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勤山 任刘晋
(江西理工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江西 赣州 3341000)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这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太极拳发衍于中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之一,融技击、健身、艺术于一体,已被数亿人习练,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可。作为如此优秀的太极拳,能否发挥自身智慧,在校园欺凌中建功立业,成为了一种疑问。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消融校园负面势力,太极拳能否成为这种选择值得深入探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进行专项保护,其将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均界定为欺凌。因而,理解校园欺凌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发生区域在校园内(含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第二,发生主体是学生,即欺凌实施者和受欺凌者均为学生,若一方为非学生(包括欺凌实施者和受欺凌者),则不构成校园欺凌;第三,主观意识上表现为蓄意或恶意;第四,不具备明确的违法行为。
校园欺凌具有方式的隐蔽性、频率的高发性、力量的非对等性等复杂特征[1],因而治理难度较大。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策略,学者将校园欺凌进行“灰色地带”及“黑色地带”分类[2],认为“灰色地带”隐秘性更强,更加不易被察觉,常常使得欺凌者欺凌而不自知、受欺凌者被欺凌误解为朋友间的玩闹等。又有学者根据欺凌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性欺凌等[3]。虽然对校园欺凌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在真实的情景中常伴有不同类型的交叉,使得校园欺凌的治理更加复杂。
校园欺凌给欺凌实施者、欺凌受害者和旁观者均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它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为复杂的产生背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控制校园欺凌,需要系统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只有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治理效能。校园欺凌中受欺凌者和实施者有不同的因素影响。
生理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识,身体是人的载体,或者说人因身体而存在。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与人之载体有莫大的关联。在校园欺凌者中呈现男性多于女性、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强者欺负弱者、身体健全者欺凌生理缺陷者等特征。我国校园欺凌一般指的是大学以下幼儿园以上的学校,包含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等。目前我国小学入学普遍为6岁,属于儿童中期(大约从5-6岁到10-11岁)[5]。儿童中期的儿童运动表现的能力已经呈现差异,男生逐渐优于女生[4],虽然逐步分化,但前期差异较小。因为女生整体比男生更早发育,可能存在短暂的超越现象。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儿童中期男生的身体侵害与关系侵害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6]。而后从儿童中期进入青少年期,男女的差异性逐渐加大,男生在同等条件下力量、体能等明显优于女生。因而在校园欺凌者中,男生多于女生,这是在某种情况下,男生展示自身“优越性”的一种错误表达。另外,一般情况下高年级学生在身体动作能力上较低年级学生的好,因而也较为容易造成欺凌行为。有调研发现: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7],印证了这一设想。另外,身体瘦弱或者残疾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到欺凌。由此可见,生理差异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独生子女、性格霸道者以及消极应对方式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常较低[8]。在实施欺凌的初始意识、施加欺凌行为时、欺凌结束后,欺凌者在心理层面的反应具有差异性。在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欺凌者在他们实施欺凌时与平时的感觉不同,普遍存在欺凌时候的具有莫名的快感,以至于他们在欺凌时什么都不在乎,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或价值观扭曲。首先,相较于普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普遍更为敏感脆弱,在人际交往中常脱离现实以个人主观意愿判断他人思维和行为,容易造成他人原本行为的扩大化或污名化,从而产生欺凌行为。其次,作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内心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从而加大内心的痛苦,更加容易将自己的这种“不幸”强加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欺凌现象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受文化影响深远。在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时,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文化是个体或集体产生偏差行为不可忽视的。人口密度、失业率、辍学率、低收入群体数量、单亲家庭数量等生态特征极易引起社会系统的紊乱[9],故而引发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从文化学角度切入,发现校园欺凌具有社会结构、过程及反应三个层面的原因,具体的有社会结构紊乱、不合规缓释个体紧张情绪、主流文化排斥低阶群体、欺凌行为的个体习得、过低的个体控制、个体标签化和污名化、校园稀缺资源冲突等因素[10]。
1.建设中正的价值观路径
武术是我国文化瑰宝,学者从其劲力的表现方式的不同分为外家拳和内家拳。外家拳与内家拳的的表达方式不同,外家拳更注重外在的表现,而内家拳更加关注自身内在的发展。太极拳就是众多内家拳的优秀代表之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太极拳运动遵循手足、肘膝、肩胯等里三合和神意、意气、气力等外三合之法,是因为里三合与外三合最终形成一条中线,太极拳人将其视为“命门”,是故“守中得其中”。而这种中线价值在身体上展示出的是身体中正、不偏不倚。将这种太极拳的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欺凌的主体及受体中,各自身正、不偏不倚,欺凌者控制自身,做到不逾矩;欺凌受体立身中正,预防外来干扰,形成自我保护层。
2.培养强健体魄路径
太极拳是一种格斗体系,具有较强的技击功能,受到古今中外的推崇。在太极拳史中,武林高手比比皆是。如:陈王廷、杨澄甫、孙禄堂、陈照奎等都是当时响当当的技击高手。在校园欺凌中,通常都是对较弱势的一方的欺凌。受欺凌者显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有身体瘦弱等特征。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增强自身实力。一方面,强壮身体体格,从外形上对他人具有震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增强自生肌肉、心血管等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运动表现,在遭受欺凌时能够产生比较好的自我保护的作用,提升自我效能感。
3.构筑坚强心理路径
校园欺凌者通常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常通过某种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具有较大的益处[11]。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同时也具有体育属性,因而它也是一种心理的治疗方式。一方面,太极拳的习练注重内在的发展,探索内在世界的本源,因而不容易引起对外在世界的排斥,使得内心得到平静。另一方面,太极拳的运动强度可以不断的调整,既可以是低强度连绵不断的阻力运动,也可以采用高负荷爆发式练习。可强可弱的锻炼方式,既可以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同时又能够分泌较多的多巴胺,使人产生更加愉悦的情绪,从而不断提升习练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采取刚柔相济的管理路径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贯串着“阴阳”,体现在每一个式子中,最终揉会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太极思想,刚即是阳、柔就是阴,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阴阳互转。“刚柔相济”,即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二者最终糅合成天然的整体。校园欺凌就是较为优势(强势)的一方(欺凌实施者)对相对劣势的一方(受欺凌者)的欺凌。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即为一对阴阳,欺凌者为阳、受欺凌者为阴,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受欺凌者又会转变为欺凌者、欺凌者转化成受欺凌者。在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中,以刚柔相济的太极思想为理念,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采用辩证的管理方式,防止他们的互相转化,形成新的伤害。同时,作为学校的管理方,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植入“刚”性文化,从制度上保障校园欺凌者得到应有的制约;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植入“柔”性因子,辅助“刚”性制度的实施。“刚”性制度是树立标杆,使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有据可依;而怀“柔”方式是为了刚性制度的切实贯彻,在根源上收获学生的认可,最终形成有强硬措施又有人文关怀的“刚柔管理”体系的形成。
2.采用联防联控的治理路径
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并非单一的影响,因而在考量其如何解决时亦需从整体入手。太极拳讲究整体,从外形上看太极拳的运动轨迹是“一动无有不动”,讲究的是周身一体,一动皆动、一静皆静。其内在劲力的运行则要求的是“节节贯串”,形似游龙,使劲力一节一节的依次通过,最终达到“劲整”的浑然一体。校园欺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个局部。因而,要彻底的解决它,不能将其孤立,而是将其置于整体中,通过整体的改变使得这一局部正常化。所以在其治疗中,不能只看到其中一个点,应该将其纳入一个整体。太极拳就是将人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的一个手段。校园欺凌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其治理中,融入太极拳“整劲”原理,取得社会的正视、学校的重视、法律的支持,形成校园欺凌的宏观循环系统,借助家长、教师、学生、行政执法人员等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3.圆融校园文化涵养路径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发展中,圆文化意识、观念和情感自然而然的发展,逐步演化成为了一种人生思维,在《周易》《太极图》等常有深入的描述。太极拳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太极图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来源,因而圆文化成为了太极拳的显著特征。太极拳以圆为势,动作的弧形来自圆,外在形体动作和劲力,处处都要走螺旋、划圆圈,绵绵不断的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即“非圆即弧”“非自转即公转”的圆形特征[12]。太极拳的习练者,常以缠丝劲、弧线、大周天、小周天等的运动方式均以“圆”为蓝本(或真实或意想)。太极拳之“圆”源于中国传统太极文化之“圆”,是中国人巧妙地将太极文化运用于中国拳技的具体体现,也是太极拳拳理拳法生成的内在动因[13]。圆既是太极拳之形,亦是太极拳之本。在太极拳运动中,常有“圆转如神”“活似车轮”等象形要求,要求运动轨迹圆,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14],达到力矩匀称,不偏不倚。在学校中,引入太极“圆”文化,对于形成积极友善的校园环境有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将太极拳“圆”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中,引导“圆”文化深植学生心中,形成以学生为个体的校园圆,明确自己的界线,同时也看到他人的界线,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保持边界感。通过小圆的清晰,逐步形成校园大圆,减少无意识越界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圆”文化教育,教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时刻注意自己的棱角,适当的保持圆润(并非逃避,因为圆本身之所以成圆是因为有一定的张力存在),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太极拳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集技击、健身、艺术于一体,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当代校园中,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太极有义务与责任,发挥自身智慧,着力促进校园欺凌的治理。校园欺凌发生主要是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因子影响。太极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集健身养生、愉悦身心多种功能,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内源性干预和外源性建设的交叉融合的推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