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柳毅传》思想解读及其意义

2023-04-19 21:2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龙女道教传奇

汪 军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 330031)

从小说的发展看,一般认为,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开始真正走向成熟。李剑国先生认为唐传奇已经发展成了“相当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说”[1],甚至有人认为它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2]。笔者看来,这种“相当成熟”与“最高成就”,不仅表现在唐传奇优美华丽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表现在唐传奇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柳毅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前人多从小说语言、故事演变、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与《柳毅传书》比较等角度进行分析,而鲜有从思想的角度切入。本文试图以此为研究视角,对《柳毅传》所体现的儒、释、道思想进行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揭示唐传奇背后丰富的思想内涵,并阐述其对传奇本身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儒家思想:仁、义、礼、信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柳毅传》取名“柳毅”,实际上是取“留义”的谐音。作者李朝威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为后世留下有义之人的美名。此外从“传”字,可以看出唐传奇与史传文学的渊源。“唐代小说中越出色的作品,其文体结构与史传文学越契合,作家创作观念中的史学意识越浓厚。如《李娃传》《柳毅传》《李章武传》《南柯太守传》等,小说以‘传’名篇,开篇就对故事人物的身世、性情、经历进行简短的介绍;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都遵循按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在文末,都采用了史传‘某某曰’这种结尾为方式”[3]。在传统社会,史传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儒家的“立德”“立言”。“传奇小说与史传文学有着血脉关联,打上了传统人物传记写作笔法的烙印,不仅常常以人名命名篇名,而且以善于热情洋溢地传达人物性情和命运见长”[4]。史传的这种文学传统,既是作者通过为传奇主人公柳毅做“传”,表达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与宣扬,如文末所言,“愚义之,乃为斯文”[5]57,其实也是李朝威自身渴望实现为文不朽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

在中国古代社会,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末技支流”,而儒家的“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渗透在整个中国小说里,极少有例外”[6]。孟子曾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7]218《柳毅传》开篇写柳毅归乡途中,偶遇龙女“蛾脸不舒,巾袖无光”[5]45,问道:“子何苦而自辱是?”[5]45当龙女告知原委,并托其送信时,柳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5]46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毅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仁义之气与侠义之风。

孟子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152柳毅面对钱塘君的逼婚时大义凛然,驳斥其不合道义且有失礼节。他本以为钱塘君是个正义汉子,“奈何箫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5]52,自己虽力不敌钱塘君,但“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5]53,拒绝了钱塘君违背仁道、霸道蛮横的无理要求,体现了柳毅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

仁义的思想还表现在洞庭君身上。当洞庭君听到钱塘君杀伐时问道:“所杀几何?”[5]50体现了他的仁者爱人。洞庭君还问道:“伤稼乎?”[5]50关心老百姓的生计,归根结底是出于仁者之心。当听到钱塘君吃掉了泾川小龙时,他怅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5]50最后希望钱塘君“从此已去,勿复如是”[5]50。这些都是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369的仁德思想在“帝王”钱塘君身上的体现。

孔子《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8]55,将“义”与“利”区分君子与小人,强调重义抑利。柳毅从一开始帮助龙女,就纯粹是出于君子之义与仁爱之心,从未想过能得到利益。当他从龙宫回来时,出了江岸才发现“从者十余人,担鬤以随”[5]53,此前都毫无察觉,这体现他重义轻利的高洁品格。

《柳毅传》还体现了儒家关于礼乐的思想。洞庭龙王在凝碧宫和清光阁设宴答谢柳毅,两次宴会上都演奏了《钱塘破阵乐》和《贵主还宫乐》,这其实也是隆重的待客之礼。作者不吝笔墨地描写了龙庭的金碧辉煌和宴会的盛大情况,几乎占到了整个传奇的一半。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从中亦可见唐朝礼乐文化之兴盛。

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8]198。柳毅答应为龙女传书,最终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柳毅的信不仅是儒家士人自身的行为准则,它还可以影响他人,甚至感化“神”,也就是“移信鳞虫”[5]57。个人之信感染他人,最终达到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功效,这也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治理的追求。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8]174,主张约束性情,行为要符合礼的规范。柳毅离开龙宫之时,已露出“殊有叹恨之色”[5]53。后来见到龙女时坦承“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5]55,对龙女已经是动情了。但是在礼和情之间,柳毅最终还是“自约其心”[5]55,选择了克制心中的私情,儒家的礼义最终战胜了情欲。柳毅的心理矛盾和思想斗争,使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富饱满,为传奇作品增色不少。

二、佛教思想:因果报应、善恶观念与众生平等

佛教在汉朝时从印度传入,但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印度情况不同。中国古代思想通过百家争鸣,儒家逐渐占领了统治地位”[9]49,所以佛教在唐以前只是“萌芽时代,唐朝才到了发达的时代;唐朝以后则渐渐凋落了”[10]。不过,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佛教讲普度众生,小说偏向于底层民众和通俗化,所以两者很容易找到契合点。因此,“佛教中的许多故事与写法,很容易供小说创作做借鉴”[9]263。并且佛教和佛典当中的“夸诞”“玄想”“神变”也正是文学“夸张”“想象”所需要和借鉴的[9]52-60。

《柳毅传》中龙女报恩的故事母题,就极有可能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娜迦故事。娜迦是印度佛经梵文Naga的音译[11],霍世休先生认为龙女报恩的基本原型源于《摩诃僧祗律》中的“龙女与商人和《大唐西域记》当中记载的‘龙王嫁女’的故事”[12]。佛教在唐朝继续发展,“正由于佛经传译的影响,所以,龙特别是龙女才成了世界文学及中印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较为热闹的课题,而且也相当丰硕”[13]287。因此,《柳毅传》本身就是佛教感恩题材的一种传奇书写也就很好理解。此外,“从结构上,佛教的因缘、报应观念往往成为小说结构发展的动因。中国小说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构’,与佛教业报观念是相一致的。从具体表现技巧看,佛教给中国小说带来了神变、幻化、转生、离魂等非现实的情节”[14],《柳毅传》中的牧羊乃雨工之幻化,柳毅三扣社橘而入龙宫之神变,龙女与柳毅结为夫妻,都属于这种非现实的情节。

从柳毅的角度,柳毅义举所得到的“回报”超乎想象。首先是柳毅在龙宫受到的款待,传奇大量的笔墨用在酒宴的描写上。一方面,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现实反映;另一方面,是洞庭君为了报答柳毅,酒宴场面愈盛大,报恩之情愈浓烈。柳毅返回人间的时候,得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赠遗珍宝,怪不可述”[5]53,柳毅最终与龙女结为连理,而且还成为神仙,长生不老,与龙女离开俗世凡尘,逍遥于山水之间。

所以,柳毅所获得的各种回报包括了“在经历各种试炼后,亦获得了诸般恩赐如仙婚、财宝、入住富贵仙乡和得享长生。主人公获得凡人梦寐以求的恩赐,便足以补偿他们所经历的艰辛试炼,以及下第之失落”[15]。从柳毅开头接受龙女的传书委托,到最后的美好结局,这构成了一个大的因果链条。“中国小说一般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并多是大团圆的结尾,这也与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有关”[9]285。这些都是佛教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体现。

从龙女的角度,佛教知恩图报的思想,在“衔君之恩,誓心求报”[5]54的龙女身上也表现得特别明显。首先是龙女受恩,托书于柳毅。“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5]47。她还说:“脱获回耗,虽死必谢。”[5]46这成了龙女此后一直遵循的诺言,以至龙女最终以身相报。正如李小荣先生所说:“李朝威以其神话妙笔,融入儒道二家思想观照,终于塑造出一个中印混血特色的龙女形象,且影响到后世小说戏曲及民间文学对龙女题材的改造与传播。”[13]288

关于佛教的善恶观念,佛教中有所谓的“十善”,其中包括“不杀生”和“不贪欲”。前文提到的洞庭君不忍心伤及无辜是“不杀生”,柳毅不图钱财美色的回报,是“不贪欲”。善的对立面是恶,耽于“乐逸”和“厌薄”[5]45龙女的泾川小龙,最终恶有恶报,落得被钱塘君食之的下场。通过柳毅、龙女和泾川小龙不同结局的对比,也体现了鲜明的善恶观和因果报应的思想。

最后是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平等观念被认为是“佛教的基本主张,在其整个教义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在佛教产生时就提出,并对佛教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很大意义。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佛教一直坚持此种观念……是佛教整个体系中的基础”[16]。《柳毅传》中,龙宫中的洞庭君、龙女和钱塘君,他们刚见面的时候,相互之间对拜行礼,丝毫没有宫廷中的尊卑等级。钱塘君甚至自降身份,打算把龙女许配给柳毅。而最终龙女也嫁给柳毅,在等级森严与观念禁锢的封建社会,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这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比较开明的社会风气。《柳毅传》所蕴含的平等观念,其文学的思想价值,再如何赞誉恐怕也并不为过。

三、道家思想:渴望成仙、炼丹服药与向往仙境

道教在魏晋时盛行,到了唐宋时期,“道教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这必然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痕迹。就小说而言,唐宋文学在受到佛教文化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受到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17]。究其原因,唐朝建立之初,唐统治者为神化其统治,自称是老子之后裔,“从而使它带上了御用宗教的性质”[18],大力扶植发展道教,道教风靡盛行。唐中叶后,社会政治常常动荡不定,加之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上自皇亲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产生渴望成仙、炼丹服药与向往仙境的思想。

《柳毅传》中多有对道家渴望成仙的描述。柳毅初到龙宫时,洞庭君正与“太阳道士讲火经”[5]47,“火经”是道家讲用火炼丹之书。服食药物是道教所推崇的一种成仙方式,《柳毅传》中“洎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5]56,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帝王对长生不老的的渴望。传奇中“灵虚殿”“凝光殿”“清光阁”,这些颇具道教意味的宫殿名称,也可见道教的广泛影响。这种命名也增添了传奇的真实性,并且“中唐时期的传奇小说作品中,其虚构手法与作品内容浑成一体,在其内容中,哪些是基本的事实,哪些是虚构的因素,变得难以区分了”[19]。

龙女告诉柳毅“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水陆无往不适”[5]55-56,柳毅则赞叹到“吾不知国容乃复为神仙之饵”[5]56。在柳毅心中,人世间的诸般美好也比不上成为神仙。“遂相与归洞庭,凡千余岁,莫知其迹”[5]56,最后与龙女一道遁离俗世。同时,柳毅成仙后,“毅之族咸遂濡泽”[5]56。其弟薛嘏与柳毅欢会时说道:“兄为神仙,弟为枯骨,命也。”[5]56认为凡人是死人,只有神仙才是活人,流露了薛嘏对神仙的羡慕和对凡人命运的自怜。

因此,可以看到,道教中渴望成仙的思想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重虚构和想象的特点十分吻合。所以“有关神仙的题材成为各类艺术常见表现内容,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意义。神仙从而成为一种美学理想”[18]128,这种审美与美学则通过传奇作品当中虚构的人物渴望成仙的思想表现出来。

关于炼丹服药,自古有之,魏晋风靡,隋唐尤甚。“唐人尊崇道教,迷信丹砂药饵之术,帝室因服用丹药而死的,有六位皇帝:他们是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20]。柳毅“因出药五十丸遗嘏”[5]56,并且告诉表弟薛嘏“此药一丸,可增一岁耳”[5]56,可见炼丹服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容易,“炼丹首先要具备相当的资财,能够施行的主要还是社会上层人士”[18]46。此处柳毅赠给其表弟药丸,希望通过道家宣扬的炼丹吃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同时,传奇中叙述的成仙之道也是道统继承的需要。因为“道教徒深信修炼成仙是确实可行的方式,历代便必有借此法式晋身仙班者,道教徒自须续编仙传。除检阅文献里仙人的踪迹,亦需注目近世的成仙传闻,来充实仙传的内容,反映出道统的继承”[21],虽然无法确知李朝威是否是道教徒,但传奇的主人公柳毅确实成仙了。总之,不管是现实中的人还是传奇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炼丹服药是源于对“丹药的效验和诱惑”[18]71,根本目的还是对成仙的渴望。

关于道教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渴望成仙的思想有关联,但又有所区别,它更多的指向仙境中自由和美好的景象。在传奇作品当中,这既是作者“创作立意的聚焦点”[22]125,也往往被作者当做某种理想的东西来加以寄托。道教文学笔下的所谓意象“是指道教领域当中那些象征神仙境界之妙、神仙世界之乐、神仙生活之美的风景物象”[22]125。传奇最后描写的场景,就是这样的风景物象。徜徉山水间的意境恬淡宁静,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玄远空灵的道家情境当中。其体现的道家思想,与要刻画的人物,在传奇的结尾都达到了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对传奇的艺术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

因此,可以看到道教对于文学影响的痕迹。佛教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鼎盛,并且佛道两教与文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仙道内容升华为文学艺术表现的素材,其中唐传奇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又给后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许多篇章成为后来小说、戏曲创作的资源。而归根结底,这也应算作道教对于文学的一种贡献”[23]。

四、意义:思想的力量

《柳毅传》中大量体现儒、释、道思想的叙述与描写,可以说是作者李朝威个人复杂思想的反映,或者是当时中唐社会思想的投影,并且“中国思想史上‘三教’之所以能够‘并立’‘并用’,并且在‘并立’‘并用’中交流、‘调和’以至互补、‘合一’,主要也是因为它们生存在同一思想、文化土壤上,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18]6。当然,每一个古代文学作品,都有意或无意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或儒家,或佛教,或道家。但是,在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相较于后来的明清小说),唐代传奇里面,就如此浓墨重彩和旗帜鲜明地强调作品思想,并且是在一篇篇幅不算太长的传奇作品里,同时囊括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且达到颇高的艺术水准,《柳毅传》确实是比较卓著突出的。无论如何,这些丰富的思想,在客观上对这部传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假使没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容量,单凭作品的华丽语言与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恐怕也要逊色几分,作品的艺术成就恐怕也要大打折扣。所以说,《柳毅传》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功莫大焉。

鲁迅曾经说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24]鲁迅所说的“有意为小说”,实质上也就是小说观念的形成,而“小说观念的成型,主要便反映在传奇上”[25]354。这说明唐人在思想观念上,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并且注重文辞修饰。侯忠义先生也说道:“我国小说到唐代,发生了质的飞跃”[26]。由此可见,小说创作到了唐代,已经不再是像先前六朝时那样,对人神鬼怪的肤浅而简单的记录,而是深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了。作者对于神仙人鬼妖物的“驱使”,都是“藉之来完成作品的立意”[27]。而且这种深层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不仅有人物语言与人物形象上的锤炼与塑造,更有对于小说主题和思想的有意与积极地探索,从而使得《柳毅传》具有“多重主题”[28]的特点。正如李宗为先生在《唐宋传奇》中所说的:“志怪的创作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传奇创作则主要是一种审美活动。”[29]作者李朝威有感于柳毅似真似假的传奇故事,亦正如李朝威自己在篇末所言“愚义之,为斯文”[5]57,用如幻如梦的小说笔法,优美生动地记述下来,是一部“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优秀之作”[30]。其中的故事情节变化波澜曲折,引人入胜,一共“设计了四个波浪,在每一个波浪中,又刻意形容和描写……情节的安排,可看出作者的用心”[25]355。《柳毅传》写出了人性人情的矛盾复杂性,体现了人物内心深处思想的丰富性,人物形象不是扁平呆板的而是立体生动的。《柳毅传》不是一个思想的大杂烩,而是各种思想都是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传奇作品意境氛围而巧妙安排的。其丰富的思想与优美华丽的语言和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柳毅传》是各种思想力量巧妙安排、有机作用的结晶,是一部思想与艺术的经典传奇。

同时,生于“传奇小说诸作品开出色彩绚丽之花中唐时期”[31]的李朝威,或多或少,必定受到其所处时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如果说每一部小说作品都是当时时代的写照,那么毋庸置疑的是,李朝威创作的传奇作品《柳毅传》在客观上也同样是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思想风貌。儒、释、道三种思想在《柳毅传》中相互交织,彼此交融,行之于文宛若行云流水,妥贴和谐,一点都不显得唐突梗塞。假使没有如此鲜明和丰富的思想的映衬、烘托与体现,单凭传奇语言的功力,《柳毅传》恐怕也难以达到它如许的艺术成就。因为语言只是作品的外衣,没有丰富思想的作品,即使再漂亮的语言,终究也只是徒有其表,难以打动人心,不能留之长远。正是《柳毅传》背后深层次丰富的思想内涵支撑,才大大增强了《柳毅传》的思想深度和广度,铸就了它如此巨大而恒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部经典传奇。这也是它被一再改编演变甚至搬上艺术舞台,感动历代读者观众而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ng Legend Liu Yi Zhuan

WANG Jun

(School of Humanities,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Liu Yi Zhuan is a popular literary work of Tang legends.Previous research on it mainly focused on the language,plot,and character images,but there was littl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Most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hasizing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ethical education.LiuYiZhuancontains rich Confucian,Buddhist,and Taoist ideas.These different ideas greatly expand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ideas inLiuYiZhuan,added the ideological charm of the legendary work,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LiuYiZhuanaa legendary masterpiece.

Keywords:ang legend;LiuYiZhuan;Ideological connotation;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

猜你喜欢
龙女道教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我在黄梅戏《龙女》中饰演海云花和珍姑两个角色的感想
坚持,造就传奇
西夏道教补议
高唐神女与《格萨尔》中龙女中美人原型比较研究
逍遥传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