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全教育观的新型学校建设路径探索

2023-04-20 22:12张相学张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

张相学 张萌

摘要:作为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型学校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凸显办学主体、开放教育空间、强化成效示范为基本意涵和根本追求。研究所聚焦的两所样本实验小学,按照“演绎式探究”和“归纳式探究”的路径设计,分别开展了基于整全教育观的新型學校教改实验。经过六年的研究和实践,厘清了新型学校建设的基本思路,深化了对整全教育观及其实施的系统认识,形成了新型学校教改的基本范式,为深化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例。

关键词:整全教育观  新型学校建设  学校教学改革  研究范式  实践样本

引用格式:张相学,张萌.基于整全教育观的新型学校建设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12):50-53.

一、新型学校建设: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

1.新型学校建设的时代呼唤

新型学校是对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形态学校”的简称。在迅猛发展的世界教改浪潮中,“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今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代性转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因具有“中观管理”的属性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

对照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新型学校建设的工作理念至今尚未牢固确立,新型育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3个方面”“6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等内容,为新型学校建设提供了依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新型学校建设提出了要求。学校应确立和践行新型发展观,通过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为方式和自身的治理模式,探索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发展模式。但教育理念自主建构不足,课程开发整合能力较弱,课程教学缺乏全程设计,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目前仍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新型学校建设的问题探究

新型学校建设应系统建构和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型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教育意涵和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是问题探究的逻辑基点。二是新型学校如何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求,建构校本化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并付诸实施?这是问题探究的观念基础。三是新型学校如何确立校本化的育人目标,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空间的设计与生产,同步进行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深度变革,以保证教育教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实现?这是问题探究的核心内容。四是新型学校如何创生新型的教学文化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这是问题探究的重要条件。

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办学地位的主体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教育成效的示范性,是新型学校建设的办学追求和发展特征。时代性指主动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从区域教育和自身实际出发,勇于变革和持续创新;主体性指确立系统清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愿景,形成校本化、结构化的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持续建构、发挥和发展自身的主体意涵;开放性指通过建立与社区和家庭的紧密互动关系,使得自身文化与在地文化有机融合,在互动、互补和互益中实现特色发展;示范性指通过“公平而有质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在区域内外的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整全教育观:新型学校建设和教育变革的理性思索

1.整全教育观的实施依据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虽然在具体表述形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均为对于教育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2021年4月29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再次以法律规范完善教育方针的时代性表述。

整全教育观是对单向度、唯一性、中心论在教育观念和实践上的反思性重构,是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性应答。当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从根本上解决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之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要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公平而有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趋向。因此,整全教育观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基础。

2.整全教育观的核心意涵

整全教育观的前提假设是:每个儿童都是鲜活的生命整体,学校只有提供整全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儿童全面和富有个性的成长。究其实质,整全教育观是以儿童“成人”为前提,通过整体而全面的教育设计和实施,探寻生命的整全之道与整全性教育的内在路径[2]。“育整全的儿童,做整全的教师,办整全的教育”,概述了儿童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引导儿童成长为以积极健全的姿态活在天地之间的整全的人”[3],则体现了整全教育观的实质意涵。

育人目标是连接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新型学校建设应将整全教育的育人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在整全教育观的视域中,教学是通过知识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教育活动,其终极目标是儿童能力和品格的整全发展。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论”,到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要义的“三维目标论”,再到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素养论”,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在观念和行为上从“学科知识本位”到“儿童整全发展”的时代性转变。

三、演绎和归纳:新型学校建设和教育变革的实践探索

1.新型学校建设和教育变革的演绎式探究

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是一所建不足8年的新建小学。建校伊始,学校以“‘新建学校如何建成新型学校”为问题导向,通过“演绎式”教改实验的系统设计和实施,致力于符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向的新型学校创建。由理论假设到模式建构再到实践探索,是其创建新型学校的基本思路。

(1)确立“健康、求真、崇善、臻美、尚新、智慧”的育人目标领域

依据陶行知的“健康第一”理念,提出“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健康教育目标;依据陶行知的“做真善美的活人”理念[4],提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求真教育目标、“趋善扬善,教人做人”的崇善教育目标、“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臻美教育目标;依据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的“造就新时代的创造者”“能思索、能建设的人”理念,提出“富于想象,敢于超越”的尚新教育目标和“每日求知,心灵丰富”的智慧教育目标。作为整全教育结构中的六大元素,健康教育、求真教育、崇善教育、臻美教育、尚新教育、智慧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全程,体现于各类课程内容之中。

(2)创生“基本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创生性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

确立“大课程与大教学观”。“大课程与大教学观”是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内容、各种活动及相关因素,予以课程化的解释、建构与规定;通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融合,创生促进儿童整全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以突破“课程目标片面,课程内容滞后、教学空间狭窄、教学形式单一”等教学局限。

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结构。基本性课程指面向全体儿童的学科必修课程,包括国家统设课程、学校自设课程和学段专设课程;拓展性课程指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学科选学课程,包括课前拓展课程、课堂拓展课程、课后拓展课程;创生性课程指为培养儿童提出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设置的活动类课程,包括校内活动课程、校外活动课程和家庭活动课程。

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校开设了以“健康、求真、崇善、臻美、尚新、智慧”为主题的整全教育课程和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单元的学段班本课程。除了开设40多门、每次65分钟的选学课程外,还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弹性离校时间,设置20个多门社团课程。在新授课前,教师组织以激发兴趣、知识拓展和思维引导为目标的微型课堂教学。校内活动课程指以校内常规活动、节日活动、仪式活动为主的活动课程,校外活动课程指社会实践和参观体验类活动课程,家庭活动课程是家校合作开发的、在家庭中实施的活动课程。

实施整全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一是确立“整体设计,分类实施,强调过程,全面考核”的工作思路。“整体设计”是将学业考核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天然構成,“分类实施”是建立与课程类型特征相适合的多样化考核办法,“全面考核”是对照课程目标、标准设计和实施多维度的考核内容,“强调过程”是将学业考核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各阶段和各环节。二是实施“普遍性评价、行为性评价、生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工作方式。语数英等文化类课程以“统一标准,卷面作答,综合评析”为主,艺体类课程以“总体设计,技能操演,分组评析”为主,拓展型课程采取“动态展演和静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而创生型课程表现为“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晒一晒”等形式。

(3)推进“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综合教学改革

变革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试行“早上八点半上课”的制度,保证学生拥有更多的睡眠时间;通过试行“大课”(65分钟)、“小课”(20分钟)和“常态课”(35分钟)三种课型,体现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质。不仅改变了“40分钟一节课”的“大一统”课堂时间规定,也引发了对新型学校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新思考,受到家长、社区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

实施基于“学历案”的教学研究活动。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为便于儿童自主学习和建构社会经验,围绕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行动方案。学历案包括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学法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检测与练习、学后反思等要素[5]。作为“南京市小学数学学习历程研究联盟校”成员,学校以“数学学历案实践研究”为抓手,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学科推广。

开展基于“小先生制”的合作学习实验。学校引导每位儿童争当“小先生”,挖掘课程中的生活资源;引导“小先生”以研究性学习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引导“小先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倡导“小先生答疑”及“小先生”之间的其他合作学习形式。这体现于课堂上的互助学习、晨诵和午读时的相互教育、课间活动中的秩序维护、各个班级和楼层的图书角管理等方面。

(4)建设“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家校之间、校区之间”的合作发展文化

建立基于整全教育的组织文化。创办《整全教育》校刊,设立“一室、两中心、三部”的组织架构,包括综合办公室、整全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与教学部、德育工作部、后勤工作部。

建立基于整全教育的环境文化。在校园墙壁显著位置,嵌刻着“六教合一”的校徽、“学向世界,习得身心”的校训、“办整全的教育”的校风、“做整全的教师”的教风、“育整全的儿童”的学风、陶行知的“每日四问”,以及“晓晓”和“陶陶”的儿童文化图标。校园主干道命名为“行知路”,主楼门厅被称为“合一厅”,七个楼宇单元命名为致远楼、健康楼、求真楼、崇善楼、臻美楼、尚新楼、智慧楼。此外,学校把一至六年级命名为健康年级、求真年级、崇善年级、臻美年级、尚新年级、智慧年级,各年级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与年级名称教育意涵相一致的主题学习活动。

建立基于整全教育的教学文化。一是建立基于“小先生制”的儿童同伴学习文化,二是建立基于“艺友制”的教师发展文化,三是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家校之间和校区之间的合作文化。学校位居南京市江宁大学城,通过“家长教育研修营”“家长微型课程”“家长校园助理”“家校课程开发”等活动,发挥和发展家长的教育主体作用。“我所在的大学城社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大学城社区办公室的组织下,学校与家长、社区三方之间合作生成的具体教学成果。

2.新型学校建设和教育变革的的归纳式探究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是具有28年办学历史的老学校。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学校以“‘老牌学校如何建成新型学校”为问题导向,通过“归纳式”教改实验的系统设计和实施,致力于新型学校建设的示范和引领。由实践探索到模式建构再到理念升华,是其创建新型学校的基本思路。

(1)确立“自治生活力、自慧学习力、自强精神力”的育人目标领域

学校以“自主生长力”为指导,提出“自治‘生活力、自慧‘学习力、自强‘精神力”的三维育人目标,细化为“德行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育人素质规格。“自治‘生活力”旨在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基本生活能力,提升规则意识和道德修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自慧‘学习力”旨在倡导儿童在乐学中积极探究,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提升元认知能力;“自强‘精神力”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强健体魄中砥砺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2)创生“多类型、多层次、融合共生、动态发展”的课程内容结构

学校以“自治、自慧、自强”的品质培养为主线,开设“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自主题课程”等三类課程,并统整为“小主人课程”“小学者课程”“小树苗课程”等三大课程群。它们在目标和内容上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而“三自晓童”主题课程则是其中的“粘合剂”。学校还把国家课程中的学科类课程,整合为“品格与社会”“数学与科技”“语言与人文”“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等五类课程,又区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采取“微社会化学校、创生式教学、多样化学习”的教育教学策略

学校自称“晓童村”并成立“晓童村自治委员会”,设立会长1名、副会长1名、委员7名;下设7个管理社,包括文化生活社、科学生活社、艺术生活社、体育生活社、职业生活社、监察生活社、安全生活社。成立“晓童村顾问教师团”,7个管理社各配备1名顾问教师。

通过“慧玩数学”课程,将数学学习融于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游戏活动中,联结起数学学习与儿童思维发展之间的绿色通道。通过“玩转科学”课程,让儿童在玩中体会科学的魅力,主动探究身边科学。以个人兴趣点、自然现象、社会热点为研究主题,以研究主题整合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实践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实施“学业发展、实践探究、特色作品、课堂表现”的综合性评价

从评价目标上讲,学校研制了以自治、自慧、自强为核心指标的“三自”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上,形成了以“学业发展、实践探究、特色作品、课堂表现”为核心指标的“四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方式,建立综合性和动态性的成长记录手册,儿童学习评价由此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甄别走向发展、从知识走向素养。

两所实验学校依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及整全教育观,以新时代新型学校建设为研究主题,不仅创生了在教学观念与制度、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而且在行动研究中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共同发展;不仅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而且在区域内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两所实验学校的教改探究不仅对新型小学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而且也为其他类型的新型学校建设也提供了启示。一是持续性,指新型学校建设是基础教育发展中永存的“真问题”,需要持续研究。尽管学校的“育人”本体功能不会随时代演进而变化,但不同时期的教育者对育人规格及其意涵有着不同认识,这是由教学发展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所决定的。二是共同性,指新型学校建设具有共同的问题指向和实践路径。无论新建学校还是老牌学校,要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学校,都应当围绕新型学校建设之“四问”,开展“演绎式”或“归纳式”研究。三是创新性,指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区域特征,进行新型学校教学改革的主体性探索,难以完全照搬或复制其他学校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文修.教育管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90.

[2] 刘铁芳.追寻生命的整全:一种生命论的教育哲学如何可能[J].中国教育科学,2017(02):151-171+150+197.

[3] 樊杰,王果.探究基于身体的整全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教育审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3):14-19.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82.

[5] 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J].人民教育,2017(20):43-48.

[作者:张相学(1969-),男,河南新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张萌(1992-),女,河南新乡人,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教师的文化境遇及其改善研究”(BHA18014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012)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
论大数据环境下公安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范式: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研究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发展路径探微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反思及文化范式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