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宝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101601)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析民族问题、了解宗教问题、关注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的热门话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应立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探索,能够促进更好地落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加激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代中国民族地区问题依旧是需深入解决的问题之一,强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1],破解民族矛盾,构建良好的和谐的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新时代下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是题中应有之意。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2],解决民族问题、化解民族冲突、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理想是共产主义,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导,并创建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各民族地区政治稳固,引导各民族人民凝心聚力,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接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还需要接受心理、生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结合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合理解读,挖掘现代化下所具备的内涵并将理论进行创新,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优化教学形式,形成特色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风俗信仰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进而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另外,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顶梁柱”,做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建设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统一,推动国家更好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应创建符合国家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决当下民族问题,化解历史遗留民族问题,减少民族冲突,合理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引领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与内容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相吻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还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政治认同。通常情况下,在解决民族问题过程中,会将民族问题与国家政治密切联系在一起,国家政治决策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导。而学生在接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接受党和国家的领导、政策指引,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民族问题上所存在的政治观点、政治文化等,由此也可以确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民族认同感,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另外,学生在接受相关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念,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会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国家的政权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的中华民族坚持文化自信。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寻找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符号和文化特点,提高每个个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以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为主导,展示出各民族的文化亮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共同组成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发展形态,与现代化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同样的社会归化。结合我国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解决民族问题、化解民族冲突的方式绝不是相互吸引、相互斗争。当前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家都面临着激烈的经济、政治、文化竞争,想要保障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民族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进行社会规划与民族融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同样对于国家发展而言,个体和各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以社会的发展作为背景与支撑。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共同发展思想,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社会意识、亲社会行为等,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主渠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高校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民族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的社会形态,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清理论知识,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引导学生能够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存到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以理论为基础,深化自身的生活、思想和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融合,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观念,学生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涵养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一,各科教学过程中也应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施“课程思政”,从各科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文化等,使学生能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从不同的文化特征中感知中华民族各族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特色文化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共同发力,形成特色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第二,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设地方思政课程,将民族历史问题正本清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历史遗留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各民族的情况。如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开设民族地方简史课程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和目前中国所存在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冲突,构建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让理论结合实践,开拓实践教学,结合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打造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更多的渠道寻找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例如,学校可以联合自治区博物馆,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从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在思政课程中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驱动下加深对各民族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进行思考,对民族问题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除此以外,各学校还应加大氛围营造,开展主题活动,邀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到校开展交流讲座,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专家的引导下学习到更多关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并且,加大网络渠道的利用,除了通过网络渠道寻找优质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线上教学,拉近专家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效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使学生在此环境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民族观和世界观,能够从内心出发,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明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站在宏观角度上审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师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与使命,使其能够在具体的目标引导下,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其目标构建,要为社会培养一批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民族理论储备和民族政策解读能力的专业人才,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夯实基础理论,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并且,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教育工作、就业引导工作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构建属于本校特色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专业人才。如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特色的发展形态,吸引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加大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同时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夯实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通过项目,引导教师和学生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5],加大经费投资,鼓励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研究中。推进学术发展,使其能够研究出更多的学术理论促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另外,可以建设研究基地,让参与到相关研究中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有调研和理论实践基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能够在学术研究的推动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职业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将正确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其能够得到正确的影响,树立良好的民族观念,意识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其职业素养、人格魅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学习、强化交流,以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影响学生。并且,各学校也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并通过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任务驱动等各种方式引导教师参与到民族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或其他与之相关的研究中,打造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推动教育发展。
高校应结合地域特点,发挥出聚集人才的优势,建设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加大对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研究,促使每个教师都能够树立正确面对民族问题的意识。各民族地理位置有着特殊属性,学校要发挥出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加大学术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出发,聚焦地方发展、地方政策、地方历史问题、地方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成果保护机制,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地加大相关研究,推动地方政策更加完善、地方发展更加贴合实际。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应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形式,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作用[6]。现代化信息技术带入了更多的思想在校园中激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更多的激烈竞争,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学生的发展,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健全的人格,生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构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刻入教育环境“骨子”里,使环境能够展示出应有的生命力,发挥出环境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到民族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此外,还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宣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宣传,构建主题专栏、互动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要科学解读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相关政策文件,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还可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交流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思想宣传,使学生能够树立民族和谐,国家统一的正确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7]。
在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思想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观。进而使其能够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确保学生能够正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保障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