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吴 丹 马 晖 唐国伟 于 颖 朱 鹏 王 靓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更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事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文将以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谈谈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为充分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现状及实际成效,笔者在就职院校内进行了问卷调研。本次问卷调研从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接受度、上课情况、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思政课程与学生的成长契合度等方面展开。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上已经做了适应性的调整,整体上有了新气象、新成效,但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措施办法,都与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及理念不相适应,简单化、强压式,一般粗、一锅煮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综合问卷调研,主要呈现以下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单一,常采取灌输式教学;二是课程枯燥无味,生动性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需要及社会实际发展契合度较低,缺乏感召力;四是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认识程度存在偏差,如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更没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对其今后工作及成长的重要性,这种被动在学校接受思政学习的思想将使其学习效果收效甚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具体的高标准要求。这个要求明确了在育人作用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文学教育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近的人文社科教育,加入思政课程大军,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具有天然优势的思政教育载体,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内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在人文素质层面上无法完成育人的目标。
文学教育是指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活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即我们经常说的中文专业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教育。但实际上,除了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学教育,中小学阶段的语文科目也已经包含对学生文学素养培育和提升的内容。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以及高职院校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表述能力的实际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延续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设置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必修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授大学语文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
大学语文所选用的教材,其模式大多以朝代或体裁为划分标准,遴选对应的文学作品,较之中学阶段,内容稍微深一些。有些甚至重复选入中学阶段已学文本,被当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人们戏称之“高四语文”。这种尴尬的处境,除了选本体例的问题,归结起来,大致还有以下原因:一是授课方式的问题。在授课方式上,大学文学教师囿于教材体例,与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同是一个模式,甚至不如中学教师讲得精彩,这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效果也值得怀疑。大学语文的体例、内容、授课方式基本是固化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里,其结果是大学生认为此课是重复,并没有感觉到大学语文教师和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方面有何区别。二是功能效用不明确的问题。对这门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公共课,我们常常遗憾地看到,在工具层面上它甚至无法教会一位大学生写好一篇流畅可读的文章,至于其在人文素质层面上无法完成育人的任务,更是当下突出的问题。三是学生认知层面的问题。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后能求得一份令自己和家人满意的工作是他们短时间最大的目标。他们认为语文课中文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专业的技能学习,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而上文学课时常常心不在焉,在思想上不重视这门课程。而这种状况也与大学语文课的定位不明确有关。
语文课虽不是专业技能学习,但技能型人才也需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从现今高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字理解障碍、表达能力欠缺、思想深度不够、人文素养不高等问题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实际是必要的。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1983年版前言中阐明编写理由,学习任何一门专业,都必须具备本国语文的较高水平,否则,就极难学好任何专业,包括理工农医、政法、财经等专业都在内。实践证明,本国语文确实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如果连教材的文字也不能准确掌握、理解,如果经过学习,连自己的认识、经验、意见、问题都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或者虽能表达出一些,却不能充分地、完整地、有吸引力地、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那怎么能展现学习成绩,发挥工作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呢?又怎么能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呢?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丰厚的语文知识和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汲取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在大学阶段继续学习一段时期本国语文,争取达到较高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而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专业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助推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思政课程’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近的人文社科教育,天生具有丰富的思政属性和优势,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因为编写体例、授课方式、学生认知等方面的原因,这样一种具有天然优势的思政教育载体,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内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在人文素质层面上无法完成育人的理想。因此,探索大学语文的改革路径尤为迫切。如何才能保留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学性特质,又能顺应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呢?思政课程的大语境为其提供了普及的可能,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保留文学教育特有的艺术形象、审美趣味、情感熏陶等一系列特质,是大学语文教育在目前困境之下需要探索的新路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借助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学性特质实现自身突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思政因素。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职业、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教育,通过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兼顾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尤其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名篇,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文情怀、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承知识、涵养文化,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养成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形成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智慧职教平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语文》的编写就是一次文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该在线课程的体例分为以下几个单元:课程导论、第一单元德行天下、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第三单元生命之歌、第四单元守望理想、第五单元心灵智慧、第六单元情感探微、第七单元寄兴山水、第八单元眺望爱情、第九单元人性探究、第十单元语言表达——展示与众不同的你、第十一单元实用写作——祝你踏上成功之路。其中,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进行的编写设计。每一单元都选入了合适的文学文本对单元主题进行具体而形象生动的阐释。
以第一单元德行天下为例,该单元选入古今中外文学文本7篇与课外延伸阅读,《孔子论仁五则》中孔子强调了仁德也即道德修养在为人治世中的重要性;《〈老子〉二章》中老子以水观人,从水的形态与境界探寻道德的真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橘颂》中,诗人屈原对橘树独立不迁的赞颂,实际上是对楚国人民优良品质的颂扬,也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写照;“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乞丐》中,屠格涅夫通过乞丐与行人之间的互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平等、信任和爱;“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列夫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处,外表的绚烂转瞬即逝,精神的力量却永久地震撼人心;“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消失,但只有爱会留下来”,《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中,修女特蕾莎用生命演绎了她的信仰:关爱生命,唤醒人性尊严,她的爱感动了整个世界;“善良是对生命的理解,丰富是对生命的热爱,高贵是对生命的尊重”,《从善良丰富高贵谈起》中,周国平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善良的心灵世界、丰富的精神领域、高贵的灵魂追求,这样的生命才是饱满有价值的生命。其他各单元同样以贴近主题的文学文本,用鲜活的艺术形象和饱满的修辞情理来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让文学教育既保留了文学审美与情感熏陶特质,又发挥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