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艺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县的地方志记载表明,1810 年到1877 年间,湖南的刺绣仅限于自用。1877 年后,由于官员服饰从外省输入,加上清政府封赏的湘军军官需要大量刺绣品显示身份,绣庄在长沙应运而生,逐渐取代了外省运入的绣品。据徐崇之的《泸渎羁居记》所述,清光绪末年已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出和记述了“湘绣”的概念及演变过程。
湘绣技艺起始年代当在清光绪四年至二十四年之间(1878—1898),是在湖南民间自绣自用的基础之上,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适应市场买卖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开始时受“顾绣”的启发和影响,逐渐形成独立的创稿、染丝线和自绣自销的绣庄。随着刺绣技艺的精进,“湘绣盛行,超越顾绣”,“湘绣”这一名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见称于世。
1.湘绣画绣的早期发展
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唐宋时期结合文人书画产生了绣画,也称画绣,形成了“以针代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艺术特色,对后来的“四大名绣”产生了重要影响。重要刺绣大师有明代韩希孟和清末民初的沈寿。
1898 年,湘绣在长沙出现第一家绣庄——吴彩霞绣庄,从自绣自用走上适应经济发展的商品化道路。辛亥革命后,环境相对稳定,湘绣业快速发展。名人字画的参与使画绣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流传中外。1933 年至1937 年,湘绣画绣发展进入全盛期,产品供不应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导致湘绣业衰落,湘绣行业损失极大,几乎人亡艺绝,湘绣画绣产业发展无人问津。
2.湘绣画绣的中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绣画绣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下开始复苏,湘绣厂成立,主创画师得到培养和重视。
自1972 年开始,湘绣业逐渐好转,画师杨应修等带领新一批知识青年充实画师和绣工队伍,湘绣业开始焕发新的生机,迎来了湘绣画绣发展的鼎盛时期。
3.湘绣画绣的当代发展
湘绣画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受机器化、工业化的冲击,传统手工刺绣面临挑战。机器化生产能扩大生产,缩短工时,简化刺绣流程,但无法体现湘绣特点,且机绣与手工刺绣的价值无法比拟。为保护刺绣类非遗,应保持刺绣工艺流程的完整性和纯手工制作。同时,融入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使湘绣画绣多元化发展。
制作画绣的工艺包括挑选绣稿、上绷、描样、匀稿、运针刺绣和装裱。通常选择著名画家的作品或湘绣大师进行观察写生创作。先将刺绣底料固定在绷架上并拉伸绷紧,然后描绘出花样的轮廓,要求绣布干净整洁。准备完毕后,根据图样准备不同颜色的绣线,并使用适当的针法进行刺绣。最后将画绣装裱成册页或立轴。
湘绣画绣是一种艺术欣赏性绣种,制作过程中,题材选择成为基础且重要的工作,材料和针法都会根据题材进行选择。早期湘绣画绣以文人书画为底稿,用丝线模仿毛笔进行刺绣,追求呈现出绘画的情感和意境。如今,湘绣画绣不仅以文人绘画为蓝本,超写实绘画、抽象画等也成为其题材选择。不同时期盛行的题材不同,对材料、针法、形式等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影响画绣效果的材料因素为绣布和绣线。绣布选择需要考虑题材、针法和形式,题材和形式需匹配,针法不同,纹理不同。绣线是刺绣中基本且关键的元素,用于表现光影、色彩、质地等。中国传统刺绣中使用了多种绣线材料,按正确针法排列组合,是决定画绣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1.掺针
掺针法常用于绣制湘绣画绣,能呈现花鸟姿态。其绣法要求针脚长短不规则,起落针在两针脚中间位置进行,针脚巧妙隐藏在线下,使色彩自然过渡。掺针常用于调和色彩,以表现物象的色彩明暗变化。
2.齐边针
齐边针是一种用于勾勒物象边缘轮廓的技法。在进行绣制时,需从边缘处起针,确保起针的针脚整齐划一,与轮廓线一致。而在向内落针时,则要创造出参差不齐的效果,以方便进行色彩的渐变过渡。这一绣法通常用于绣制那些需要清晰勾勒边缘的,如仿工笔画画绣中的叶片、花瓣等物象。
3.游针
游针是根据物象的结构和走势来运用绣针的技法,确保针脚平直、不倾斜。 在针脚的转折处,应保持适度的长度,以便进行掺针和颜色转换,实现连贯的绣制效果。游针通常用于绣制那些存在转折的物象,如树干、手掌状的叶片等。
4.混针
在湘绣画绣中需要绣制颜色较为丰富的物象时,就会运用到混针。混针的运用原理是先铺绣好基本颜色,然后再用相应的色线一层层混色进去,丰富色彩的层次 。混针对丝线的要求较高,需要极细的丝线。
绘绣是书画技艺与刺绣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强调工艺性和艺术性。在刺绣前,需深入思考画意,注重针法的韵律。其特点包括绘绣结合、半绘半绣和透露绣地特质,运用独特的工艺形式来实现。
1.以绣缀画
以绣缀画是在一幅绘画作品上直接进行局部的刺绣,绘画成分大于刺绣成分,部分画上加绣甚至都没有绣地。在完成好的绘画作品上用针线加强刺绣重点部位或是轮廓,如人物轮廓、山亭、桥石等,具有增强画面重点和视觉感染力的效果。 针线被巧妙地运用于绘画之上,成了画作的独特点缀。这种将绣艺与绘画融合的创意赋予了作品三维立体感,使物体轮廓相较于平面原始图像更突出,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针线美感。
2.以绣覆画
以绣覆画一般是以画为底稿,以针代笔,以线着色,绣出与画大致一样的画面效果,追求画本身所具有的感觉和意境, 以绣覆画大部分用于“描摹 ”著名文人书画。“以绣覆画”技法能够在绘画中引入纹理、层次感和立体效果,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可以将绘画和刺绣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创意的艺术品。
3.以绘补绣
以绘画为补充,绘画在刺绣中担任辅助角色,匠心独具,超越了针绣的局限。 通过用画笔补充颜色,特别是在关键部分轻轻勾勒几笔,这种方式既能保留刺绣的特色,也能与书画相得益彰,呈现出虚实交融、层次分明、远近有致、详略得当、繁简有序的效果。这一技法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湘绣画绣多以文人书画为题材,融入中国画的内容、意境、艺术造型和构图方式,展现中国画的审美意蕴。其中,山水元素常被赋予文化内涵,传递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思想精髓。同时,湘绣也体现了中国画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与中国画的审美理念相一致。
1.道法自然
湘绣画绣作品中常以自然景观、花鸟等为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念。湘绣艺术通过对自然界元素的描绘,传达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追求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思想。
2.心境与禅意
湘绣画绣作品注重表达绘画作品的心境和禅意。通过线条的细腻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呈现出宁静的氛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禅宗哲学中的内省与冥想。
3.和谐与平衡
湘绣画绣作品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与平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的思想。通过线条的勾勒和色彩的点缀,湘绣画绣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平衡的结构,传达了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
4.符号与象征
湘绣画绣作品中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手法来传达特定的意义。例如,龙代表权力和神圣,鱼代表富贵和吉祥等。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湘绣画绣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隐喻思维。
1.幸福和吉祥
湘绣画绣作品常以花鸟、寿桃、喜鹊等吉祥元素为题材,传递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呈现出生机勃勃、欢乐祥和的氛围, 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2.繁荣和富贵
湘绣画绣作品中常出现富贵繁荣的象征,如金鱼、牡丹等。它们代表着财富、丰裕和荣耀。湘绣画绣作品通过绣线的精细表现,传达出对富足和繁荣生活的美好祝愿。
3.健康和长寿
湘绣画绣作品中常以仙鹤、寿桃等为主题,代表着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通过线线相连的细致表达,传达出对健康 、长寿和安康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些美好生活愿景通过湘绣画绣作品的艺术表现得以体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意象。湘绣画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旨在通过绣艺技巧及其艺术表现来传达情感和美感。
传统刺绣作品受文人书画启发,主题以山水、花鸟为主。现代画绣主题多种多样,包括时事、科技、抽象艺术等。中国刺绣的探索需融入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和艺术等,以确保与时代发展一致,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保持创新和生命力,真实反映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新材料的研发在画绣创新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画绣作品的外观。画绣是刺绣材料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创意的材质语言。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材料,湘绣画绣在材料创新方面,可尝试突破绣线和绣地材料。突破绣线,如涂抹特殊材料或使用不同柔软度的绣线。绣地是承载绣线运行的底料,基础可采用丝织品、棉织品或毛织品。选择刺绣底料要考虑用途、题材和所用绣线及工艺。刺绣绣底是绣线和针法的承载介质,要根据绣品主题和风格选择适当底料。留白和展现绣地的比例因绣品而异,绣地在最终成品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绣地可突破传统材料限制,考虑铁、木或科技材料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在我们身边存在,它们可触摸、可感知,引人注目、引发惊叹、值得夸赞,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许多传统技艺因为缺乏传承人而面临消失或失传的风险。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画绣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探索新的主题、开发新的材料、创造新的技法,以及突破传统的形式,画绣艺术得以持续发展。这些创新不仅使画绣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