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校本文化是一种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学校发展历史以及高校师生教学风格、学习环境、价值认同等情况的变迁,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的文化体系。将校本文化融入当前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加深学生对学校文化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质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程经历了从探索发展到成熟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但不论是在哪个时期,思政课程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思政课程的始终。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断提升,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不断影响着高校师生。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当前高校师生思想复杂性也有所提高,单纯的马列思想理论已经无法实现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有效引导。面对上述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有效性,在当前的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方面可以在以马列思想为核心的基础上,将校本思想、红色文化等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思想融入思政教学活动中,使之成为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1]。
目前,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感染力,高校方面可以将校本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实际案例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震撼力,从而达到切实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2]。
自信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境,是对自身的一种适度肯定,当这种肯定指向文化时,就成了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态度,能够赋予人们以更深层次的爱国情怀与更为持久的精神力量。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学生主体文化情感、对其文化行为加以引导、提升其对主体文化认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的构建提供助力。思政教学作为当前高校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课程教学方式之一,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度[3],高校方面可以将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课程内容当中,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逐渐引导师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正确的思想政治文化相贴近,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强化打下坚实的基础[4]。
“立德树人”这一要求指出当前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在高校深入挖掘“育人”内涵,寻求自身育人体系优化创新的过程中,积极探寻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成了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对于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来说,校本文化作为承载了高校起源、发展、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使两者共同承担起当前高校育人活动推进的重担,可以为高校学生社会理念的坚定、远大理想的创设提供有效的支持。举例来说,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历史沉淀,“精诚仁朴”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这一校训代表了该高校的重要文化标志与精神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思想,不仅符合立德树人这一要求的需要,还能为高校校本文化的有效发展提供助力。具体来说,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精诚仁朴”中的“精”指的是秉承精微之心,对“至精至微”的学问进行精勤不辍地学习研究,这一思想与当前思政教学中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规范严格的科学精神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诚”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应当做到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为人处世应做到不虚伪、不妄欺,这一精神与当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平衡、大医精诚的思想理念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仁”指的是仁者,爱人,这要求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应当尽量朝着“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而努力,这一思想与志向远大、勇于担当、追求崇高、情怀深厚的关学精神联系较为紧密;“朴”指的是返璞归真、朴实无华,这一精神与自力更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艰苦朴素的延安精神联系较为紧密。在当前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将“精诚仁朴”这一思想融入其中,为思政课程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历史支持,为该校校本文化的传承以及新老学子思想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素材支持。
当代高校学子成长于我国经济腾飞的二十年间,受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文化传播更新速度较快等因素的影响,这批学子普遍有着个性张扬、性格活泼、有着独特审美观念的特点,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内容也有了独特的审美诉求。校本文化作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张“文化名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与精神美德,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个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为保证课程教学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审美诉求,将校本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成为高校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与传承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领悟校本文化的品格,并将校本文化与思政思想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便为后续爱国爱校教育的推进提供有效的支持[5]。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育总目标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所决定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高校方面需要在深刻领会马列主义以及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思想,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切实提升思政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性,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而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
高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被看作经济、文化、科技的助推器,并且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这一文化不仅切实寄托了高校师生的情感,还能为师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支持。在当前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式,将校本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深挖校本文化中蕴含的思政精神,对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有着极大的作用。现阶段,广义的校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主要由高校校名、校徽等常规视觉识别系统;校训、校史、办学理念等理念识别系统;校园风景、建筑等独特的校园文化资源共同构成,在当前的思政教学过程中,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思政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高校方面可以将校本文化与思政文化进行融合,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体系时,以校园历史文化为基础,对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溯源研究,降低学生理解思政知识体系的难度,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从校本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文化发展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构建校本文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中融入了延安革命干部、家传师承医家、科班教育名师、关中学派传承的优良思想与文化血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体系的认识,高校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师生学习学校历史脉络和创始人物,追寻校本文化的历史足迹的方式,提升师生对于将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在缅怀前辈先烈的同时,延续该校的优良传统,从而达到使学生切实继承前辈伟大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6]。
校本文化作为当前高校历史、思想、文化的重要结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知识的感染力,为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以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为例,为便于学生理解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所展现的优秀品质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为思政理论知识提供生动素材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高校本身的自豪感。如,为培养学生尊重生命、舍己为人的意识,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7],可以将邵小利同志的事例作为思政教学的素材。邵小利同志于197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在学习期间,邵小利同志学习成绩优秀、思想觉悟较高,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三好学生”,在1982年6月17日,邵小利同志在青年湖附近读书时,一个小孩掉到了水中,并且在水中挣扎,邵小利同志在发现这一情况后,扔下手中书本,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由于青年湖湖岸光滑,难以攀爬,邵小利同志用尽全身力气将小孩举过头顶推到岸边后,力竭而亡。尽管邵小利同志如花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但其舍己为人的勇气与精神仍值得人们学习。在当前的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舍己为人这一思想的认识,教师可以将邵小利同志的事迹与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融合,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情况的出现给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思政知识与校本文化之间融合的有效性,为学生思政知识的有效积累提供助力。首先,当前校本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容相对较多,尽管两者间很多内容极为相似,但仍存在部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情况。现阶段,为便于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识中蕴含的校本文化内容,在开展课程融合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思政理论知识与校本文化内容进行分辨,找出两者间的相似点与差异点。然后,依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对相似点进行案例教学、对差异点进行辩证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其次,在当前的思政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教学内容的方式,令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思政知识与校本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在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缩减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花费的知识点介绍时间,便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应用于问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中,实现了课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最后,在当前的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知识讲述无法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与校本文化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校本文化与思政知识展示在投影上,便于学生对两者进行自行比对与学习,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思政知识与校本文化的认识与记忆[8]。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构建稳健的思政思维体系,在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布鲁斯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层级,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此过程中,为降低每一层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将校本文化融入每一层次的学习过程中,或者随着思政知识的不断深入,可以通过对校本文化内容进行不断深化处理的方式,便于学生在学习更为深入的思政知识时,能够实现知识理论的正向迁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9]。
对于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来说,对学生的思政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还能为教师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现阶段,在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校本文化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并且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合反馈,可以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的强化提供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为社会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思政课程作为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与学生未来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现阶段,为便于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解,将校本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是切实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