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实践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价值探析
——以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为例

2023-04-19 20:44:27杨会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通识书院育人

杨会纺

(周口师范学院 知新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从我国古代重“六艺”到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1],都显示了对人的能力全面提升的价值要求。当前国家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主体,更需要练就过硬本领,承担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积极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知新书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组成,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渗透测试6个专业,“双院”同频共振,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致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书院制育人模式下通识教育实践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价值

1.1 通识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关乎青年未来,关乎国家未来,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予以正确引导。知新书院采取导师聘任制、“博士课堂”等多种形式,系统为学生开展“四史”教育,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过程,了解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同时,知新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由名师带领同学们共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正是怀揣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肩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以理想信念来指引自己的人生之路。

1.2 通识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能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新人,当代大学生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书院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职业生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从“思想道德、学习思维、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创业创新、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就业竞争”六个模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下的通识教育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体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3],大学生应当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1.3 通识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大多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但是从主观方面看,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生不能理性的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不具备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4]。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问题,但遇到问题之后如何看待以及处理就是见仁见智了。一个成熟的中年人在遇到问题之后会冷静分析,从容解决,而同样一个问题出现在大学生身上就会惊慌失措,毫无主张。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生没有对这个世界形成一个完备的认识,不懂得生命的价值。事实上,很多高校在通识课堂上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意识到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古往今来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共性”问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知新书院从心理和思想两个维度入手,成立心理咨询站,为书院学子搭建心理问题咨询平台,畅通沟通渠道,提前化解各种不良小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引导,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各类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团结、互助、谦虚、积极”等高尚的思想品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

1.4 通识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拓宽知识领域

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塑造品格的同时,必须拓宽知识领域,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发展,更是智力和体力、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来说,通识教育更加契合这一育人要求。与专业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相比,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通识教育内容涵盖多个学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大学生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全面掌握,培养大学生成为一名“全面”而非“片面”的受教育者[5]。此外,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知识,摆脱传统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倾向,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素养,满足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2 书院制育人模式下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书院制育人模式下通识教育实践的优势非常明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仍然在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2.1 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

如何实现知识向技能的有效转化一直是教育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求知”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求成”,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技能的获得。但在实际的学校教育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通识教育也不例外。通过对知新书院通识教育实践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知识教育比重明显高于技能教育比重,大多数通识教育实践都是以“讲座”“课堂”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效果不明显。反观技能教育,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以近期知新书院举办的两场活动:知新书院第二届宿舍文化节和“二十大,新征程”主题绘画征集,同学们热情高涨,各显其能,参赛作品引得老师们的称赞,教育成果显著,得到校领导的认可。因此,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中可以适当的增加技能教育比重,更好地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让书院学子学有所成。

2.2 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思想的倾向

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各高校积极响应改革要求,迅速落实改革内容,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在改革中出现的重形式轻思想的问题不可忽视。以通识教育实践为例,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然而却缺乏思想层面的引领。很多学生表示每天参加不同主题的讲座,十分繁忙,但是收获甚微。另外,在班级采取量化管理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增加量化分数的考虑。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不仅缺乏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意识,认为通识教育工作就是“走过场”“留痕”,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2.3 通识教育实践存在“复制化”倾向,缺乏自身特色

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是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识教育理念已经得到国内本科院校的普遍认可,并顺利实现由理念向实践的转换,通识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通识教育实践必须与各高校的教育实践、教育理念相结合,突出本校的特点,培育出适合各高校自身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保持通识教育的生命力。在通识教育改革进程中少数高校进行主动探索,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没有体现出自身特色,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千篇一律,“复制化”倾向严重,未能体现出通识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以师范院校为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专业课堂之外的技能和知识对于“四有”好老师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识教育实践未能与师范生培养有机结合,尚未构建起具有师范特色的通识教育改革模式。

3 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如何完善通识教育实践改革

3.1 转变高校对通识教育实践的定位与认识

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在实践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应该从高校的办学理念寻找问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受“专业本位”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格外注重贴近市场,因此,要改变通识教育现状必须从转变高校的通识教育理念。首先,高校应该坚持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应摆脱“专业本位”的束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只考虑一校之得失,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主动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其次,高校应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纳入高校育人方案当中,突出通识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塑造作用,让专业教育根植于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培养“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人才。相较于专业学院,书院在通识教育方面更具优势。就书院的定位来说,书院制旨在打造高效便捷社区化的育人和管理平台,书院的学生主体更加广泛,从客观上推动书院必须开展学生们能普遍接受的通识教育知识,书院制的存在有效填补了高校通识教育的空白。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更是秉承“求知”“探索”的理念,引领师生孜孜追求,争做新时代的新人,故曰“知新”。

3.2 打造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通识教育实践的效果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影响,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增强教师开展通识教育的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打造一支长期稳定的具有较强通识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师资队伍[6]。其次,学校应该从制度层面出发,完善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方面的制度建设,为教师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发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的积极性。最后,教师个人要转变思想,加强学习,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必须对其他基础性学科有所掌握,在通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课教学。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在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书院采取导师聘任制,为书院学子配备通识教育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挑战性,开展问题式、讨论式、体验式以及在线学习等教学,增强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求知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和释放创造潜能。首先,书院在进行通识教育活动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举办各类通识教育活动的目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通识教育,进行教育引导。其次,在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查漏补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利用多种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心得、座谈会、问卷等。以上做法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转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专业教育教学生做事,通识教育教学生做人,二者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通识教育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孔子教育思想、水墨丹青文化、“四史”教育、设计建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3 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本土化、本校化,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7]

我国当前通识教育是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和制度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思想、习俗等差别很大,决定了我国在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培育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模式,各高校也应积极培育适合本校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不断地促进通识教育的本土化、本校化。首先,我国通识教育应该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我国通识教育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教育鼻祖孔子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君子”,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西周主张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结合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古代崇尚“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等,都包含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通识教育的思想。因此应该大力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有关通识教育的内容,让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次,应该将通识教育与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融入通识教育共同理念中,形成宏观层面的通识教育理念,促进通识教育的本土化。最后,各高校应该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促进通识教育发展的本校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各有分工和侧重,比如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等,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本校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必须根植于我国实际、根植于各高校实际,只有这样通识教育实践才能获得不断向上的沃土,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

猜你喜欢
通识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