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的策略探析

2023-04-22 07:57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作者研究

张 珍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记者的“看家本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要求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为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做好调查研究指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增“脚力”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如今,随着互联网对个人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端接入互联网,为一系列网络调查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记录提供机会,为获取巨大规模的“大数据”提供足够空间。

群众在哪里,我们的调查研究就要到哪里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要在线下调查中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感受时代巨变,更要与时俱进,学会并善于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进行线上调查研究,增强数字时代无形的“脚力”。

网络调查研究有令人信服的优势,其中之一就是随时可以接触到大量且多样化的潜在参与者,易于获得巨大的样本量,拥有极高的时间和费用上的性价比,以及能够接触到以往难以接触的人群(如专家)。与线下方法相比,高性价比的网络调查研究能有效帮助资源相对有限的小型机构开展研究。[2]但在进行网络调查研究时要注意网络繁杂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在线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深入基层第一线,扑下身子进行调查研究,线上线下结合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只有到新闻现场去,去见证去记录,才能挖掘最生动的第一手素材和关键信息,拍摄最具视觉冲击力、最能直观反映新闻事实的画面,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来。

2021年6月9日,安徽《亳州晚报》头版报道的《麦收不用下田 就能颗粒归仓——安徽首个“无人农场”昨日在亳投入运营》就是笔者线上线下相结合践行“脚力”的一篇新闻。当年4月,笔者在微信朋友圈刷到了一则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来亳考察,全省首家“无人农场”建设试点基地落户谯城。虽然信息全文仅200多字,但笔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省首家”“无人农场”等关键点,开始利用互联网搜索了解罗锡文和“无人农场”相关信息:“无人农场”是罗锡文院士提出的智慧农业,他们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农机,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作业,未来将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难题,不仅是安徽省首家,在全国也是新鲜事物。了解到这些信息后,笔者马上与亳州市、谯城区相关部门联系询问基地落户建设具体情况,第一时间到无人农场实地采访,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多次到无人农场跟踪报道建设情况。基于前期的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对无人农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入运营的当天,通过无人农场“只闻机械响,不用人奔忙”与其余地方午收忙碌现场的对比,巧妙地反映出科技给农业带来的伟大变革,以新颖的报道视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发布融媒体作品,以《亳州未来的麦收,大概就是这般模样吧》为题,用无人驾驶收割机的现场视频和图片结合文字完整呈现了无人农场的应用场景。两个作品分别获得当年安徽新闻奖报刊类二等奖、媒体融合类二等奖。

二、锤炼见微知著能力——练“眼力”

“眼力”指的是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包括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会见微知著,做个“有心人”,善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找准方向,透过新闻事件看到背后的深层意义,既要看得见,还要看得深、看得远,更要看得准。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全国各地都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网络上各种信息更是纷至沓来:定点医院感人的事迹、社会各界伸出援手、社区生活物资供应、交通物流情况……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亳州市定点医院在治疗新冠患者时进行中西医联合会诊,让患者第一时间服用中药汤剂“清肺排毒汤”。为什么服用中药汤剂?这跟亳州是中华药都、神医华佗故乡是否有关?中医治疗效果如何?对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有没有参考意义?……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到亳州市定点医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该医院的患者不仅喝中药,还练习由华佗五禽戏演变而来的“护肺操”,亳州产的疏风解毒胶囊(纯中药颗粒)成了治疗新冠肺炎的常用药。在该市新冠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的次日,推出了《患者“清零”,背后的中医药力量》通讯报道,全面介绍了中医药在本地乃至全国的新冠疫情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文在一众报道新冠疫情的新闻稿件脱颖而出,获得当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因为记者独到的“眼力”,看准了亳州作为中华药都、神医华佗的家乡,采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这一特色做法,从一个新角度展现出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的大形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鱼龙混杂,新闻工作者要从繁杂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新闻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锻炼,更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要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观察、多方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实践证明,只有在采编过程中多深入、多思考、多积累、多锻炼,才能炼就一双能够快速发现新闻亮点的“火眼金睛”;才能在扑朔迷离中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认清事态发展形势和趋势;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准确把握新闻报道方向,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

三、传递主流价值观——强“脑力”

“脑力”是核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定力和判断力的体现,也是对互联网爆发式信息量的一种筛选过程,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总指挥和总策划。要求记者在开展调查研究时提高政治站位,心里装着群众、胸中怀有大局,提前策划、善于思考、深入分析、精准判断,才能找准角度,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要明确调查研究方向和调查研究重点,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心中有数,方能笔下有力。开展调查研究不能“腿动心不动”“调而不研”。如果没有目的,记者很容易会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可能在多余的材料上浪费精力,事后才发现根本用不上;可能被细节和奇闻轶事所吸引,但是对于严格的写作原则而言,这些信息是完全离题的。报道的东西太多,花费的时间太多,结果反而在重要的地方失去了深度报道。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预先计划好该报道哪些内容,该舍弃哪些内容。[3]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脑力”,不断拓展调研的深度广度,在全面深入细致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探求客观规律、把握内在联系,号准时代脉搏,对准时代焦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报道中有的放矢、“破”“立”并举,传递主流价值观,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

践行“脑力”,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学习,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闻采编实践,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以较高的政治觉悟把准方向、找准问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小切口”报道大主题,把新闻事件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剖析,统筹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研判该新闻是否需要报道、怎么报道、什么时机报道,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

笔者在策划组织调查研究时就一直坚持时度效的原则,注重“研以致用”,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模式。2022年,聚焦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城乡建设等领域,笔者先后推出了《亳商行天下,归来续写骄傲》《中药材趁鲜切制 亳州发力新赛道》《体教融合“亳州模式”,育出双花并蒂开》《城市善于“思考” 生活更加幸福》《幸福社区的幸福事儿》等多篇深度报道,从人民所思所盼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新闻采编过程中,记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悟,“用心、走心”捕捉现场最感人的瞬间,最后呈现的新闻作品才能让受众更加“入脑、入心”。

四、自我转型创新表达——拓“笔力”

受众新的阅读习惯导致短视频、直播、数据新闻逐步代替了图文内容,电子媒介、资讯网站逐步代替了报纸杂志。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不再只有写好报道、做好排版,而是需要提升全媒体素养和能力。拍摄、剪辑、视频制作、数据新闻、运营公众号等新媒体技能成为当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必备要求。

边际递减效应对媒体工作的启示是,要想不断吸引受众,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需求,就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地创新,防止同质化。[4]融媒时代的“笔力”足,从“纯文字书写”延伸到“融媒体表达”,不但要求妙笔生花,还要练就“十八般武艺”。新闻工作者要适应分众化传播趋势,掌握全媒体传播技术,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为受众带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差异化服务。

2023年4月2日,笔者在安徽日报客户端推出了一篇融媒体作品,题为《岂曰无名 山河为碑——亳州百万师生清明祭英烈》,作品一经发出就受到广泛关注,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分析其成功原因,记者精心打磨文字,几经修改,将1000多字的文稿,删减到500多字,引用红色宣讲员现场声“无名烈士牺牲的时候年龄多大?家乡在哪?叫什么名字?我们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我们知道他为了谁……”渲染气氛,采用梨花体排版便于受众阅读,同时配发长达9分钟的视频和多个场景图片,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呈现了良好的“笔力”。

互联网可包含一切媒介,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动画、图标等多种形式的融合新闻,成了业界共同认可且最适合互联网的产品。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创新,将受众思维融入新闻采编全过程,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升“笔力”。除了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新闻工作者还要学习网络流行的包装理念与手法,在创意化表达上下功夫,大胆尝试闪播、动画特效、背景音乐等多种叙事方式,推出更多“网感”鲜明的现象级全媒体产品,呈现更新潮更时尚的传播效果,使受众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和享受,增强主流媒体的吸引力、感染力。

结语:

面对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国际风云变幻的新形势,新闻工作者更要牢记职责与使命,在时代语境与现实需求中深刻理解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践行“四力”要求,以扎根基层的脚力、火眼金睛的眼力、深度思考的脑力和温暖感人的笔力,使新闻作品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坚定政治信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大力弘扬调查研究传统,打造更多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

猜你喜欢
工作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关爱工作者之歌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记者,还可以成为创意工作者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