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华 刘淼鑫
摘 要 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符合“全纳教育”的思想理念和中国的相关政策,对于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业成就和社交技能各个方面的提高均有裨益。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着教师专业素养滞后于融合教育的要求、课程资源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需求、课程学习方式不适合自闭症儿童特点、班级文化建设达不到相互共融的程度的困境。因此,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策略、课程学习方式选择策略、课程教学方法融合策略和课程家校联动策略,可以破解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困境。
关 键 词 普通小学 自闭症儿童 随班就读
引用格式 刘瑞华,刘淼鑫.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困境及教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11):16-18.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指出,随班就读是自闭症儿童克服社会交往障碍,融入社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指出:“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少儿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是指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让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小学普通班就读,发挥普通小学的环境与课程优势,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方式。目前,学校采用比较多的形式是自闭症儿童完全随普通班就读,或自闭症儿童分时段参加特殊辅导和普通班级就读[1]。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不只是一个政府、学校或家庭的教育行为,其能否很好地推进,不仅涉及政府、社会、学校等因素,也涉及教师、课程、班级等诸多因素。因此,深刻剖析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让自闭症儿童不仅获得教育机会的公平,更能享受到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成了落实“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自闭症儿童的特征及随班就读的必要性
自闭症儿童是指患有自闭症即孤独症的儿童。自闭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范围障碍等[2]。具体地说,自闭症儿童主要有六个明显特征。第一,言语迟钝。大多数儿童言语很少,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第二,不会模仿。模仿是儿童学习的最重要工具,但自闭症患儿一般不懂得模仿。第三,交际困难。自闭症儿童因其语言能力的限制,常常会用一些怪异的声音或句子来暗示焦虑。第四,社交障碍。自闭症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第五,兴趣狭窄。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难以适应新环境,经常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有自残行为。第六,智力障碍。70%的患儿智力落后,即便他们能毫不费力地阅读或背诵,但仍然无法用他掌握的语言与人正常交流。
据统计,世界上每诞生68个孩子,就有1个是自闭症患者。2014年10月,《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0-14岁自闭症患者已达200余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3]。
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一方面符合《萨拉曼卡宣言》提出的“全纳教育”的思想理念。该理念提出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的相关政策。我国2011 年出台的《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将孤独症儿童纳入随班就读对象之中。同时大量研究表明,随班就读条件下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业成就和社交技能各个方面均有所提高[4]。
二、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
1.教师专业素养滞后于融合教育的要求
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教师资源,普通教师在应对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方面的教育理念、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又相对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并非易事,从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各项措施的落实。调查可知:70%的教师缺乏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能力。
2.课程资源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需求
一般学校在硬件资源配置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关键是在软实力上达不到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要求。如课程学习资源贫乏,特别是在初期,学校还没有形成符合自闭症儿童身心特点的个性化课程,满足普特融合要求的课程更是没有保障。所以,建立一套既遵循“普通學生和自闭症儿童共同发展”的理念,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课程学习方式不适合自闭症儿童的特点
由于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兴趣刻板、感统失调、心理滞后等特点,且不同自闭症儿童各自的行为表现又不尽相同,不是所有课程的内容都适合他们的学习,在随班就读中他们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普通学生学习的标准[5],如果只按照以往正常的学习方式去要求所有学生,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就会不可避免地沦为“随班就坐”。
4.班级文化建设达不到相互共融的程度
学校调查数据显示,虽然70%的家长认同良好的班级氛围对自闭症儿童有积极的影响,但要让普通学生从内心完全接纳自闭症儿童并非易事,且教师对普特融合的实施思路还不太清楚,很难在教师、学生、目标、课程与班级结构之间形成具有交互作用的良好班级氛围,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学生双方的排斥心理会影响教育效果。
三、优化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策略
1.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策略
(1)通过引进、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师资源质量。普通学校开展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必须要设立特教专业教师,除了引进部分特教专业教师外,后续的进修、培训跟进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以特教专业教师为主体,形成学校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团队,也可以将有相同需求的学校聚合到一起,成立教育发展共同体,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师资源质量。
(2)做好入学时教师配置和课程选择。基于自闭症儿童行为表现的特殊性,学校需要将责任心强、充满爱心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配备到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最大程度地减少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学生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校专业团队要与专家配合,对有自闭症表现的学生进行专业评估,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与任课教师,做好随班就读初期的各种准备工作[6]。根据评估情况,学校专业团队要为他们制定与选取最适合的重点学习课程,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3)建设并充分利用相关硬件资源。除了要积极建构由决策管理机构、教科研网络、隨班就读教师实施平台、评价—反馈渠道构成的课程建设研究支持保障体系外,还要利用好自闭症儿童资源教室,使其成为一个集诊断评估、咨询指导、监控协调、教育训练、教研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育人与研究场所。家长、教师共同在资源教室开展一系列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性训练和行为表现研究,随时交流与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问题,获得第一手研究数据与资料,及时调整课程的实施内容与方式,以优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2.优化课程学习方式选择策略
(1)基础课程内容的“必修+选修”。为了能使自闭症儿童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只不过在学习内容上,以和其他学生共学的形式,把基础知识内容作为必修,应用和提高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根据情况作为选修。在选修时段,自闭症儿童可以采用走班的形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接受专项训练。
(2)特色课程的“必修+选修”。特色课程对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力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他们对某些特色课程往往会显示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将一些适合自闭症儿童学习的特色课程定为必修,让其和全体学生共学,而那些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则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修或由老师单独“个学”辅导。
(3)辅助课程的“个学”。为他们每人量身定制辅助课程,他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利用选修课程的空档时间,到资源教室或任课老师办公室,采用“个学”辅导的形式进行“一对一”的学习。
3.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融合策略
(1)实施互助教学策略。利用同伴支持自闭症儿童,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同时也能让同伴与自闭症儿童共同学习进步。所以,除了前期家长陪读、实施“双师”教学(特教教师跟踪进班辅导)外,班主任需要专门安排有爱心的学生作为互助伙伴来辅助他们学习[7],课堂上带领他们参与到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走廊内安排专人陪他们玩耍,操场上有人协助他们完成规定动作,活动或比赛中有人手把手教他们一起拼搏。
(2)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参照瑞吉欧课程模式,特教教师要为自闭症儿童制定专门的长短期“课程个训教育计划”,开发适合的个训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要通过“随班就读学生课程个训教育记录表”记录学习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效果做出分析,力求高质量达成学习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任课教师也要制定学业补救计划,通过相关课程对文化课基础知识的薄弱点进行补救,并认真填写“随班就读学生课程补救活动记录表”,形成系列活动档案,以科学分析与把握自闭症儿童成长轨迹。另外,还要与家长沟通,结合“长短期计划”实施共同参与的活动课程,增加情感交流,启发学生的智慧。
(3)实施激励性评价策略。课堂上老师要重点关注自闭症儿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适当地提问、板演、展示,及时进行肯定、鼓励,互助伙伴以盖小印章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课堂表现,家长和老师可以定期征求自闭症儿童的需求,根据印章数兑现他们想要的奖励。期末颁奖典礼上,给自闭症儿童留出时间,以各种方式让学生间互相表示感谢,并因势利导,为同学们稚嫩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营造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班级氛围,更加有效地助推他们健康成长。
4.优化课程家校联动策略
(1)提升全体家长的认知度。通过家长学校聘请专家授课,加强以“爱的融合”为主题,以尊重包容、互助友爱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与班级文化建设,使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同,不断提高学校特色发展的社会认同度,逐渐形成大爱包容的氛围。
(2)促进家校联动策略的落实。初始阶段由家长陪读,在自闭症儿童出现情绪波动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特教老师的有效干预改善情绪状况。同时,开发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课程,开设家长课堂,为每个自闭症儿童建立成长档案,用真实的案例给家长传授在家配合的秘诀,研讨解答家长陪读与配合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促进共育方案与行动的改进。
(3)做好课程学习的校外延伸。鼓励自闭症儿童在家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他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上,以欣赏的态度促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恒定的兴趣。家长配合让生活实践课程在校外得以巩固和延续,不断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计划—行动—反思的研究链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普通学生和自闭症学生相互融合、共同成长的有效办法,把“让自闭症儿童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这一目标变为积极的行动。
参考文献
[1][4] 李楚翘.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及挑战[J].心理医生,2018,24(04):337-339.
[2] 高环环,陈佳欢.融合教育视角下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及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09):71.
[3][5] 范文静,胡晓毅.学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06):8-12.
[6] 马斯佳.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04):34-38.
[7] 黄姗.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37-3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