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上责无旁贷。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用红色信念引领当代青年,用红色文化浸润当代青年,用红色教育培养当代青年,可以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旨归。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关注文化软实力。只有占据文化的制高点,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这是全体人民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显著优势。
延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在多元文化纷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没有停止过阵地争夺,这就需要积极向上、能够引起共鸣的有益文化担此大任。红色文化在历史的碰撞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逐步内化为新时代的精神养料,为最广泛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价值符号,更是激励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千难万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从“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传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亮底色,同时也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并走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文化传播火种,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才能激荡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的遗址、遗物正是中国人民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牺牲的真实写照。在思政课中全方位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存在。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1)《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12-18)[2023-03-18],据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强调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关系教育的根本问题,要自始至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的关键是“政”,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担当能力。
红色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结晶,包含了党的立党之基、血脉之本和力量之源。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信仰,是将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江山守护好的重要途径。红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红色文化一旦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学习红色人物、走近红色经典,向学生传达不同年代的信仰力量,让真理之光填满学生心灵。
新时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没有经历过披荆斩棘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初期,不能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感同身受,信息更多地来源于教材和网络。思政课推动红色文化实现“三进”,有助于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文化会伴随社会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等独具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的契合,可以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内核[3],都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教学资源,一条条红色路线、一座座革命纪念馆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立足点。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要引导学生分清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把握好主阵地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定星盘”,打磨理想信念的“金刚钻”,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家宝”。
第一,挖掘红色经典,丰富教学内容。“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4]”党史中的红色文化应成为激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密钥,引导学生真正将知识入脑入心入深入实,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高校思政教学的每门课程都各有侧重,而育人是共同的目标。挖掘思政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丰富教学内容,厚植爱国情怀,对学生加强政治引领,实现润物无声的效用。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第五章里涉及的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中国革命道德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武器。“播火者”李大钊留下必胜的预言,含笑燃烧了自己;就义前,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学生在其间可以感受战火纷飞的岁月,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祥和。
第二,用好红色经典,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任务过程的活动和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五个部分组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直击灵魂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思维引入课堂,提高课堂的抬头率和参与度。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讲授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时,可以设置一系列互动话题,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认同。课程性质和时代发展都决定了思政课的课后作业不能简单地以传统方式进行,可以是学唱一首红色歌曲、阅读一本红色书籍,让红色经典贯穿始终,力求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第三,依托红色经典,创新教学方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来探索有效教学方式,让红色经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教师可以研究不同发展时期的红色经典,挖掘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方式。案例教学、情景再现、主题辩论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生动力。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讲授毛泽东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置“毛泽东诗词”展示环节。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意境和豪放气势,有指点江山的激扬和横扫千军的霸气。课前布置搜集素材,课上提供展示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魅力,从而拉近学生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准确把握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丰富内涵。
第一,追寻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情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印迹,其规划的红色旅游路线和红色经典景区均赋有浓厚的红色底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在行走课堂中更好感悟革命斗争精神。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思政课堂,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红色情怀,踏寻红色足迹,继承革命传统,汲取奋进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无锡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红色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目前已经公布了40处党史教育基地、4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8处无锡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这些红色资源的每一处都能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激发精气神。
第二,依托重大节日,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教师应充分挖掘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注重其与理论知识的内在关联,广泛开展各类纪念活动、学习宣传活动、瞻仰缅怀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铭记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高唱主旋律,发出最强音。
教师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日,结合授课内容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例如:五一劳动节前后,开展“奋斗光荣 劳动最美”主题活动;五四青年节前后,组织“青春向党 奋斗强国”主题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前后,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八一”建军节前后,开展“中国梦强军梦”主题活动;国庆节前后,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等等。通过主题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第三,凝聚青年力量,创新红色课堂。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凝聚青年力量,融入时代元素,结合专业特色,创建思政课堂新形式,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方向,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致敬红色经典,赓续精神血脉。以数媒专业为例,学生可以用镜头传承红色基因,展示新时代青年学生勇担历史使命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青春风采。以视传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尝试重现红色场景。置身红色场景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知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德行引领、价值引领、文化引领作用。
第一,营造校园文化,创设红色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组成部分。学校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实施育魂、育根、育匠、育美、育境的协同模式,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国粹经典、厚植工匠精神、提升艺体素养、美化人文景观,共同打造文化育人高地。
学校可以通过创办红色社团、观看红色革命电影、创作红色作品、组织知识竞赛、打造文化长廊、邀请专家宣讲等形式,开展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接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5]。在教育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中强化政治引领,激发青年学生“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昂扬斗志。学校的标语、横幅等也是进行红色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
第二,用好校史文化,注重红色根脉。校史文化是学校文脉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是校园文化持续发展与积累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精神引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的红色文化也应包括校史文化,只有爱国爱党爱校的时代新人才能真正担当起新时代的青春使命。以笔者就职学校为例,学校打造了“校史中的红色印迹”实境课堂,展现一代代校友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赤胆忠心,激励广大师生争当时代先锋,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第三,打造育人平台,深植红色信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优势,融入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育人平台的搭建,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脉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增强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两微一端”,上传视频、文字材料、电影、纪录片等素材,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政课堂。如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创设红色专题网站,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新媒体专栏,宣传红色经典,为新时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技术支撑。
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好这一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从而打造独具魅力的红色课堂。“活”起来的红色文化和“燃”起来的思政课将创造“1+1>2”的惊喜,有效帮助大学生牢记初心使命,敢闯敢干、敢抓敢管、敢做敢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成就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