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215011) 管靖霞
有这样一名谚语:“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作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之间的桥梁作用,将班级中的学生,依照不同的分类原则,组成积极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学习的方式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
构建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首先要从任务类型的角度出发,将合作小组以固定的形式进行组织。因此,学习共同体的人员构成需要遵循互补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个性特征,为共同体达成统一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为例,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纵观整篇课文,作者以叙事的方式、简洁的语言、轻快的句式,将自己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中所获得的自由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以“固定型”学习共同体展开合作探究,让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补作用得到发挥。
有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能够将自身生活经验介入课文的学习中,从而深切感受到萧红在祖父园子里溜土、播种、浇水等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将自身的体验分享给小组的同学;有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想象再现能力,能够依托文字语言将所描绘的场景转化成具体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从而将文本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和每一位共同体成员进行分享。
如此一来,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展示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并将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和最终的学习成果在组内分享,从而实现了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不断变化,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也呈现出逐步发展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共同体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设定目标的不同,确立动态化的成员——这就需要遵循适切的原则,将具有相同层次、共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临时组合,在思维合力的作用下,推动教学效益最大化。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深入探究玩的过程,展现玩的经历,表达自身快乐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在选择相应的素材时,也会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确定自己所选的项目后,将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临时组合,构建本节课的学习共同体。
比如,部分学生选择了游乐场作为描写的素材,教师就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组成临时的学习共同体,以便于他们分享不同的游玩项目,交流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强化对快乐之情的高效表达。而部分学生选择了野外的休闲之旅,相同的环境、相似的项目,使得这部分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教师将其临时组建成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学生互通有无,分享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习作的内容。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校园内的活动,他们或许曾经一起排练,一起展示,一起享受荣誉,本身就具备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将这部分学生临时组建成学习共同体,引导他们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将习作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任务,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是推动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秉承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助推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学生拧成一股绳,形成思维的合力,否则就会导致各行其是的尴尬。为此,教师应为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明确学习目标,在精准解读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设置匹配性的任务,否则将难以将共同体的作用真正彰显出来。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为例,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简要复述”。统编语文教材对复述能力的训练,在第一到第三学段,分别设置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个层次。教师要结合简要复述的要求,让共同体成员都认识到,简要复述需要紧扣中心,辨析主次,重要内容可以详细复述,次要内容则可以简单复述。鉴于这样的合作方向,教学“惩治巫婆和官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确定共同体成员的合作内容,比如:有的学生梳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时的具体步骤和环节;有的学生揣摩西门豹言行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有的学生紧扣中心,尝试对复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挑选。
虽然是各司其职,却没有各行其是,每一位成员所做的任务,都完全指向教材编者所设定的要素目标,真正将所有的成员都凝聚成一股绳。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应将其放在课堂最中央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敏锐地把握学情,认清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习共同体成员设定“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标层次,从而推动学习共同体在合作机制下朝着更高的学习层级迈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单元,单元后的“快乐读书吧”着重推荐了古典名著《西游记》。受古典名著这一独特文体的限制,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很多学生对《西游记》的情节并不陌生,已经在连环画、故事书以及影视作品中多次接触过。因此,教师需要把握这一学情,导读的着力点不再指向阅读障碍和情节层面,而是借助思辨性问题,强化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深刻认知。比如,学生在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西游记》的过程中,已经对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特点形成了基本感知。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思辨性问题:“你认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假如让你在班级中组建西天取经的四人团队,你会选择哪些同学?为什么?”这样的思辨性问题,使学生不再将阅读的关注点放在内容和情节的表层,而是深入文本之中,获得了对整本书的阅读感知,有效达成了整本书阅读目标。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给予学习共同体更为广阔的操作空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传统理念下“短平快”的教学节奏中走出来,不断优化、精简烦琐的教学步骤,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措施,预留更为充足的空间,提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益。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的第三自然段,作者以翔实、细腻的语言,展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教学这一段文字时,教师不能亦步亦趋地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品析语言,而要为学生设置合作探究的平台。教师可以出示三幅根据这段文字绘制的“爬山虎的脚”的图片,其中只有一幅是正确的,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找出正确的一幅。表面上,这一步教学完全是“找不同”的游戏,却融合了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品味语言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协同合作。在学习共同体中,由于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有的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关键信息;有的学生品析词语,想象画面;有的学生观察图片,与文本对照……
这样的教学,因为教学步骤简化,教师完全退隐到后台,使学习共同体成员有了发挥自身价值、交流分享的契机,有助于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得好:“人多力量大。”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就应该追寻“1+1>2”的教学境界。因此,学生在合作中所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局限在现有的教材文本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以更好地发挥学习共同体团队合作的优势。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单元,旨在借助古典名著的节选部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视野从单独的一篇扩展到整本书中去。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还要基于整本书的视角,引领学生真正解决课文阅读的相关问题;对于这篇课文中出现的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三个人物形象的感知,学生也要从更多的方面、更丰富的材料进行分析。为此,教师可以以学习共同体为平台,积极鼓励学生阅读与《草船借箭》有关的资料,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探究。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合作过程中,借助拓展资源,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且通过联系其他资源,对人物的形象特点展开多维、立体的感知,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当下,语文教学都采用班级授课制。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交流分享时,能够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视角,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取不同的感知,助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因此,学习共同体展开学习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要聚焦展示环节,让学生在彼此分享、积极内化的过程中,获得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很明显,设置这一语文要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展开联想,形成对文本丰富的感知。因此,在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积极探究作者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以教学这个单元的《丁香结》一文为例,教师组织学习共同体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尝试着“想开去”。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解读:有的学生从文本的本意出发,紧扣丁香结的特点,联系课文中描写的不同场景下的丁香花,表达了自己对丁香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有的学生则从作者的创作用意出发,联想到这句话是作者鼓励身患重病的弟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战胜病魔,拥抱全新的生活;有的学生则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体验。
纵观整个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之后的交流中,分别以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对课文的中心句进行了全方位解读。通过交流与分享,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与自己解读视角完全不同的体验,形成了丰富的认知,彰显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优势。
从学习过程来看,展示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展示就没有交流与碰撞。高效有质量的展示,不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永葆学习的热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收获自信。
还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作者表达的顺序性和精准性,都值得学生品味。教师鼓励学习共同体以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先从整体上提炼出爬的动作和顺序;然后借助动作呈现的方式,将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状态,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的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成果展示。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手掌当作爬山虎,用手指的变化和动作,展现爬山虎爬的过程;有的学生用自己整个身体来演示,并结合语言描述,将文本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则选择了合适的实物进行动作演示……
不同的展示方式,来自学习共同体的不同学习过程,这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也是学习过程的体现过程,是学生内化知识和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载体。同时,有效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效果,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俗话说得好:“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师从班级授课制的本质出发,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更好地助推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发展,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