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本细读破译古诗阅读的解题密码
——以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为例

2023-04-20 06:50:30刘海云
语文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尾联卖花桃李

刘海云

(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518107)

古诗文更为呈现精致作品、精致思想、精致文学的特征,至少本文中所指的古诗文包括古代诗词、散文等,精致是能够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1]。大概而言,在文学领域,越是经典的,越是精致的;越是精致的,越能够成为文学作品[2]。精致的文学,自然更加需要细读,文本细读才能逐渐领会精致的文学,文本细读才能符合精致文学的阅读要求[3]。古诗文尤其需要进行文本细读,高考古诗也尤其需要进行文本细读,每年高考古诗阅读试题都不断暗示、强烈要求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正确门道、光明大道、高效捷径[4]。受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影响,高中学生日益缺少文本细读能力,尤其需要提升文本细读能力。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总共两套,即新课标I卷、II卷。新课标I卷古诗试题如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新课标II卷古诗试题如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一、理解关键字词基本含义

我们要努力读懂关键字词的本义,本义是字词最初含义、本来意义[5]。I卷第15题“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直接针对首联内容设置需要考察的问题,首联难以理解的字词包括“逐字”“笺”“学转难”,“笺”字已提供注释,意思是“注释”,但“逐字”“学转难”的含义确实不易理解。首联大意难以直接理解,师生从基本含义理解层面不便于直接判断A项表述是否准确。I卷第15题B项提及关键词“皮毛”,“皮毛”常常表示表面、粗浅之意,“皮毛”之下才是内在的深层内容,才能进入深刻的层面。B项对应颔联设问,颔联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关键词“剥落”,“剥落”本身常常表示“脱落、剥离”之意,“剥落皮毛”是很形象很合理的搭配,考生应该推断,此处词语“剥落”正是“脱落、剥离”之意。考生解答了“剥落皮毛”的基本含义,通读颔联,可以拥有足够信心推断B项所陈述内容是准确的。I卷第15题C项提及关键词“自”“亲”二字,“自”“亲”二字基本意思都指向“自身”,我们把“自身”的含义代入颈联,可以推断“自身”这一解释符合颈联含义,“自”“亲”强调了亲自钻研,进而推断C项所陈述内容是准确的。I卷第15题D项表述中关键词包括“类比”“浅近明白”“通俗易懂”,我们主要需要弄懂“类比”的基本含义,“浅近明白”“通俗易懂”二词无需过多解释。“类比”是比较敏感、复杂的修辞手法,与比喻、隐喻存在紧密关联性,考生难以将类比与比喻、隐喻进行明显区分,类比是借助类似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所涉及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不仅仅只有一处。类比侧重复杂的说理,比喻、隐喻指代的对象相对更为明确、单一。我们结合观照D项主要对应的颈联和尾联,结合16题材料“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初步能够感受到,诗人谈到亲自参禅、修仙,深入树林欣赏桃李等事物,实际是讲研学需亲身实践、深入底层。诗人这样的说理方式,是通过间接讲述了一个类似事物,表达一个态度或观点。这样的说理特征符合类比说理方法。进一步简化理解,类比修辞也需要打一个比方,通过打一个比方来讲解一个道理。颈联、尾联确实都是在打比方说理。如果这样理解了类比修辞的基本含义,不难判断诗人是采用了类比方法。对学习基础稍微较好的考生而言,比较有信心判断诗人采用了类比手法。这样理解“类比”一词的基本含义,估计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大多数考生都应该能够断定诗人采用了类比方法。类比已经产生浅显易懂的说理效果。因此断定,I卷第15题D项表述是准确的。通过努力读懂关键字词的本义,已基本断定I卷第15题BCD项表述是准确的,A项暂时不能理解判定,但我们快速利用排除法得到I卷第15题答案,该答案应该为A。

II卷第15题A项对应全诗画面设问,需要着重细读“自己”“乘船”“归家途中”“随着行程”“逐次”“自然流畅”等关键词,这些字词不难理解本义,但仍需考生逐字逐词斟酌。对照全诗大意,考生能够初步判断诗作意境的主人公是“自己”,晚归的方式是“乘船”,诗作的意境是处于“归家途中”,诗作画面是“随着行程”“逐次”呈现、生动转换,各画面切换真切、静谧、祥和,“自然流畅”,基本断定A项表述准确。II卷第15题B、C、D项也都是对应全诗画面设问,没有特别地专门考察诗句中的“浑”“蓬瀛”等疑难字词,三个选项所表述的大意也不难理解,但考生仍需着重细读选项表述中的关键字词,认真细读选项中的关键字词,紧扣诗作原文细细比对各选项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斟酌判断各选项中关键字词含义是否符合诗作原文大意,是否符合诗作原文基本特征。B项需着重细读“秋日余晖”“有动有静”“多姿多彩”“愉悦”等关键词,对照原文之后,考生能够感受到,诗作描写了“秋色”“晚晴”,呈现了“秋日余晖”,描写了“桥横水木”“寺倚云峰”等静景,也描写了“湿飞”“相迎”等明显的动景,呈现了“有动有静”“多姿多彩”的意境,大概传递“愉悦”的心情,基本断定B项表述准确。C项需着重细读“仙境”“人居之地”“鸡鸣狗吠”“破坏”“变化”等关键词,考生对照原文,能够大致感受到,诗作呈现了美丽的“仙境”,表现了寻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描写了“人居之地”,响起了“鸡鸣狗吠”之声,但“鸡鸣狗吠”是否“破坏”了美的意境,主人公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对此,考生需要更加仔细品读尾联,尾联中难以理解大意的词语原本只有“诛茅地”,但“诛茅地”已被注释为人的居所,这样,考生已经比较容易理解尾联大意,尾联大意写了自己渐近居所时,听到“鸡鸣狗吠”之声逐渐从树林中传来。翻译之后,考生并未发现“破坏”“变化”之意,可以基本断定C项表述不准确。D项需着重细读“多种感官”“不同的角度”“状物生动”“鲜活”“细腻”等关键词,考生继续对照原文,能够比较明显感受到,诗作描写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不同的角度”的感受,描写景色非常生动、鲜活,呈现了“隐隐声”等重要的景色细节,基本断定D项表述准确。由此,II卷第15题答案为D。

二、把握文本内在关联逻辑

掌握字词本义之后,文本细读讲究的、要求的更高层级的方法是把握文本内在的关联逻辑。通过对原文进行前后、左右的相互参照比对,能够更快捷、更有力帮助考生答题。考生还是应当优先从诗作之后题目入手,对于I卷第15题,优先仔细斟酌ABCD选项的内在关联逻辑,这四个选项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内在关联特征。BC选项大意一致,倡导“亲自钻研”,“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如果B项大意表述错误,那么C项也应该大意表述错误,这样,BC应该都属于表述准确的选项。A项与BC项大意相反,A项已指定解说范围是首联,所表述“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应指代“逢人个个说曾颜”,既然BC项倡导“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是准确表述,那么A项“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属于误解,“逢人个个说曾颜”原本也不能解释为“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出题人将“逢人个个说曾颜”故意解说为“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是错误解说,目的是迷惑考生。更准确简单的方法,考生只要揣摩发现A项所述大意与BC项相反,就能够推断A项所述不准确。

I卷第15题A项直接对应首联设问,但首联存在“学转难”等难以理解的关键词,一般考生大概感受到,首联描写了做学问的人研读经典,谈论曾参和颜回,但一般考生不能判断这是否算不畏艰难、学习圣人之道。整首诗作中,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可算是最容易理解大意的部分,尾联本身极难理解,但在第16题的精确解释下,考生能够快速掌握尾联大意。考生优先将尾联和首联进行相互参照,至少发现尾联和首联的大意不一致,这两联大意连贯起来不够流畅。考生感受到前后大意的不够一致、不够连贯,何不进一步推测尾联与首联之间存在大意的转折关系?由此有助于推断,I卷第15题A项表述存在错误。实际上,颔联、颈联大意与首联都存在转折关系,只是一般考生较难快速理解颔联、颈联大意,且其转折关系也相对不如尾联与首联之间的转折关系鲜明。颔联颈联大意说,要剥离皮毛,不能依靠传说,要亲自参禅,要亲自炼丹。尤其是颔联中表示不能依靠传说之意的“不在流传口耳间”,其大意与“逢人个个说曾颜”意思照应、含义相反、做法相对,既然相反、相对,那么,“逢人个个说曾颜”就不是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据此断定A项表述错误。

II卷第15题四个选项之间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内在关联逻辑,ABD选项所述大意存在较多相似性,A项的“自然流畅”,B项的“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D项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都是轻松、美丽的景色与状态。尤其是BD选项所述大意几乎一致,D选项几乎是对B选项的进一步解说,D项的“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照应了B项的“有动有静”,D项的“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照应了B项的“多姿多彩,令人愉悦”。如果ABD选项中有一个选项表述错误,那么另外两个选项也可能是错误表述。但是C项大意与ABD选项大致相反、相对,“鸡鸣狗吠之声破坏”不算是美的意境。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表述错误,基本断定C项表述不准确。

三、品味关键字词情感色彩

在文本细读中,比掌握关键字词本义、揣摩字词内在关联逻辑更高的能力层面,是还需深刻品味关键字词情感色彩。应对高考试题,我们仍然优先从诗作之后的题目直接快速入手。I卷第15题D项指出“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治学主张”,结合第16题材料“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考生能够首先明显感受尾联是通过类比进行说理、通过打比方来讲道理,魏了翁的名言是倡导大家到树枝上、树林底下欣赏桃李,才能看到精神本质、看到鲜活的景象。该诗尾联采用魏了翁的名言典故,引入“卖花担上看桃李”的场景,主要倡导大家认真钻研,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只会看热闹,不能刻板学习,特别是其情感色彩很鲜明,其讽刺效果非常生动、准确、强烈。

在I卷第16题题目内容的注释帮助下,考生对“卖花担上看桃李”的大意、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清楚,但还需继续品味,品味其中的感情色彩,更能准确快速解题。“卖花担上看桃李”是很讽刺的做法,不是赏花的较好途径,这样的人只是摆出赏花的样子,凑热闹,故作风雅,不是真正赏花、爱花。考生进一步思考,“卖花担上看桃李”指谁?不难品味,诗人在讽刺和批评那些类似“卖花担上看桃李”的读书现象,批评社会上那些不愿意深刻钻研学问,却喜欢天天谈论学问、道听途说、炫耀学问的人。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读书现象与首联“逢人个个说曾颜”场景相似。至此,考生是不是已大概明白,诗人、诗作在批评“逢人个个说曾颜”的做法?遇见他人就一起谈论曾参和颜回的读书人并不是学习圣人之道,不是认真做学问。诗人倡导亲自参禅、亲自炼丹这般的刻苦求学求知方式。I卷第15题答案已清晰揭晓,答案为A。

经过前文细读分析,I卷第16题已经能够顺利解答,该题要求“结合本诗主题”,谈谈理解。谈谈理解,首先解答文字本义,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本诗主题”解释隐藏的所要揭示的含义。合理解释如下:人们不要在卖花扁担、卖花市场上欣赏桃李的芳艳,应该到树枝上、树林中才能欣赏鲜活的花朵;做学问与欣赏桃李的芳艳一样,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学习只言片语,类似卖花担上看桃李,无法学到真谛;做学问需要深入钻研,才能掌握学问本质,就像赏花需要前往树林枝头。

II卷第15题四个选项,整体关照,考生能够简单感知,ABD选项的情感色彩是偏于积极向上的、愉悦的、亮色的、喜色的、正能量的。ABD选项所述文字的情感色彩分别凝结在“自然流畅”“多姿多彩,令人愉悦”“鲜活”,都是靓丽的、轻松的、活泼的心情。C项的情感色彩明显不同,是偏于消极的、烦闷的、暗色的、灰色的、负能量的,其认为,鸡鸣狗吠之声“破坏”了晚归之美的意境,心情从愉悦之中出现变化。考生在诗作语境中进一步分析鸡鸣狗吠之声的感情色彩,诗作描写了“鸡犬”之声从树林藤萝中隐隐约约地传来,这是情理之中的典型意象,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全诗其他意象也都没有显示任何消极的情绪,鸡鸣狗吠之声无法离奇地暗含非愉悦的心情。相反,融入语境,考生从鸡鸣狗吠之声品味到的是祥和、幽静、梦幻的心境,鸡鸣狗吠之声与翠鸟低翔、荷花玉立、香气袅娜等梦幻景象非常融合,情感色彩是一致的。考生应该由此更为明确断定,C项表述错误,II卷第15题答案为C。

经过前文细读分析,II卷第16题已经能够顺利解答,该题提问“这一观点”怎样被“印证”,考生首先需要理解“这一观点”的基本含义,再从诗作中找到与“这一观点”照应的内容。这一观点“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不难理解,基本意思是从我的角度观看事物,所以事物都带有我的思想情感。考生应该怎么办?就需要从诗作中寻找带有诗人情感色彩的事物。高中课堂反复讲过,意象是什么?意象是被赋予情感的事物。实际上,此题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对诗作意象的解读和感知能力。该诗作有很多经典意象,考生最好选择主要的意象进行阐释、解读诗人的情感。因此该题参考答案如下:“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被赋予特殊情感;“桥横”“水木”“寺倚”“云峰”等意象写出晚归途中低处、远处、高处等四周幽静、惬意的环境,是诗人淡淡喜悦心情的写照;“翠羽”“红蕖”“香袅”等意象不仅轻巧、宁静、清香,更与诗人实现了精神的互动,像是欢迎诗人归来,是诗人愉悦心情的鲜明体现。

猜你喜欢
尾联卖花桃李
桃李面包
卖花歌
青年歌声(2020年10期)2020-10-23 09:55:56
卖花姑娘和小鸟
卖花歌
青年歌声(2019年9期)2019-09-17 09:08:08
牛大爷卖花
快乐语文(2018年9期)2018-05-09 09:33:53
桃李满园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登高》尾联新得
从几个关键词的解读再谈杜甫《登高》尾联的意蕴
《戏答元珍》寓“非戏”于“似戏”
只为桃李现芬芳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