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域下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研究
——以广东省地勘单位为例

2023-04-20 03:16:43满雪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资料记忆资源

■满雪萍

(广东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广东 肇庆 526020)

1925 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这一概念,即在特定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特定的群体成员,描绘过去形成的“回忆图像”,以此证明群体的延续性。后阿斯曼发展出“文化记忆”理论,即承载于一定的媒介之上,可以大范围传播、长时间传承、不断被重构的集体记忆。阿斯曼将“文化记忆”分为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两种记忆形式。功能记忆是与载体相联系,在特定的“记忆空间”,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搭建起桥梁与纽带,获得所需价值并传播构造身份认同。存储记忆则是对记忆的存储与保留,是所有记忆的记忆。作为潜在的记忆形式,是未来功能记忆的“粮仓”,为记忆从“存储”走向“功能”提供条件。存储记忆支撑功能记忆,功能记忆又为存储记忆提供方向与动力,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在文化记忆视域下地勘行业档案是文化记忆延续的重要载体。因此,档案资源开发应注重兼顾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之间的转化和融合,为构建身份认同提供内容更为丰富、展现形式多元的空间记忆场所,从而实现化记忆延续。

一、地勘行业档案的概念与价值探析

(一)地勘行业档案概念

本文所阐述的地勘行业档案主要是指地勘单位记录地质工作、管理等活动形成的文字、实物材料、图表报告、照片、视频音频等具有社会价值的历史记录。地勘行业档案是地勘行业发展记忆的载体,其中大量的文书档案,记录着地勘行业的创立、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大量的荣誉档案、人事档案、野外工作影像等体现了地质人卓越的精神;尤其地勘行业档案中的地质资料档案,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载体,是兼具行业特色与文化价值的记忆资源。

(二)地勘行业档案的价值探析

地勘行业档案具有信息价值、凭证价值和文化价值。尤其地质资料档案,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像、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矿产勘查、地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地质找矿、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服务。例如, 广东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2007 年10 月10 日,经二次开发地质资料勘探发现广东省封开县圆珠顶铜钼矿,其潜在经济价值超1000 亿;广东佛山地质局完成的地质志、矿产志1:20 万区域化探,首次举办了《广东省(含海南岛)地质志》和《广东省(含海南岛)矿产志》,其成果首次刻画了广东省43 种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地质成果资料在大亚湾核电站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全方位为政府进行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由此可见,地质资料档案具有极高的信息价值、凭证价值,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地勘行业档案记载着地质人在长期地质工作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记忆,彰显着地质人的优良传统与地质“三光荣”精神,也为地质人提供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例如, 饱含激情的《勘探队之歌》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1953 年问世,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21 世纪,它依然激励着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2019 年建队60 周年庆典“辉煌六十年,砥砺再出发”图片展览,较全面地展示了第五地质大队的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成果,记录了第五地质大队60年风雨历程和光荣历史,生动感人并富有教育意义;《地质人的故事》口述历史纪录片,以反映12 个重大地质事件为主题,客观真实记录了地勘行业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重塑历史场景,讴歌了“地质之魂”。例如,地质四队的《揭秘斑岩型锡矿》专辑中“树皮房”、深山寒舍、工棚漏雨下地质队员整理地质资料的感人画面等。纪录片中展现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地质找矿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深深根植于地质人的基因里,激励着新时代的地质人,献身祖国的地质事业。这些都是广东地质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承载着一代代地质人的记忆,是地质文化记忆的展现,激发了广大地质工作者浓厚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宿感。

二、文化记忆视域下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越来越被重视,但仍然存在存储记忆的信息承载量匮乏,档案资源多元性不足,馆藏资源不够丰富,缺乏文化性等问题;有些地勘单位中层管理者对档案工作缺少职业认同,档案工作者主动构建档案文化记忆的意识能动性不足,对数字信息化技术知识和技能欠缺等问题,阻碍了存储记忆与功能记忆之间的转化与融合。

(一)档案资源归档范围狭窄,文化内容流失

档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多元、丰富的档案资源的保存是实现文化记忆存储的有效途径。档案的收集范围与内容鉴定直接决定了档案馆藏资源的丰富程度、档案的质量,同时影响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展现形式。据笔者调研,目前地勘单位档案的归档范围狭窄,内容元素单一,馆藏结构大多以地质资料档案、文书、会计、工程勘察、人事档案为主体,大部分地勘单位没有建立劳模档案,缺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口述历史档案,体现劳模精神文化的记录材料、奖状、奖杯、证书等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档案资源类型储备较为匮乏,对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资源长期忽视,导致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缺乏文化特色资源支撑。

(二)主动构建文化记忆资源意识淡薄,档案未有效开发

目前地勘单位主动构建文化记忆资源的意识淡薄,忽视了档案与地质文化价值深层次的关系,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躺”在档案室,档案开发的视角仅局限于文书档案;大部分地勘单位的档案工作者是兼职管理,在单位中“双肩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使档案工作者只能着重开展一般性档案管理工作;单位决策者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档案工作缺少职业认同感,缺少顶层设计、长远规划、资金投入,档案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挖掘存储记忆下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

(三)重构文化记忆空间场所缺失,缺乏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在文化记忆构建过程中,文化记忆储存在特定的空间,通过回忆空间的构建,文化记忆得以形成,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共同空间中实现身份认同。将回忆空间化是社会集体不约而同的选择途径[1]。广东省地勘行业在文化记忆构建中,恰恰缺少这样的空间场所,导致地勘行业档案资源缺少了认同的象征性形式,比如,老一辈地质人在地质工作中使用的地质锤、罗盘等,这些都刻着地质文化特色的历史烙印,是传承和展现地质文化记忆的资源,需要赋予其固定的场所,使其向功能记忆转化,从而成为地质人身份认同的记忆空间,唤醒情感共鸣,不断地完善、衍生、发展、创新和传承。

(四)信息化技术运用不足,未充分开发与宣传

档案编研与展览是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的主要文化途径,如《大事记》《地方志》、队庆图片展等。目前队庆展也只是以一些老照片、野外工作现场影像图片为主,对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加工仍然束缚在这些传统的展现形式上,缺少档案文化特色和文化艺术表达创新等问题,档案文化与地质文化难以碰撞、升华而引发情感共鸣。由于地勘行业没有打造统一档案文化信息的数据资源库,网站媒体平台仅以行政与业务工作信息为主,展示具有地质文化艺术性的资料较少;地质科技馆场类的文化记忆场所,地质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宣传,缺少线上展示。因此,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缺乏信息技术的运用,缺少以信息优势打造地质文化名片的新举措。

三、基于文化记忆的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策略

(一)优化整合地勘行业馆藏资源,存储文化记忆

广东地勘行业档案记录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历史,传承地质文化记忆,要拓宽档案收集范围、创新收集渠道方法、提高价值鉴定能力,加强特色档案的收集力度,进一步丰富馆藏档案新资源,为研究地勘行业档案资源文化价值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文化记忆得以留存与延续。

1.丰富馆藏结构,主动构建文化记忆资源

广东地勘行业特点,目前档案收集范围大多是地质资料档案与行政管理类档案,收集渠道也局限于业务部门和机关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具有文化价值档案信息的收集,因此,地勘单位档案资源的收集应加强文化价值档案信息的收集。地勘单位一是可以开展实物档案、先进人物档案的征集活动,比如,有关劳动模范、先进共产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专业技术竞赛能手等的事迹文字资料、野外工作影像、奖状奖杯、使用的工具、发表的专业技术论文等实物进行征集整理。二是加强重大历史事件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地质三队(原705 队)的“难忘的找铀岁月”,地质勘探人承担起“为原子弹找铀”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提供了铀原料,生动再现了特殊年代人拉肩扛“扁担精神”、不畏险“铁人精神”。原706 队的“前赴后继战凡口”,为祖国找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凡口铅锌矿床,也因此有了后来的凡口矿业城,凡口矿陈列馆。通过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针对性地开展征集工作,全方位获取第一手材料,深挖文化价值。三是加强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口述历史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拯救历史文化记忆的迫切需要,是丰富国家档案资源的有序积累。为开发档案编研精品和文化展览奠定了资源基础。以老地质人口述历史档案——《地质人的故事》为例,声音与影像等细节的精确记录、数字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运用,其内容兼具真实性与生动性,打破了传统档案的枯燥与单一。更重要的是通过口述历史档案,提高了档案部门记录历史的能力,弥补局史料的历史空缺,丰富了馆藏的文化信息资源,充实丰富了地勘行业档案文化资源,确保了地勘行业历史档案的完整。

另外,地勘单位应创新思路,多元化地开展综合档案馆的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大力加强与兄弟地勘单位的合作、国土资源部门的合作,使馆藏资源更高质、更高效地服务于广东地质找矿与开发。例如,广东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合作,签订框架协议,在肇庆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分馆(实物岩心库),实物岩芯库馆藏的岩芯多达几百万件。这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国土厅馆藏场所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了合作,丰富了馆藏内容,同时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技术方面得以提升,为档案编研提供了更多的专题编研内容。

2.优化整合地质资料,持续推进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和数据化建设

地质资料档案具有信息价值的特性,地质资料保存的数字化与利用的信息化是地勘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目前大多地勘单位由于档案保存设施、场所落后,地质资料仍然以纸质为主,由于时间久远已出现纸张脆化、字迹模糊等问题,所以加快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应提上日程。

地质资料信息化,可以摸清总体情况,为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提供更快捷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扩展提供利用的借阅、使用途径方法,能够有效满足地质技术工作者的需求,为地质找矿及矿产开发利用提供共享资源及交流。

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扩大其信息化的范围和内涵,实现地质资料收集、保存、开发、利用、编研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地质资料档案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地勘单位对地质资料的利用需求。因此,要切实加快地质资源数据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馆藏资料全部数字化,初步搭建数字地质资料馆框架等,尤其是大力推进重点成矿区带主要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构建统一的地质资料数据成果整合发布平台,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效率,使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因为地质勘查行业比较特殊,就广东省基层地勘单位为例,局属二十多个地勘单位分布在全省十四个城市,地质资料数量大,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比较分散,信息化任务繁重、困难较大。因此,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要开展顶层设计,省局层面要设立牵头部门,制定具体统一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实现标准化管理,还要兼顾保密管理。

(二)多种丰富形式和创新,打造提供身份认同的记忆空间场所

地质行业的生产生活空间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大量承载地质文化和集体记忆的空间场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通过塑造重构文化记忆空间,可为传承文化记忆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环境,唤醒情感共鸣,实现身份认同。

以地质资料成果为依托打造地质科技馆、地质陈列馆等。比如,岩心、矿石、地质老物件等一件件“家珍”,是见证祖国地质事业的曲折与辉煌,作为地质文化呈现的绝佳载体,赋予了文化记忆空间生命力。地质科技馆、陈列馆等不仅是传播地质文化的特色阵地、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更是历史的见证,是科普教育的源泉。同时,还可以将地质文化记忆空间与城市文化遗迹、矿山遗迹等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文化信息,积极打造出地质文化的独特文化历史场景。比如,广东凡口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见证着凡口的历史文化变迁。凡口矿陈列馆仍保留着昔日的菜市场、连片的砖瓦房,七○六地质队艰辛找矿的历史画面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田。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铅锌凡口矿开采近50 年,长盛不衰。目前矿山公园设有矿山公园博物馆、机械设备展示区、科普影视厅、科普长廊、岩心库等。广东凡口国家矿山公园的建立,不仅能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开展地质研究和普及地学知识,而且能充分发挥巨大的旅游价值品牌效应,逐步促进资源型矿业城市的转型升级。

(三)多种渠道打造特色地质文化精品,传承地质文化记忆

地质文化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档案编研,精品档案编研力作是地质文化得以发展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地质文化记忆的重要记述方式。地勘单位档案编研工作应围绕地勘单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合理利用档案资源,创新档案编研方式,在编研内容方面应注重深度开发地质精神、地质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档案编研精品,传承地质文化。例如,《地质人的故事》口述历史纪录片,是广东省地质局文化建设的精品之作,是地勘行业总结提炼地质文化元素,传播传承地质文化价值的重要实践。通过亲历者讲述与回忆,以影像资料的形式构建的画面引起情感共鸣,为集体记忆的延续提供支持。

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以打造行业品牌、传播地质文化为目标,还要主动介入地质科普宣传,挖掘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使地勘行业档案成果成为宣传地勘单位文化的名片,同时增进社会公众对广东地质文化的了解与传承。例如,广东省地质局基层各地勘单位与广东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联合,依托“世界地球日”开展宣传科普地学知识、传播地质文化活动。在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国家及省级地质公园、矿山生态复绿、地质与海洋防灾减灾大型图片展、全省地质公园形象展播、地学专家主题科普报告会等活动。地质三队积极参加由韶关市科协主办的2021 年韶关市全国科普日“科普嘉年华”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公益科普活动,使社会广大受众对地质工作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地质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为档案编研出精品,也为文化记忆存储增加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另外,地勘行业应积极探索地质文化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带动地质文化记忆储存与传承。

四、结语

档案是记忆的载体,是存储、重构、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资源。在文化记忆理论指导下,档案资源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详细地记录地质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足迹,是地质文化的忠诚记录者。基层地勘单位档案文化资源对地勘行业正常有序运转、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文化记忆视域下,地勘单位应注重地勘行业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强地勘行业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注重档案的文化价值,应体现地质文化情怀,努力深挖档案文化价值,创新档案文化建设的成果运用,为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党的地质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确保地质文化记忆延续。

猜你喜欢
资料记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Party Time
JUST A THOUGHT
PAIRS & TWOS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记忆中的他们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