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玉慧
传统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讲解和识记很难让尚未形成道德法治观念的小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而情境教学法能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它提倡教师将晦涩的道理融于有趣、生动的情境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于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领悟知识和道理,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小学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还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的具体运用情况出发,对提高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与策略。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出以“儿童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情境教学方法,构建出择美构情、境美生情、以情启智的学习范式,情境教学可以使学习变得高效。韦志成老师提出用情境传递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需要出发,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王启贤老师认为情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融汇。通过情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知识。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对所在地区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否了解情境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的意图、怎样运用情境教学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令人欣慰的是情境资源越来越丰富,大部分教师能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选用寓言故事创设情境。另外,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利用网络,运用图片、视频、音频、故事等直观展现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当前不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能积极地运用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已成为常态。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想从教师、学生两方面来论述。
教师创设情境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教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样式单一,缺乏新颖性;一部分教师根据课堂目标设立的情境问题没有连贯性,预设情境与知识脱离;还有一部分教师情境创设的不合理,知识与知识之间,情境问题与知识之间、上一个情境与下一个情境之间衔接不好,导致情境创设失败。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情境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创设情境的生成。但是,当前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情境不积极,从而影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
在当前教育部门安排的教研中,对涉及情境教学、情境课程的培训安排较少,即使有情境教学的培训讲座也是流于形式,缺少指导性。
本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情境教学法的优化策略及运用。
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本文归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情境创设能力主要从情境创设、语言表述、组织引导课堂三方面分析。
1.精心创设情境,提高情境创设能力。教师情境的创设包含目标的定位、内容的设计、问题的预设、布局的搭建
(1)精心设计情境目标
教师作为情境课堂的缔造者和引导者,需在课前充分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层含义,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精心设计情境活动。
例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自己来整理”教学中,教师基于课程目标要求将本课核心素养目标确立为加强学生整理习惯的培养,使其学会自主、自律地生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精选多样的情境素材
不同的情境材料,不同的情境展现形式都会影响情境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情境内容,将生活与知识有效地连接起来,搭建起情境与知识间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验情感。例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我不拖拉了”教学设计中我选择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角色扮演拖拉的情境,运用多媒体音乐、视频、图片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准备活动。课前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课前体验、收集素材等课前活动,为情境课堂的实施提供基础。如教学“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学生可以课前搜集或拍摄“最美瞬间”、参加社会公益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慧眼看交通”一课时,可以课前引导学生对当地的交通要道进行实地考察、拍照、记录,了解交通拥堵的状况等。在这样的社会观察、生活体验中产生的认识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精设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能将不同节点的情境关联起来,带动课堂有序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的情境问题不仅要紧扣学科知识,还要前后关联,关注问题的连续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教学中,我用面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会选择怎样引入课题,用小倩想要买名牌书包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她购买的原因,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将消费情境连接起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中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要传递情感,如果教师上课时语言贫乏,语调缺乏抑扬顿挫,就调动不起学生的热情,影响不了学生的情绪,更实现不了情感目标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有“演员”式的情感投入,如声音要抑扬顿挫,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要夸张、丰富,用语言和行为动作感染学生,传递情绪,让学生融入情境,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促进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情境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学校能提供的条件、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也要考虑本班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在教学中发挥长处,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情境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情境预设目标,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明确预习的要求,并在课堂上精心安排小组活动,设计问题情境活动,组织小组有效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境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1.指导学生课前有目的预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完成预习任务,初步构建知识体系,避免学生因不了解知识内容而无法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如教学“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拍摄“最美瞬间”,把教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从采访校园中的护学队员和端餐、还餐队员到捡垃圾、孝敬老人等美好瞬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教学走向生活。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面对自己的同伴,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点名回答时的紧张和被动参与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的发挥,让情境效果更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释放自己的个性,表达情感,与同伴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培养。讨论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民主、融洽、热烈的氛围中探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体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情境,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生活的认知直接影响情境教学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情境、融入情境,探寻情境背后的知识和真理,升华情感,学以致用。如教学“同学相伴”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萝卜蹲”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同学相伴的快乐。小学生天性好玩,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游戏、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参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知识,还是经验,如果像以前的德育那样总要道理先行、停留在说教层面,学生不仅反感、毫无兴趣,还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经过学习者自身的经历,就不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现象,结合教材主题,让它变成学生的学习信息,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自身经验得到利用、加工、丰富、提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其有针对性,走进生活,促进体验。对于学生较为陌生的一些生活方式,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自我体验进行感悟,如街头采访、网络搜集视频、调查积累等。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社会的话题,如公共设施的维护、家乡的变化与生活、多样的交通等,这些都来自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与他人交流、调查搜索,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身边公共设施的使用现状及其被损害的原因,搜集生活中因损坏公共设施而造成危害的事例,课堂上组织学生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损坏原因,进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为善待公共设施出一个金点子。将生活实际与“学德”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用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解决问题。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要重视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关爱他人或被他人关爱的经历,将课堂中的所思、所得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课堂真正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教师还应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把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新信息、新成果吸收到课程中去,使教材得到二次开发。
学校要提高对情境教学法的重视程度,积极创造硬件设施和外部条件,健全评价机制,为教师的情境创设保驾护航。
1.学校要重视情境教学法,为教师学习情境教学法创造机会。
2.努力创建有利于情境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创建教师情境教学法资源库。
3.健全情境评价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新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新方法实现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新教育、新理念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情境教学。
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中情境教学法的探究希望能为教师带来一点借鉴。但是,我们还应继续研究情境教学,深化情境创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入“情境”,是每个教育者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在教学中将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我们坚信,积极地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将能更有效地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学科目标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