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杰 封 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拓展了理论视野和思维认知,强化了话语的解释功能。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坚持理论创新”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话语是理论的载体,话语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环节。提炼标识性话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逻辑。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等话语内容加以整合,集中体现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综合考量,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视野,挖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从先秦诸子学说到宋明程朱理学,中华文明所孕育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民胞物与”的仁爱观、“义利有别”的道德观、“内圣外王”的修身观、“讲信修睦”的处世观等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智慧,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和转化,从内容和形式上真正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内在衔接和有机融合,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解读,又赋予马克思主义话语时代性元素。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表达,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晦涩的讲解大众化,以此完善中国化时代化话语构成元素,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是持续发扬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的体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最大限度激发人民实践创造的热情与活力,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以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表达方式,呈现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回应人民现实需要与关切的解决方案,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其更具感染力、亲和力、凝聚力,形成“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贯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