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政治文化创新研究

2023-04-19 17:34王家兵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王家兵

(1.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卫生健康系统 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江苏 南京 210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固牢根基的坚实土壤,是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23页。政治文化规约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则引领政治文化创新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悟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弘扬党的理想信念、信仰使命,以文化人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赋能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文化创新方面的教育导向作用, 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和输导给全社会所有成员, 使其渗透与遍布社会生活内容的所有方面, 形成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行动准则、价值目标和规范要求,进而确立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取向, 形成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传统文化深入思想和心灵。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85页。新时代青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时期,充分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政治文化创新相互关系、学理路径,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政治文化规约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政治文化意涵政治意识形态、政治行为规则、政治心理状况、政治价值评估、政治思想道德等内容,是一定政治关系的反映。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规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 政治意识形态规制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意识形态一方面使政治统治合法化,另外一方面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总是说明自身政治思想的正义性、正确性、合理性与公正性,并根据其核心价值观内容,提出为之而奋斗社会理想。政治意识形态是特定政治关系及其运转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其理论旗帜对核心价值观具有审视、动员、批判、规制的重要作用。

(二) 政治心理潜在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以感性的、碎片化的形式隐蔽地积淀于社会成员的思想深处,有着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政治心理虽然处于政治意识的感性阶段,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政治意识的深层结构。“政治心理包括个体和群体的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又分为领袖和民众的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由民族的、阶级的、政党的、集团的政治心理组成。”(3)景跃进:《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86页。政治心理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功能,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顺应民众的政治心理,需要个体和群体政治心理的呼应与支持。

(三) 政治思想引导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影响着。(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185页。政治思想作为政治主体具有的对政治存在的一种理性反映,表现为一定形式的抽象理论成果,其形态呈现系统化、理论化和知识化的特征。它包含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政治学说等多方面的内容,表现为社会性、独立性、系统性、显现性的特征,直接影响民众的政治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具有为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弱化或捍卫政治秩序、整合民众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四) 政治道德约束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道德作为一种政治规范,不具有政治的强制性,只通过宣传、教育来发挥作用。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评估体系,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它与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政治道德影响一定的政治动机、选择及意向,政治道德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约束和规范作用,政治道德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的思想内容深刻影响着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发展的样态,在政治文化创新的进程中发挥先导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当代最深层次的进步与发展。当前,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政治文化创新的导向作用。

(一) 引领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政治态度表征对一定政治制度、政治规则、政治行为、政治思想的肯定支持或否定反对,是一种“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5)刘邦凡,石敦国:《政治学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政治态度影响社会政治环境与政治社会化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途径,运用各类社会媒体,使其传播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积累自己的政治文化知识,夯实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基础。

(二) 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的形成总是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等内容逐渐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文化,进而指导社会成员参与政治,形成新的政治人格,都有赖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并直接影响社会成员政治人格形成的向度、频度和深度。

(三) 主导社会成员的政治舆论。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汰选、取舍一定量的政治信息,在社会成员中产生一定的政治舆论导向,强化政治文化知识的学习,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摈弃有悖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文化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能够推进政治文化进步,提升政治文明建设的水平,使社会成员接受新的政治文化教育,增强社会成员的参政能力和应对复杂政治现象的识别能力。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能够树立政治理想,反映着政治体系的要求和愿望,形成社会成员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舆论倾向,进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理想和愿望,提高政治文化创新的水平。

(四) 树立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确立社会成员的政治目标和思想信仰,是政治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补充一定的政治知识,明确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目标与追求,提供社会成员政治观察与政治分析的方法,充分认知现存政治体系的优势与弊端,为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夯实思想基础。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的指导作用,加强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坚定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

国发〔2014〕43号文下发后,PPP项目模式实际上被赋予了化解存量债务的功能。但是在地方政府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PPP模式被滥用和乱用的情况,实际上其成为地方政府变相融资的途径。这与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是严重冲突的。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各项直接或间接规范PPP项目融资行为的通知或指导意见,无一不是针对PPP项目融资乱象的政策补漏。各类政策趋于完善,可能导致部分存量业务无法落地或已落地项目面临整改回收的问题。在目前的严监管态势下,政策风险较为突出。

三、 政治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

政治文化是受历史习俗、政治传承、社会制度、人口结构影响的一种动态文化,它的演变过程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的思想诉求,当下,结合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状况,努力推进政治文化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面对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西化和分化的挑战,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主导作用,就必须识别和认清各类错误思潮,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路明灯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总体趋向是好的,但也要看到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它们与封建的政治文化相结合,其毒害性更强,现阶段,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善于进行思想领域的批判与斗争,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政治文化创新开启道路。

(二)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凝心聚力,形成普遍认可的全社会共同理想、道德规范,就必须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主流政治文化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努力使它们相互渗透、彼此贯通。二要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把各类社会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整体效应。三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思想言行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通过家庭教育更能够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三) 继承和吸纳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成果。政治文化创新必须站在人类已有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制高点上,在批判继承中国和西方政治文化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生成适应现代化要求兼具民主与法治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一文化具有现当代文化所应有的一切先进属性,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交汇互融的创新文化。其创新性基于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现实与历史的深层对话,用客观、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政治文化的历史遗产与当代成果,善于辨别精华与糟粕,乐于吸收政治文化外部合理的知识养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前进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四) 大力推进政治文化普及及其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揭示政治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途径。”(6)王浦劬,燕继荣:《政治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4版,第235页。政治文化在学习与传播的基础上得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成员通过掌握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断增强其政治社会知识的过程。当前,需要进一步拓宽社会化的路径。首先,要加强媒体的引导,不断营造和巩固政治文化创新的思想舆论环境。其次,要扩大社会成员参政的范围,拓展民主参政议政的社会渠道,提高社会成员的参政比例,用民众的政治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社会成员自觉接受主流政治文化,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最后,要提升民众政治参与能力。通过工会等组织,使民众参与政治实践,接受政治培训,为政治文化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四、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理路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阵地,有着崇高的价值观教育责任和政治文化创新使命,要采取切实措施,提质课堂教育,建设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落实到行动,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其次,要努力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思政课要突出必修课和“四史”教育,奠定理解、认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方法论基础。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授课,课后做好后续辅导。备课要准备好上课的内容,要增强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给人以智慧启迪,把透彻的科学理论教给学生,用真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要改善教学方法,避免硬性强制性灌输,鼓励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想碰撞、教学讨论、课堂演说的自主能动性。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因时而进开展教学探索。针对“网生一代”的青年大学生,融合政治热点,融合社会焦点,推动传统课堂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的高度融合,一方面课程中利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习通/X-Mind思维导图等软件加强与学生沟通与联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再次,要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努力。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一大批好老师。”(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需要教师满怀激情,拥有扎实的政治学识,提升教学能力,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润物无声。优秀的教师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技能和习惯,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当前,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夯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目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为人师,引导学生扣好每一粒扣子,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最后,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机制。各类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不仅仅具有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目标,与思政课程一样都具有育德功能,要做一个同心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教书育人,立德成才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0)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融入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显性教育,建设高质量课程思政,系统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

(二)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育人始终,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人文环境和丰富载体,覆盖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毕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周期的每个教育节点,都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二是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教育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努力打造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精品。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文化积淀,这是高等学校的文化特色,体现每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和风格特征。在大学文化活动中发现自己、找到差距,激励自己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磨砺自己的精神品格,厚植爱国情怀,发扬创新精神。三是营造具有多维空间的育人氛围。要分层次区分责任,落实具体行动措施,统筹兼顾,协同运作,创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让高校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文化活动的良性互动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确教育责任,调动校园内党政工团等部门的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整个校园内部的各个院系、年级、班级全方位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三) 强化社会实践践行。要通过实践教育目标的制定,明确开展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践行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在科学人生观的指导下砥砺前行,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是非观、荣辱观、道德观。实践践行就其内容来说,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假期中的实地调查研究;图书馆、后勤部门的公益劳动服务;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项目等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打造“1+N+X”多层次立体化思政实践教学格局,即每门课程实践教学采用1个大型课外实践项目、N个课内必选实践项目、X个选做实践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开展火种计划,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复兴”“远志”两个中药盲盒进行培育,学生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记录培育发现与感悟。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一株中药从种子-萌发-生长-成熟的阶段,体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发展的历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开展“立FLAG为证—我的大学生涯规划”、“理想与现实—学长学姐说”等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内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一新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行动胜于任何豪言壮语,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知行意相结合,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5日。,需要依托于坚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开拓学生的眼界,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当前,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第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是国之栋梁,民族未来,期望大学生能够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积极响应《江苏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充分利用现有基地、场馆、旧址,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政治资源,结合实际,把思政课“搬”进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史旧址和社会服务实践基地等,带领学生从身临其境到感同身受,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自觉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亮”起来。高校要立足革命红色文化、绿色经济发展、民族历史文化与相关地方、单位展开共商共建,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场所和基地。要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多样化地做好学生的后勤服务,使学生真正能够与社会融为一体。如,通过教学单位、机关部门、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开展各类一线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明确社会责任与政治担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的培育和践行。

第二,重视实践养成活动。要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地开展实践活动,制定专门的实践手册,为实践养成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实施方案,使实践活动与课堂教育汇通融合,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要精心设计各类活动,安排专项任务和课题,以团结友爱和服务社会等公益志愿活动,围绕关心同学,思想交流、政治认同等内容,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社会活动,大力开展和参与区域性文明创建活动、互助读书活动,了解国家、个人和社会生活。在校内外的各类仪式教育活动中,如在重要国家节日或纪念活动典礼、大型会议升国旗、奏唱国歌或国际歌,增强养成教育的效果。

第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发挥学生专业所长,把价值观实践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家、熟悉社会,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在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要重点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功能和作用,要通过专业刊物、专业网站以及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网络交互平台,开展专业伦理、职业道德、前沿科技等热点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专业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提高。

综上所述,政治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着规约与先导的关系,政治文化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核心价值观的推进,需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切实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185页。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提升课堂教改、文化创新、实践践行三位一体的结合,更能滋养引领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真切切、确确实实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