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委编办
近年来,辽宁省营口市围绕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堵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了学校编制周转使用机制,通过深挖闲置编制、均衡资源配置、放管统筹兼顾等方式,有效提升编制使用效益,助力教育事业高质发展。
从总量内挖潜教师编制现有存量资源入手,通过归属不变、归集利用的方式,打造“全域统筹、保障急需、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编制资源空间。
一是依托机构编制数据挖掘稳定的存量资源。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比对分析,闲置编制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市)级。同时,测算评估未来三年减员情况,全地区在职教职工预计将减少千余名,现有空编与减员腾编总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据,排除了管理与使用上的风险,完全可用于空间整合周转利用。
二是采取科学管控手段建立规范的运转模式。在确保不突破总量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云统计”实施“云整合”,以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空编周转库为目标,采用总量控制、归属不变、存量统筹、因需调配的方法,将分散在不同层级学校闲置编制资源进行聚合,建立形成周转编制资源空间,把空余编制资源二次分配并定向投放到急需保障的学校,从根源上破解部分学校无编可用、岗位急缺等制约发展的编制障碍,最大化释放编制资源效益。
注重坚持突出导向和集中优势资源的理念,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特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判,核拨学校周转编制以补缺救急,充分发挥周转编制机动性、阶段性平衡资源配置作用。
一是向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的用编缺口倾斜。针对站前区重点小学居多、生源总量增大、原核定编制基数与现运行标准不相匹配实际,通过前期对教师减员情况进行预测评估,优先从周转库中调配出40名学校周转编制,用于帮助补齐周期性教师编制不足短板,目前站前区教育部门在市核拨的周转编制支持保障下,已面向社会额外招聘补入义务教师20余名。
二是向教学合格评估验收的用编缺口倾斜。为协同做好2021年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验收工作,依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每个专业至少配备10名专业教师并专业教师生师比不超过30:1”“在校生规模超过300人的专业,每增加30名在校生需增加1名专业教师”等评估指标,一次性为其注入学校周转编制80名。在学校编制周转机制支持下,营口理工学院共调整新增高级岗位35个、评聘高级教师24名、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在解决学院运转中凸显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上给予了重要支持保障。
三是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用编缺口倾斜。针对教育系统学校普遍存在因编制基数调整引发的高级岗位偏紧、职称评聘困难等问题,依托一定数量周转编制带动增配出相应比例高级岗位,先后为市高级中学、市第一中学等20所重点学校核拨周转编制200余名,并连带增配出急需高级教师岗位60余个,缓解了多年来高级教师岗位少、评聘难度大的压力。
着眼打造学校周转编制循环使用、闭环运行的制度体系,营口市委编办开启“云管理”思维,在探索编制周转制度与编制使用效益评估有机衔接上下真功、求突破,坚决保证学校编制周转机制在阳光下规范操作。
一是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审批工作。强化党管机构编制,明确四项原则和两项条件(即“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人才导向、急需优先”“周转使用、动态调整”“一校一策、特事特办”原则;“无空余编制或空余编制数量不足,且在本行政层级或本系统内无法调剂解决”“需要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或因学校布局调整增配人员”条件)。针对相关需求请示,在市委编办前期审核论证基础上,由市委编委会最终审定,将学校周转编制规模严格控制核定总量内,确保实现“双不超”(编制不超限额、人员不超编制),推动周转学校编制体内循环使用。
二是坚持建立完善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对学校周转编制实行单列管理和全链条监督,严格“人编对应”,严禁挤占挪用,统筹构建了申请单位、机构编制、财政、人社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动管理体系。特别是对市教育局属学校周转编制实行特殊管理,通过教育、机构编制、人社部门联合制发《营口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周转使用暂行办法》,着力加强和建立了高级周转岗位核定、管理、使用以及审批的闭环管控机制,既推动了支持政策上的配套衔接,又保证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坚持周转编制与执行评估兼顾。在基础编制与周转编制互通互用的运行模式下,将学校周转编制的事前申请评估与事后执行评估相结合,通过动态监测2~3年周转期内的编制使用情况,科学研判所核拨单位对编制的需求量和供给差,为持续增加或核减收回周转编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既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评估难的问题,又推动了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