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以实践为基础,又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坚持理论创新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实际体现。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辩证法和根本途径。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回望历史,我们党始终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坚守人民立场;面向未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在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把人民创造性实践中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被无数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具有突出的理论优势。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才更加广阔。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要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既要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也要拓宽理论视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及时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要在实践中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同时,又被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雄辩地证明其真理性。党的理论创新必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不断用中国实践创新和升华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和阐释中国实践。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外部条件、根本保证与重大成就等重大问题都作出系统阐述,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根本途径和“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提出和阐释,既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也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完备的体系建构,更加突显出学理化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许多富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理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