梨汁、梨花膏、果干等农特产品,打造了多功能的场景式开放空间以及体验式消费场景,满足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从图书馆的建设到运营,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图书馆修建之初,周边环境由村民共同出资出力打造;建成后,熙玉村引入成都稻田野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业团队进行运营,该团队还培育了一批乡村能人参与运营;如今图书馆成了全村群众共享的多功能体验空间[18]。

“重庆图书馆世纪游轮分馆”是国内首个进驻大型高端豪华游轮的公共馆,由冠达世纪游轮与重庆图书馆共同打造,该分馆的建成表明基于重庆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公共文化服务已延伸至长江沿线文化旅游活动中[19]。在游轮旅行过程中,游客有70%至80%的时间是在游轮本体上度过的,游轮上的“江上图书馆”能给游客提供图书借阅、讲座、分享会、沙龙、文创、展览等多种文化休闲场景,填补游客在游轮上的空白时间,更是对长江文化、书香重庆的积极推广[20]。通过与游轮企业共建特色空间的方式,让游轮成为文旅融合新的应用场景,深入挖掘开发“水上游”旅游文化。

3.4 虚拟空间互联

在公共馆空间资源紧缺,物理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利用新技术及数字资源打造虚拟的信息共享空间、沉浸式体验空间是空间再造的必然选择[21],最终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和交互[22]。在科技与智慧赋能下,文旅融合的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馆的虚拟空间再造是将文旅资源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及智能设备,建设公共馆智慧文旅体验空间,创建特色数字馆藏资源库、知识库等方式的虚拟空间。

云南省玉溪市图书馆打造的玉溪市文旅资源共享平台在线上提供了文旅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服务,构建了虚拟服务空间。平台包含五个栏目,分别是:政务信息、地方史志、本地报纸、视频讲座、网事典藏。视频讲座的内容与玉溪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包含《玉溪青花瓷》《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玉溪花灯》《哈尼族棕扇舞》等11 堂公开课[23]。此外,平台导航里集中了全市分馆以及省内其他市、县馆的文旅资源共享平台链接。该文旅资源平台的建设解决了区县级基层公共馆数字资源薄弱的问题,实现了各级公共馆的文旅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文旅数字化服务。

西宁市图书馆作为青海省第一家“文旅融合”先行示范智慧图书馆,在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方面开展了成功的实践。该馆通过深入挖掘河湟文化及地方特色资源自建了“文旅河湟”数据库,开发了“VR 云游西宁”“河湟名家”“非遗西宁”“河湟民俗”等多个专题数字资源库模块。将这些数据库与资源库模块构成的虚拟空间与馆内实体空间相结合,打造“文旅河湟”数字资源小展厅,到馆读者在馆内即可欣赏河湟文化、聆听河湟故事、游历西宁美景。同时,西宁市图书馆还建设了“VR 云游”特色景点穿戴体验区,给读者带来“5G+VR”的全景视频文旅融合应用服务与体验。这一系列空间再造举措充分体现了智慧文旅、数字文旅与公共馆空间建设的融合[24],用地方文化特色的自然、人文符号等作为素材,利用数智技术建设虚拟空间,构建了用户深度参与的文旅融合场景[25]。

4 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策略

4.1 创新空间设计理念,将“大阅读”理念贯穿到空间再造中

文旅融合赋能下的公共馆空间再造亟须创新空间设计理念,“大阅读”理念是指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阅读,阅读的载体越来越包容,从文字到图像到视频都是可以阅读的,还可以实现“建筑可阅读”“内部空间可阅读”“艺术装饰品可阅读”等等,给予读者全方位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将“大阅读”理念应用在公共馆空间再造的过程中,通过新奇的建筑、多功能的内部空间或者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装饰,提升空间的场所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将文献资源、电子资源以及实物展示整合到同一主题空间中。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应该传达出一种品质感、价值感和场所感,在拥有鲜明的建筑特色的同时要体现机构的精神内涵。公共馆中的艺术品要凸显“艺术可阅读”的功能定位。在艺术品的设计创作中,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寓意既要结合公共馆资源服务特点和空间属性,也要传承和展示公共馆文化内涵[17]。在空间设计时还要考虑布展空间的打造,布展空间可以是单独的展览厅,也可以是能够通过灵活的调整或“微改造”而形成的展览区域,通过开放性空间、色彩、楼梯等设计将公共艺术与人文空间相融合,给予读者更好的文旅体验。

4.2 整合特色资源,应用跨界思维,实现资源与空间的融合

空间再造需要依托各类资源,换句话说,资源就是空间再造的基础。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馆舍周边的环境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艺术文创、非遗民俗等元素都是公共馆空间再造需要依托的特色资源。可以以共建共享共治的方式整合各类特色资源,在馆内外打造特色空间;或是在单一空间内集合各种城市文化生活,为用户提供便捷共享、全方位、多元化的空间服务;又或者通过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给用户带来全方位跨空间的文旅体验。

在依托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应用跨界思维,丰富空间服务内容,将公共馆空间建设与产业环境充分融合,例如销售文创产品或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等,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拉动、转化和推动作用,为空间赋能;或是与地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体现地域文化形象以及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或是与科技发展相结合,成为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最终以公共空间为依托,形成新生态的整合环境,探索复合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体验。

江苏省文旅厅依托长江江苏段沿岸的旅游资源,打造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开辟水上旅游线路,发展多样化的滨江休闲旅游,长江实景演艺、长江游轮游、江畔露营等江岸休闲体验和江上游乐项目,打造长江文化体验场景[26]。将公共馆空间建设(如馆外空间选址、空间主题、整体风格等等)与这类地域性发展规划、文旅品牌、旅游线路相结合,能够丰富创新公共馆空间的服务内容,做到资源与空间的充分融合。

4.3 利用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助力智慧图书馆建设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全国各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开展了智能化服务与业务建设。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线下智能服务空间与设施设备建设突飞猛进。大数据、云计算、5G、AI、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为公共馆创新实践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这些新兴技术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映射拓展并与之交互融合的数字空间。例如虚拟场馆与场景、微观虚实交互场景以及沉浸式阅读环境等都能够应用在文旅融合赋能下的公共馆空间再造的具体场景中,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公共馆空间场景中的建筑、资源、技术、服务、设施五方面[27],以实现智慧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数实融合空间的目标[28],助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上海图书馆利用镜像孪生技术,构建了基于现实场景的数字映射的虚拟场景, 结合馆藏红色文献开展“红色骑行”项目,用户在穿戴好设备后选择感兴趣的骑行路线,就可以骑上动感单车出发,骑行的快慢可以决定视频播放的速度。用户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能够观看街道实景,还可以收听景点语音导语播报或进行其他交互[29]。智能技术的应用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便捷、交互、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5 结语

通过对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馆空间再造实施方式的归纳提炼,可以看出文旅融合赋能下公共馆空间再造与其他背景下的空间再造在空间价值属性的关注点上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要实现好公共馆文旅融合,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空间价值属性:关联价值、印记价值和转译价值[30]。

关联价值指公共馆空间的建筑环境、空间氛围与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文脉价值内涵相契合。印记价值指公共馆空间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和差异性,尽可能反映出文化的丰富性及文化的发展变迁。转译价值指公共馆空间中各类要素的价值,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向社会经济与品质创新价值进一步提升的能力。

在公共馆空间再造的进程中,不仅是文旅融合在赋能,更是因为公共馆处在信息化社会、全媒体时代、大阅读环境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之下,更加需要体现场所精神,重塑业态,提升地域文化形象,从而在空间再造的过程中能够顺应文旅融合的发展潮流。公共馆参与文旅融合不应该是为了追逐潮流而刻意为之,而应是将公共馆发展置于整体环境中考量,对自身价值和定位以及社会价值的再思考。

猜你喜欢
文旅图书馆空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图书馆
文旅照明的兴起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