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申成
(周口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周口 46600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科学理论,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1]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难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思想出发,坚持治国理政的问题导向,强化治国理政的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面向问题的勇于担当,问题意识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直面问题的,直面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把理性批判作为改造现实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其结果必然归于荒谬和虚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60,强调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经典作家都十分强调“现实旨趣”和“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体现在关注现实,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和改变现实。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和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以工人阶级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为总问题,探讨了工人阶级解放的道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得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找到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找到了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把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和不断追问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剖,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找到了科学的佐证,找到了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钥匙,马克思主义也因此而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关照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离开“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脱离时代的空想,毫无意义的梦幻,就必然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问题意识,立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世界之问,及时回应人民之问,正确解决时代难题,不断推动时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在中国的当代化。
毛泽东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3]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问题意识的发展脉络。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问题意识,激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渴望,马克思主义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大革命的失败,“城市中心论”道路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去思考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从而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如何确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方法,既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鲜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乎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从理论逻辑发展进程看,毛泽东思想成功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推动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问题的解决,推动中国社会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今天的中国站在了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上,正在从“富起来”向“强起来”阔步前行。问题导向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动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成为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
实践表明,问题意识的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解决发展道路上各种矛盾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运用问题意识的思想方法不断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形成了“问题倒逼”的方法论,把解决问题当作“更上一层楼”的台阶和机遇。当前我国社会现实中呈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就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4]401解决问题首先是正视问题,任何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都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精准把握之上的。习近平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74当代中国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升的历史转折时期,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判断。他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9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新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新特征,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和需要应对的新挑战。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制约了全国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不充分,这个不充分说明我们发展的任务还很重。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现实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当代中国问题的焦点,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74问题在实践中产生,问题也要在实践中解决,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就能够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就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向前进。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我们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习近平问题意识的总前提,体现了习近平问题意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6]。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问题,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没有变。这就充分说明,习近平的问题意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前提下产生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5]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需要延续上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所确立的中心任务没有变。习近平的问题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实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新表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点做出的新的判断,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现实依据,也是习近平问题意识的基本依据。
习近平指出:“众所周知,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7]习近平坚持问题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在时代、问题和思想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生了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世界各国必将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现代化不存在固定模式。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普遍性,更具有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点,又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我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对人类的贡献;我们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都具有独特性。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断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领导社会革命,同时也勇于自我革命。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革命事业成功提供了保证。面对实现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挑战,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两个结合”,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6]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正是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断追问、探索和解决,才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推动了历史进步和社会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梦想无处不在,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梦想飞翔,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梦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决定着人们奋发努力的方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确立了自己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3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4]39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解读,既包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侵略、历经磨难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意志和愿望。中国梦把国家目标与个人幸福联系起来,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联系起来,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既反映历史又观照现实;既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又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建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的发展进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课题,不断地解决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不断地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我们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靠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9]尽管我们距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但依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腊子口”和“娄山关”,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有“涉险滩”和“啃硬骨头”的信心和勇气,就能渡过“腊子口”,占领“娄山关”,这就是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中国道路的引领下我们就能演绎更多的发展传奇,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到达梦想的彼岸。
苏轼在《晁错论》中指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实有不测之忧。”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是从外部众多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源于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原有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有学者提出:历史无非是问题的解决和消解,现实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继续[10]。问题是哲学思考的前提、理论创新的源泉,是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不断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6]发现问题折射的是一种态度,彰显的是一种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说,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肩负起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责任,才能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其次,发现问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要善于利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国际国内的普遍联系中发现问题;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要坚持以史为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苏格拉底说,没有自省检讨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补齐不能发现问题之短板,锻炼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培养发现问题之责任担当,把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问题找出来。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认识问题,认识问题最重要的是厘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的解决创设好前提,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我国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积累的问题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也决定了我们所面临矛盾的复杂性。习近平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和方法论,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指明了问题产生的三种情况。习近平指出,我们所面临的矛盾“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的变化新出现的矛盾”[6]。矛盾就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所提出的问题产生的三种情况为我们指明了问题产生的路径:一种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这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小到大逐步积累而成的。解决这类问题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制定规划,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去解决。一种是在解决旧问题时产生的新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原来我们是共同贫穷,在实行“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解决这类矛盾要注意政策的调整,既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又要对分配政策做出及时调整,避免矛盾进一步加剧。一种是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如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形势发展的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类矛盾需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除此之外,习近平还指出,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是“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解决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首先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然后解决次要矛盾和次要问题。分清问题产生的路径和问题的不同存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遵循,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是我们党成功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情况就不尽相同,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防止“一刀切”现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要求。分析问题要坚持通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由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组成。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通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多余的了。”[12]我们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掌握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就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防止和克服盲目性,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研究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解决问题首先要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难点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敢触及矛盾和问题,具有求稳怕乱的思想意识。解决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智慧和能力。要敢于正视问题,在困难面前不能表现的无能为力,或者是束手无策。其次,解决问题要有科学的方法。在我们的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不同难度的问题,我们的干部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去破解难题,防止单纯的主观热情和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再次,解决问题还要争取群众的支持。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可以使我们的决策为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激发我们的群众干事创业的勇气。习近平指出:“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和挑战,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4]97习近平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强化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什么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强我们的领导干部的实践本领。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向群众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正是从自身意识产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问题人类”。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以外,没有别的办法。”[13]问题是人类思想和活动实现变革的出场路径,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化解社会问题、破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当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意味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质和关键,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自信和勇于担当。问题意识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