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社会区隔的重塑与消弭
——基于人际传播的视角

2023-04-22 03:19王佳瑾
新闻传播 2023年22期
关键词:区隔圈子人际

王佳瑾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人际传播视角下的社会区隔

人际传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使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符号系统承载某种意义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双向互动的交流行为和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以及传播载体共同决定了其传播效果。

(一)传统社会中影响人际传播形成的因素

传统社会中的人际传播最重要的特点是面对面传播。传播者和受传者是人际传播过程中的开端与结尾,也是人际传播的传输者与接受者。因此,传受双方的个性和关系以及所处的阶级是人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双方的个性不同,关系不同,人际传播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以及双方所处的社会阶级的不同也会造成双方之间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理解,外向、开朗的性格和亲密的关系以及所处同一阶级更可以促进共通意义空间的扩大,可以促进人际传播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显著。

共通意义空间是人际传播的基础,共通意义空间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和所处环境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语言符号系统是影响传统社会形成共通意义空间的重要原因。所处环境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是指国家或地区在生活过程中几百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礼仪、习惯、习俗等等,它们的形成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例如,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民在人际交流模式的时候具有差异。美国人的交流模式以发出者为导向,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强调直接交流并且等级关系较弱;相反,中国人的交流模式以受者为导向,目的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受者的好感度,强调间接交流并且具有很强的等级关系,面对不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导向的不同。

传播载体及其表达形式也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表达形式的不同会影响传者的意思表达是否完整、是否能引起受者的兴趣、是否能完全理解和传播的效果等等,关乎于人际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段、丰富的神态表情和肢体语言或者借助其他物品进行表达,都可以引起受者的兴趣并且能够完全理解传者的意思。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主要以面对面传播为主,具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传播载体就会对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际传播如何影响作用于社会区隔

社会区隔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信息交往活动中。它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阶级与阶级之间由于缺乏共通意义空间,表达的形式单一以及个体的个性关系和所处的阶层的不同等等因素,致使两者在交流过程中存在沟通障碍,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而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导致传受双方出现了藩篱与隔阂。

根据社会区隔的定义来看,社会区隔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际传播效果的低下致使双方出现了鸿沟。那么,为什么人际传播效果的低下会导致社会区隔是接下来探讨的最主要的问题。从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来看,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就是要获得信息以保证在社会中的生存需求,由于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要保证个人立足于社会,就需要通过人际交流使信息流通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社会协作,否则信息闭塞,各个圈层相互独立且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的情况下就会形成社会区隔;其次,人际传播的动机也包括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与他人的协作沟通,这就不仅需要对自己进行定位,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根据米德的主我与客我以及库里的镜中我,人际传播是自我认知以及相互认知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传播者双方相互了解从而破除社会区隔的重要渠道;最后,人际传播的动机还包括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即认同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能够使人们增加对自己的认同感,对自己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的同时促进了交流的顺利进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消弭社会区隔。人际传播的各种动机决定了在社会中人际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人际传播的效果如何成为了社会区隔的决定性因素。

二、网络社会中社会区隔的消弭与重塑

网络空间的全球化、低门槛、去中心化、开放性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网络上虚拟人际交流的格局的变化:人际传播逐渐平等、逐渐开放以及它的匿名性、非强制性和广泛性,在网络的人际传播中个体突破了等级秩序、社会阶层与地理阻隔,变得更加平等性、自由化和个性化,社会区隔也会随着新的人际传播格局的变化而不断重塑和消弭。

(一)人际传播的平等性破除等级秩序,消弭社会区隔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从现实社会转移到了网络的虚拟现实中,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变得更加平等,它破除了现实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阶级差异,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都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时代下,人际传播需要传受双方之间的共同理解,即使在客观上存在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位的因素影响,但是由于在网络社会的人际交流中,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现实生活中的地域、身份、阶级和经济状况,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压迫感、包袱与人情世故,通过相似的兴趣、爱好结交的“趣缘网友”或者是因地理区域而结交的“同城网友”亦或是因“现实压力”而结交的“吐槽网友”等等,他们之间借助于网络上的“线索消除论”,并非是面对面交流,对于姿态、语态、礼仪、交谈内容、心情等都没有顾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我们面对老板、顾客等需要考虑表情、语言、神态、语气、动作、说话方式等是否符合交流的礼仪,是否适合当时的交流环境和场所等一系列的考量,但是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缺乏等级秩序的加持,丢掉现实社会中的压迫感,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交流,促进传统社会中人际交流的平等性、自由化和个性化,是消除等级秩序下社会区隔的重要途径。

(二)人际传播的开放性促进信息共享,消弭社会区隔

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私密性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传统社会中人际传播的内容较私密且公开较少,但是互联网数据具有可复制、可引用、可还原的特点,从微博到朋友圈再到抖音,人们都热衷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见解,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者。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把关人、媒体的政策方针以及版面和时段的限制等等对于信息的不全面报道以及报道偏向的不同,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低门槛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言论和信息以相互补充,社交媒体所具有的扩散效应可以扩大人际传播的范围而将其内容公之于众,在人际传播下使得信息以“病毒”的方式进行发散,在互联网上互相交替传播促进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信息更加全面和真实,使得人际传播内容的私密性受到挑战。

(三)人际传播的非强制性形成趣缘群体,消弭社会区隔

在网络社会中,不局限于地理限制和经济实力的限制因素,自由度高的网友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趣缘等组成各种小众“圈子”,在圈子里面,他们可以匿名的方式可以随时自由地进入各种圈子,也可以随时退出。“圈子”并非是强制性带有目的性的交际所在,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兴趣社区,以娱乐和放松为主。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但是,在网络社会中,“圈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并不同,根本来说是是否存在价值判断和利益区别,圈子更多的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合作共生,逃避现实世界寻求在网络社会安慰的一种抱团行为。圈子非强制性的特点在于两点:首先,圈子以兴趣和趣缘为主;其次,圈子是以弱连接为主,通过网络互动转化为强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圈子内关系强度很高,具有不排外性,关系持续长久,形成社会关系网。因此,在互联上组成的各种圈子非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将一个圈子的议题和人脉带入到另一个圈子中,消弭圈子之间的隔阂。不仅如此,根据互联网的“六度分割理论”,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六个人认识另外一个人,也就是说社交媒体中的关系不仅具有流动性,也具有延展性,这种特点既可以让线下的人际关系发展到线上,也可以让线上的关系延伸到线下,促进人际关系的流动。

(四)网络中人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隐性的社会区隔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社会区隔。虚拟的人际传播的匿名性会使网友们不考虑后果的情况下进行“网络狂欢”。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善于隐藏自己的身份在网络的背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互联网“信息茧房”的加持下,使一类群体加深对某类群体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偏见,这也是社会飞速发展下社会架构变化所导致的后果。例如,2016 年的微博热搜“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经过是上海家庭的女孩去江西农村过年,被江西农村的环境、交通甚至是被江西农村的“第一顿饭”吓到,这件事情引发了持续的发酵,无法了解到事情真相的网友们对“城市不了解农村”的思想先入为主,对“上海女”“凤凰男”进行了网络暴力,在网友们的“狂欢”心理使得舆论不断发酵下,这也反映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农村与城市缺乏双向互动,城市对于农村的偏见以及农村对于城市的偏见固化,使得双方无法互相了解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区隔,反映了城乡之间依然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也加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偏见与隔阂,在一定程度上也由于缺少了解而强化了社会区隔。

网络中运用网络语言以及不同的媒介进行人际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隐形的社会区隔,例如“媒介区隔”“代际区隔”和“品位区隔”等等。媒介区隔认为人们在日程生活中习惯性表现出的身体、手势、姿势、眼神等都与所在的社会阶层和我们所选择的媒介有关,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这种身体上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也塑造了隐形的社会区隔。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身体表现,例如,在刷抖音看资讯时我们对娱乐新闻感兴趣,因此,我们会经常接触娱乐新闻,不经意间在人际传播之间会表露出与娱乐话题相关的眼神、姿态、手势甚至语言、文字等,从而进入到娱乐圈子与他人形成隐性的社会区隔。代际区隔是指在数字化的互联网社会中,中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之间对于互联网存在认知理解和使用的鸿沟,被数字社会遗忘的老年人称为“数字难民”,而青年人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品位区隔也是网络社会中强化社会区隔的重要表现形式,品位区隔是指趣味和阶级之间有所关联,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着一个人的品位,反过来这也是一个人所在社会阶级的体现,并且也体现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心理和情感上。互联网上看似平等实则却涌流着品位的差异和进入壁垒,例如动漫、二次元等不同的亚文化圈子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进入壁垒,进入者必须拥有大量的亚文化基础且能懂得圈子内部语言和文字才能获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于土味文化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不同APP导致的优越感等等,这些表现在看似“人人平等”的互联网中交流的时候却依然保持着心理上和语言上的不平等,形成隐性的社会区隔。

结语

在互联网不断兴起的同时,在虚拟社会中逐渐消除了现实世界的等级差异、社会阶层、地理阻隔等各种现实阻力,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人际传播效果的提升,改变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格局,互联网的全球化、去中心化、低门槛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使得虚拟的人际传播逐渐变得自由、开放、个性以及平等,由于在传统人际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区隔逐渐消弭,在网络中的社会融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彼此显而易见地更加亲密和融洽,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也逐渐形成。但是,在此过程中也给予我们对于互联网的反思:某些隐性化的社会区隔也提示我们不能忽视被称为“数字难民”的中老年群体,以及社交媒体的算法技术、网民的媒介素养以及隐私保护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

社会区隔这种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与人类信息传播下的产物。人际传播贯穿于社会生活实践,也贯穿于社会现象。因此,人际传播是消弭和形成社会区隔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社会区隔的变化依赖于人际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但是,不容改变的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仍然依托于现实世界,社会区隔依然存在只是以一种隐形化的方式依附于人际交往中。

猜你喜欢
区隔圈子人际
昆曲制谱与曲会实践——戏曲审美的阶层区隔
日常变奏
从区隔到融合:空间视角下城市“混合社区”的多元治理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