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彩
(周口师范学院 知新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1]。这样一来,书院制改革就有了政策依据,加快了书院的发展趋势,书院所要进行的通识教育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梅贻琦先生较早阐述了通识教育思想”[2]。 我国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之后,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论方面探索就多了起来,有许多的研究成果都提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但是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书院与学院的良好协同却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尝试阶段。随着社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多,仅仅依靠专业教育培养的“专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急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培养下的“通才”。实现书院与学院的良好协同,是打破传统学院培养的单一化现象的关键。
当前社会需要全面发展人才,这就要求书院与学院通力合作,做好协同,培养更多“通才”。
书院和学院作为两个独立的育人单元,有着各自的分工职责,这就需要双院做好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培养人才。学院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地方,在课程思政大环境下,专业教育需要结合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授课,大思政背景下,专业教育更需要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效用。书院是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在书院进行通识教育更具优势,书院制的发展借鉴了西方的住宿制书院,也参考了中国古代传统书院模式。学院进行的专业教育是针对某一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偏向于实用性;书院开展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今“通才”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学院与书院进行良好协同,合力培养更多“通才”。
现今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需参加招聘会,这时就会出现竞争。如此时竞聘者有两人,一人专才,但是其他方面不很懂;一人通才,各方面都很优秀,那么显然后者更有优势、更具有竞争力,这说明在现今社会,仅仅接受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对比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下的通才,不具备竞争优势。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呢?这就需要协同好学院的课程思政与书院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双院的育人合力,这样更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人才,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书院与学院的协同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一环。
书院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社区管理、第二课堂、学业导师、朋辈互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高尚情操、健全人格,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学院则主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实践的指导、学术竞赛的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书院与学院的协同育人,既可以充分发挥书院的组织管理学生优势,也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优势,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高等教育目标来看,书院与学院做好协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的重要保证。
实现书院和学院的协同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在一些学校,通识教育基本上被安排为通识课,学生进行选课学习,有些学生选择通识课仅仅是出于应付学分的目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倡导不足,素质培养提倡不到位,专业教育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衔接不畅。学生对专业教育的学习也看重“实用性”,对就业找工作有用的就趋之若鹜,反之则反应冷淡,这就导致专业教育有“功利化”的倾向,而通识教育则是要超越功利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专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会影响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的实现,照此发展下去,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使得培养的学生走出校园之后或者缺乏专业素质,或者缺乏综合素质,或者两种素质均不具备,导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书院、学院作为学校两个独立的育人单元,有着各自的工作范围和人才培养方式,两者之间有一条无形界限,这条界限往往是基于工作惯性和双方工作经验的约定俗成。”[3]书院与学院一般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双方又是两个独立的组织,一方不可能去领导另一方,这样一来,两院的育人队伍不一致,在管理机制上有问题。首先,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仅仅依靠书院进行统筹协调工作,无法推动学院和书院的协同育人工作常态化。其次,书院与学院的育人职责界限不清晰,虽然书院制的改革有了政策依据,但是在持续推进过程中,双方在一些需要协同的方面可能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书院制育人的理念认识不清晰以及传统的育人理念根深蒂固。再次,书院与学院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书院与学院需要协同育人,那么就一定需要双方进行长期有效的交流,但在这一方面却少了常态化、有效的沟通机制。
书院培养学生的关键一环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是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的纽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师制与理想情况相差甚远。在现行的书院里,导师由学院派来,书院无权管理,如此一来,对于导师是否尽心指导学生、履行其导师职责,书院无从衡量。我们知道导师一般都是专业教师,他们本身就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与繁重的科研任务,还要额外对书院学生进行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这意味着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与精力且很难在短时间里看到成效,而学院对于导师的激励不足,甚至没有明确、规范的导师工作制度,他们在面临沉重的教学、科研考核压力下,许多专业教师对于担任书院导师积极性不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担任书院的导师一职。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技能卓越,但是如何把思政元素加入其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缺少这方面的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稍显吃力。
书院和学院作为两个独立的组织,育人功能不同,育人职责分工也不同。对于学生来说,面对两个独立组织的同时培养,在面临一些通知、项目或者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孰重孰轻的想法,而自身主动参与意识不是很强。学生不积极参与,不利于书院与学院协同工作的开展,书院与学院的育人成果无法更好实现。例如,书院进行一些人文素养相关的活动,学生却更加倾向于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相关的活动,导致书院的人文素养活动参与率不高;再如书院在迎新时会对接多个专业学院,但是学生却在寻找自己的专业学院而忽略书院,这样一来,在书院的学生参与性也不积极,等等,书院与学院的协同育人成效得不到良好的实现。
如何破除书院与学院协同之间面临的现实困境,急需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打通书院与学院协同的最后一公里。
“消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现象,就要打破原有的系科界限”。[4]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要穿插专业教育的理念,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可以渗入人文素质教育,这样一来,可以使得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理念上更加契合。而且还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形式实现通识教育,重视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渗透、注重导师的辅导、导师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重要的是科学设计课程的学分结构和限制要求,丰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体系与内容。取消对于课程的不合理学分限制,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引导学生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关注人文、社会等问题,让学生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融。每一个专业学科在基本的学分要求之外,要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选课空间,尤其是通识课程,对于学分的设置上可以加大一些,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学分。科学引导学生做好选课的规划,避免学生因为选课空间或者学分限制,在选课上的无序化行为。为规避这一无序化行为的出现,可以安排专门的老师在学生选课之前对其进行通识理念教育,帮助学生明确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匹配度、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对学生的选课行为做好有序指导。
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不仅仅要注重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模式等,还要重视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后续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偏差。通过持续的跟踪与后续不断的反馈,总结出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隔阂,以便对于后面进行改革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书院与学院要有联动意识,实现整合与优化,深化三全育人模式改革。2018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学团队与育人队伍建设,专业教学的教师要有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储备,通过这样的人员设置,才可以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更好地衔接,也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者过度分离。
书院和学院“开展协同育人工作需要构建多维、立体的协同保障制度,以激励双院人员更好地投入育人工作,比如,健全组织架构、考核制度、奖励制度、沟通制度等”。[5]“在组织机构方面,学校应成立双院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协调、监督、评价双院协同育人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高层次教育教学成果申报,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体系改革”。[6]
对于书院与学院的育人职责,需要双方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责任等,并根据学校改革书院制的整体需要,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上对应的改革发展。设置导师制是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导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师生平等关系形成,针对学生个体发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不仅仅帮助学生解答专业上的疑惑,还要对学生的品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担任书院导师的专业课教师,要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促使他们可以把专业课程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也可以结合专业课进行,此外书院与学院还要协同完善导师考核制度以及建立健全的导师工作制度,全面细化和规范导师工作,激发专业课教师担任书院导师的积极性,形成导师与书院学生良好互动的氛围,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书院与学院的育人功能不同,就更加需要双方互相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协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需要外在监督机制的约束,建立科学化、精准化的监督和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良好的协同育人平台和载体的搭建,可以帮助书院与学院更好的开展相应的活动或者实施项目,更利于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行动。
如何让学生在书院与学院的良好协同下,更好地感受学习与生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不是处于茫然无措之中。书院与学院应当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加强书院与学院的沟通交流,以便积极推进工作中涉及到双院协同育人的内容落实,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问题,也可借助此机制进行及时的探讨和协商,提升协同育人的成效,达到更好的衔接效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书院和学院的联动,共同举办系列活动,既注重学生价值观念、健全人格的培养,又重视专业技能提升,形成双院育人合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利于书院与学院的协同工作开展,也更利于双院协同育人成效实现。
不论是书院还是学院,最终的目的是育人。在育人目标和原则上两院一致,双方才可以在育人的载体、制度和内容上达成一致,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那么如何形成双院的合力,增强双院的粘合力?关键在于打通书院与学院协同的“最后一公里”——学院的课程思政与书院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的衔接。现在有诸多研究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问题,但书院和学院不是对人才培养进行简单的职责划分,而是需要双院育人理念渗透融合,创新协同育人载体,科学设置协同育人的反馈评价机制,实现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寻找双院协同育人的衔接点,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课程思政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和升华,努力构建人才协同的培养体系、专思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显隐结合的教学体系。”[7]专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与书院进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能串联良好,对于打通书院和学院协同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要加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而书院在教育管理学生上,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共同发挥育人成效。学院可以针对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构建好科学、精准的评价机制,优化反馈机制,真真正正地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使课程思政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书院在进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也可结合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嵌入,切实有效的发挥两者的效用,打通书院和学院协同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书院和学院协同的最后一公里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探索,需要充分发挥各高校的智慧。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书院制改革、双院协同育人是时代课题,需要各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