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 张 天
随着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因此,对“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俄两国高校作为此类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也不断深化合作,联合办学这一重要合作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俄语课程作为传输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深化国际交流的关键途径,应突破传统,实现改革,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从而对接国家发展路线及社会需求。
本文试图论述广泛运用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引入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中的优势及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旨在分析在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中构建该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方案。
POA理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团队提出。其前身为“输出驱动假设”,后修订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之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产出导向法”体系。历经十余年的发展,POA经历了反复的修订,不断地打磨,最终成为能解决国人外语教学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POA理论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主张“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及“以评促学”的教学假设。区别于其他的教学体系,POA倒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驱动”设置在教学的首个环节,其次是“促成”和“评价”。产出活动既是驱动手段又是教学目标,输入活动促成产出完成。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有机联动,贯穿于整个体系。POA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越来越多的其他语种教学者也投入到产出导向法的实验研究中,先后验证了这一理论在其他语种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可行性。作为植根于中国且致力于解决中国语言教学中突出问题的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的诞生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全国高校都相继引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学生学习产出为驱动的结果评价和过程重建。POA理论在本质上与OBE相同,OBE以学生的毕业要求为导向,POA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二者都以最终的结果为依据,反向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以最终达到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完成学习成果为目标。POA可以理解为是OBE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所以POA理论体系符合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学生的现实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在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场上,外语交际活动通常会以说、写、译三种形式呈现,所以,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性。在POA理论中,输出能力贯穿始终,它既是驱使学生不断提高语言技能的动力,又是学生力求实现的目标。所以,POA理论的有效实施能促成符合社会需求、职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在选择输入材料、设计交际场景时,会充分考虑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的适切性。所以,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语言技能,而且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为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创造了良好基础。
目前,合作办学机构中的众多俄语教师沿用传统的外语授课模式,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内容单一,形式较为枯燥。课后练习往往只是对语法知识点的训练或者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拓展。这种“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的内容,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丧失对俄语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倦情绪。
POA理论提倡的“输出驱动假设”主张“输出”既是语言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其驱动作用在于学生在尝试完成产出任务的过程中,能认清自己现有的语言水平以及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同样的交际场景时将会面临的窘境,对缺失的认识推动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输出目标,随之体验到的成就感又驱使学生日后完成其他任务。所以,以输出驱动输入学习,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取得学习成果。
传统的外语课堂侧重单词、短语、句式、语法知识点等“惰性知识”的传输,学生每天耗时耗力与海量的单词和大段的课文斗争,即便是将它们牢牢记住,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也难以开口,无法表达。并且,教师也习惯性地将掌握“惰性知识”的水平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成绩好坏、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的外语学习目标已经模糊,只注重“惰性知识”的累积,说、写、译产出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语言实践中,导致“学用分离”的现象。
POA理论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应用紧密相连。教师适时适当地给出输入材料,能弥补学生语言水平上的不足,通过学习材料,学生选择出所需的内容、语言形式及话语结构,积极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产出任务。这种“现学现用”“以学助用”的学习方式不仅“盘活”了学生已有的“惰性知识”,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知识储备,使其语言技能得以提高。
中俄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入学时俄语多是零基础,所以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俄语,课时量远远多于其他专业学生,学业压力较重。在同一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多个焦点上,学习效果自然不佳。面对众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项目,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的学习不仅浪费宝贵的课上时间,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POA理论主张的“选择性学习”假设能有效解决“课时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顽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以及高效学习的实现。课前教师精心挑选出为产出服务的输入材料及输入材料中需重点强调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这些选择可以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免去课堂上无效输入占用的时间,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能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在获得输入材料后,再次进行筛选,选取有用信息加以利用,这种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甄别判断、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思政已逐步发展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育人手段。外语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无法避免外来文化的传播及渗入,所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外语教学者尤为重要。然而,不少外语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都比较薄弱,只将自己定位成语言知识传播者,不愿也不善于挖掘思政元素,更无法将思政育人手段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错失了课堂这一最重要的育人环节。
POA理论中的“文化交流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这一载体了解、认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人文信息,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后,学生通过收集的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又可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升了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教师选取人文性较高的输入材料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巧妙设计的教学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POA理论提倡将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这一点符合我国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POA理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尽管这一理论目前已在多个语种的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有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是该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俄语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少,相关机构可以运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以及教学方法更是空白。若要有效实施这一理论,教学单位需要组建专业教师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零起步全方位地研究学习POA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打造适合授课对象的全新课程体系。
目前,市面上的高校俄语教材主要针对俄语专业学习者,普遍存在内容相对陈旧,难度较大,针对性不强,不贴合行业热点,且缺乏思政元素等问题,不适用于中俄合作办学背景下不同专业的学生,且不符合思政育人的格局。因此,使用便捷且内容多样的网络资源受到了师生的青睐。但是网络信息对教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体量与难度。首先,教师需要大量收集、挑选与产出任务结合紧密的输入材料。其次,由于网络平台包罗万象且鱼龙混杂,还需要对所选语料内容严格把控,杜绝虚假错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违反国家意识形态等不良信息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需指导、教育并监督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避免学生受学习之外的内容影响,降低学习效率。
POA认为,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Designer)、组织者(Organizer)、引领者(Leader)和指挥者(Director)。这一设定要求教师需具备优良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能设计组织恰当、生动、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灵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在网络平台查找信息,为学生的产出提供有效服务,能熟练使用常用的教学平台资源、教学软件、智能课堂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此外,由于缺少行业背景,俄语教师还需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及将从事的行业,不断更新对业界的认知,从而保证选择的输入材料贴合行业发展。以上要求对语言学或文学专业出身俄语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POA理论适用于中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因为学生不具备语言技能,而无法实现产出。而且只有学生充分认可POA理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推动这一理论的实施。然而,高校学生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应试教育后,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在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新的教学理论下要求学生必须跳出舒适圈,改变原有的学习思维,转变师生角色认知,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面临难度更大的学习任务,学生难免产生抵触情绪,需要接受和适应的过程。所以何时引入、如何引入POA教学体系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做好把控,盲目、强硬的应用反而会降低理论实施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POA理论体系符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有效解决中俄合作办学机构俄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这一理论符合我国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为教师开展育人育才工作开拓了思路,提供了途径,所以,将该理论引入中俄合作办学机构的俄语课堂上具有可行性。但是,由于该理论在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中的研究、实践尚缺,所以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希望本文能为广大俄语教学者提供思路,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建设符合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