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报道要打好“服务牌”
——以《郑州晚报》“文化产业”版为例

2023-04-22 07:57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晚报郑州场馆

赵 璇

我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为各地媒体的文化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营养,地方都市报通过传播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报道当地的文艺界信息、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等文化新闻,能够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最直观、最直接的文化信息,促进地区间、行业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助推当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因此,地方都市报如何通过文化新闻报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是值得探索的一个理论与实践课题。多年来,河南《郑州晚报》多次改版,版面设置不断变化,但“文化产业”版面一直都在,并且内容不断延伸。这是《郑州晚报》坚持以“文”服务民生、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打好“服务牌”的一个方面。“文化产业”版已成为《郑州晚报》的靓丽名片,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成为中原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

一、围绕发展大局,服务城市建设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深入推进文旅融合行动,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靓丽名片,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成功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国际少林武术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大力发展。《郑州晚报》多年来围绕郑州市文旅产业规划、举办的活动,以及市民关心的文化需求,一直开设有“文化产业”专版。该版面不仅记录了郑州市的文化盛事,更是市民获取各种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文化产业”版面已成为展示郑州文化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2023年6月7日,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郑州市有关文化企业组团参加本届文博会,宣传推介郑州城市形象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果。《郑州晚报》6月6日、6月8日、6月9日都在“文化产业”版头条文图并茂重点报道,宣传郑州在深圳文博会上展示的亮点,以及郑州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的成绩。

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郑州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的指示精神,郑州提出要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建设文化强市,“四地”即“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郑州晚报》围绕这一核心,在版面上做出宣传LOGO,每期在一版封面或时政封面宣传,以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服务郑州发展大局。

二、围绕文化场馆,服务市民精神需求

提升群众幸福感,不仅要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保障“菜篮子”,还要考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郑州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各类文化场馆众多,如,馆藏类的场馆有河南博物院、河南自然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新馆和老馆)、郑州二七纪念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等;其他文化场馆还有郑州大剧院、郑州科技馆、河南科技馆新馆、郑州美术馆、河南艺术中心等。这些场馆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实际情况,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再加上河南是戏曲之乡,戏曲演出等节目更是丰富多彩。

如何让群众第一时间知道这些场馆的各种活动信息,及时参与呢?《郑州晚报》多年来一直有专职记者关注文化新闻,负责跑这些场馆,并且坚持多年不换人,以便拿到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文化产业”版坚持最少一天一版刊登这些信息,哪怕是疫情期间一些场馆的推迟演出信息也不放过,及时传递给群众。由于《郑州晚报》“文化产业”版紧跟民生需求,信息准确及时,服务性强,受到了有关文化部门和读者的好评。例如,2023年5月25日刊登了《郑州美术馆学术邀请展明日开展 将展出青岛市美术馆馆藏的90幅中外精品版画》,6月10日刊登了《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暨雕塑作品展开幕,今天来郑州大剧院 看雕塑展免费听4场主题音乐会》等,一系列信息报道,成为场馆各种演出展示的“橱窗”。

《郑州晚报》的办报宗旨是“我们一直在你身边”,做好文化新闻,第一时间报道各种场馆和文化活动,服务群众精神需求,可以说是实现了报纸、市民、文化场馆的“三赢”。

三、围绕考古发现,服务保护和传承

众所周知,郑州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会把郑州和“古都”联系到一起。2004年,郑州成了和西安、北京、开封、洛阳、安阳、杭州、南京等7座著名古都并列的“八大古都”之一。做好郑州“古都”的报道宣传,《郑州晚报》责无旁贷。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公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而细数考古发现,郑州的古文化遗址灿若星河。其中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郑州商代遗址、郑韩故城、裴李岗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古城址、古城寨城址、大师姑城址等,另外还有少林寺、二七纪念塔等。更为重要的是,寻根问祖自古以来是浸润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华夏儿女都以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炎黄二帝已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祖先。古代史书典籍记载有熊国在河南新郑,轩辕黄帝出生于轩辕之丘,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又定都于有熊。所以黄帝出生于郑州新郑市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同时,从郑州出土的古文物也为郑州是古都提供了物证。在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11字甲骨,更是见证了汉字书写系统的形成。

这一个又一个文化遗址,如何从地下走向地上,走进群众中间,让大家知道郑州有这么丰富灿烂的古文化?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郑州晚报》重点策划,记者更是深入考古一线,通过照片、视频等全方位展现,尤其是每一次的考古发现、考古认定等都是第一时间报道。

同时,《郑州晚报》还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也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所以,《郑州晚报》报道文物工作时,更加注重“保护”二字,采访中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执行,新闻报道中也做足提醒,同时普及一些文物保护相关知识,让文化新闻报道更有深度、广度和温度。

不仅关注郑州,《郑州晚报》文化报道还辐射全省,如洛阳、安阳等古都的文物保护和宣传。如2023年5月16日刊发《剑残块、玛瑙饼…… 曹操墓出土的488件(套)精美文物首度亮相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引发参观热》,5月19日刊发《全省各地博物馆线上线下开展主题讲座、文物鉴定等丰富多彩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河南主会场启动》等,可以说是文化报道百花齐放。

四、围绕文旅融合,服务社会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郑州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以及文化精神融入旅游市场,着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文创产品、旅游演出等多种新业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当地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以文促旅,实现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郑州晚报》充分利用多媒体矩阵宣传平台,积极营造郑州旅游地的文化环境氛围。如2023年3月31日,刊发《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场景、全年不断线、各个都精彩 7大主题线路邀您打卡“山·河·祖·国” 2023郑州文旅促消费暨“YOU(游)·乐享郑州”系列活动启动》。郑州先后两次推出郑开同城文旅发展新举措,6月8日刊发《第二届郑开同城生活节周六开启 持社保卡买两地景区门票享五折优惠,3000余家门店消费最低1分钱》等。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与突出代表,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来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就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情况进行调研。在次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3年多来,郑州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向世界讲好郑州“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黄河旅游文化带,郑州推出了“黄河宁 天下平”系列文创产品,在深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同时,同步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

与黄河有关的文创产品推出的每个节点,《郑州晚报》都拿出重要版面宣传报道,力争使黄河文化更深入地走进人民群众中间。2023年3月,《郑州晚报》联合沿黄九省区推出系列报道“黄河春潮起”;4月,《郑州晚报》联合河南沿黄地市推出“倾听黄河的声音”系列报道。不仅对沿黄地带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进行了报道,更进一步扩大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同时,郑州又推出了沿黄旅游的多条路线,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文旅融合。在黄河文化新闻报道中,《郑州晚报》从来没有缺席。

文化新闻报道,是文化传播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郑州晚报》将一如既往做好文化新闻报道,及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文化热点、关注群众生活、服务发展大局、做好文化传承,擦亮“文化产业”这一特色品牌。

猜你喜欢
晚报郑州场馆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