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贲新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课程标准编制”中明确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热词的同时,实践探索也如火如荼,“学科拼盘”“误入歧途”“走火入魔”也在所难免,因此必须“正本清源”“现其原形”。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显著亮点,是新一轮课改纵深推进的重要抓手,它适应了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先进理念和内在逻辑。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基于学科立场,打破学科界限;基于学生立场,回归真实生活;基于教育立场,提升育人功能”的三大重要价值。其在“加强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之间的沟通、贯通,促进课程内容的关联和结构化”“培养教师整体育人理念,引导教师主动跨界”“利用和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来改进学科教学的目标和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搭建学校课程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落实‘做中学’实践育人”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跨”几个学科,也不是几个学科在某个学习单元的轮番上场,而是通过某个开放性、延伸性主题或者实际问题,设计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者通过对各学科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团队协作并调动生活经验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加强课程综合和课程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和学习取向。它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合性与探究性集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不同学科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贡献的有效着力点,也是学业质量标准有效落地的重要支点,其目的和价值在于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促进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沟通表达、实践创新等共通性素养的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健康推进,在主题设计上,以素养为导向;在路径建构上,应有迹可循;在素材选取上,应兼容并蓄;在行动实施上,应通力合作;在学习评价上,应注重共通,既要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迁移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各学科共同特征、共通性的素养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