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原则下的长调词教学
——以《声声慢》为例

2023-04-19 13:53:33
语文天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声声慢小令长调

司 美

语文教学借鉴苏联凯洛夫教学理论,将语文课本变成字、词、句、段和篇的烦琐拆解过程,程式化的拆解将文章一刀切。语文课程改革又引用西方文学的四分法,将中国的文章之学复杂文体传统和文体本位之美消解,语文教学逃不出机械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陷入了一个看似很符合逻辑的教学误区,并没有从文章辨体的角度指导教学。辨体论认为,“文各有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与艺术规律”(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辨体的功能主要是用为文章创作的规则,而诗词的形制相对最为稳定,尤须以此为前提”(唐定坤:《“辨体”原则下的古诗词教学》,《语文建设》,2021年第19期),总结起来,辨体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从文体的审美特性、艺术手法方面对文体进行辨别并最终指向于创作的理论。

在语文课本中,有小说、散文、赋、论、诗、词等多种文体,这些文体的特征不同。对于诗词而言,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可见,词与诗在本质特征上有所不同。对于词而言,宋人根据音乐的角度即节奏的不同将词分为令、引、近、慢,明人根据词篇的字数将之划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想要表达的意思越复杂,则用慢词比较合适”(刘宁编:《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可见长调词这种词体有独特之处,在教学中更加需要通过“辨体”原则来指导教学。李清照立足于词本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念,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声声慢》是长调慢词中的代表作之一,因此,本文基于辨体原则组织长调词《声声慢》的课堂教学,把握长调词的文体特征,从根本上给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当下的长调词教学参考,同时,对于当下文章学的文学传统和文体的本位之美的消解起到反驳作用。

一、课堂导入:由文体功用选择听读导入

词在起源之初是属于听和唱的文学,最初是按照乐谱谱写以供演唱为听众带来娱乐的。《声声慢》这个词调分为平声韵、仄声韵,其中仄声韵的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常用于写忧愁苦闷的题材,李清照的《声声慢》所使用的的是仄声韵。因学生和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相距很远,在课前导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音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尤为必要,让学生在初步的音乐声中感受词人情感的起伏变化,随后在平仄交替的诵读中加深情随声转的意蕴。

(一)听声之“慢”,初品叠词之美

叠词所带来的音韵美和情感的递进层次值得探讨。《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叠词。在音乐上,单个字的重叠在听觉上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类似于当下流行音乐的副歌部分,听起来婉转悦耳,更能够抒发情感;在其文意上,“寻寻觅觅”在描写词人此时不知身往何处的迷茫状态;“冷冷清清”在写词人的凄凉感觉,或许是外界环境的冷清,或许是词人内心的凄清,无论何种原因总是让词人感受身体上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写词人的悲苦心境,词人由身体上的“冷清”转至精神上的“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词的情感逐层递进,意蕴深婉含蓄;这七组叠词由行到思、由浅入深、由外而内地刻画出一个孀妇情态,并为全词定下了哀伤的感情基调。在词的开始几个字中就显露出了情感之悲,起句就给人以凄婉悲哀的意味。听完音乐之后,着重分析这七组叠词的音乐美和文意美,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爱上这首词,紧接着通过诵读实践,再次品读本词所传递的意蕴。

(二)诵读悟情,再品词人之情

古诗词的诵读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在平仄交替的诵读声中,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所蕴含的“愁”。在诵读中,也需着眼于这首词押韵的韵字的读法,《声声慢》使用仄声韵,以“短促急收藏”即以短促、轻快的入声字做韵脚,以十二锡为声部,“觅、凄、息、急”都是押同一个韵,表现出词人的伤悲之情。这些韵脚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美感,使得诗词浑然一体,且描写的景物和韵脚相结合,无半点冲突,使得整首词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巧妙地表现出词人的无限悲伤之情。

所以,在诵读中强调这首词平仄交替的节奏感和押韵字读法尤为必要,经过诵读这一环节,学生在抑扬顿挫、绵绵凄婉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更容易理解作品本身。学生初步在音乐中感受和诵读之后,对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愁”有了感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节奏层层深入,分析文本、确认教学内容。

二、深析文本,由结构技法明确教学内容

长调词因其含蓄蕴藉的风格特征而与相对应的结构和技法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深入分析文本之后发现,《声声慢》这首长调词在结构和技法上也有特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从结构和技法两方面切入,使这首词便于教学的实施。

(一)章法结构,“寻觅”贯穿、上下一体

根据词调的需要划分,词通常分为上下片,有的甚至有三片。常见的词的章法结构可以分为两种,最常见的片片之间相互对照,上、下片各自写不同的意境,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是彼此相互衬托和对照的。另一种则是前后相依,即词的各片意脉连续,以一定的线索贯穿上下两片,使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声声慢》这首词以寻觅为线索,以寻觅的原因“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以所见意象串联整个文本——“酒、旧雁、晚风、黄花、梧桐和细雨”,寻觅的过程是由屋内至屋外,寻觅的视角转换由平视至仰视再至俯视,由视觉转至听觉串联整个文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来极尽之能事书写寻求解脱的过程;最后以寻觅的结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总结全词。

以“寻觅”为线索贯穿全词,使得词的上下两片意脉相承、相互贯通。所以,教师应当深入解析文本,借助这首词在结构上的上下贯通、文脉相连的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至于为何寻觅无果,应是此时词人的心绪不宁,词人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绪的?从而引入技法环节。

(二)审美技法,铺叙点染、情景相生

柳永“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周建忠:《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这句话中“铺叙”的意思其实是从铺陈发展而来,本质上依然是铺陈,铺陈主要是策略性手法,铺叙指向很明确,即铺陈叙述。李清照为了表现“愁”而在《声声慢》中运用了铺叙的手法。从全词看总共八句,作者为了表现“愁”,句句写愁。“寻寻觅觅”对应“人生迷茫、凄凄惨惨”的愁,“乍暖还寒”一句对应“天气不定、身体不适”的愁,“三杯两盏淡酒”一句对应“风急凉身、淡酒难暖”的愁,“雁过也”一句对应“秋风送雁、时光飞逝”的愁,“满地黄花堆积”对应“黄花堆积、美好流逝”的愁,“守着窗儿”一句对应“临窗独坐、时光难熬”的愁,“梧桐更兼细雨”一句对应“雨打梧桐、滴滴漫长”的愁,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抒发愁情,句句都在铺叙愁情。从局部看,词人随着视野的转换铺叙景物,即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词人还运用点染之法,点是点明之意,染就是烘托渲染。如果专用铺叙则浅,所以需有情有景,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渲染大雁飞过,后点明大雁飞过、物是人非的痛苦心情,运用点染的手法使得词作被一层愁情笼罩。同时,“大雁、黄花”带给词人“生命流逝之快”和“梧桐、细雨”带给词人“生命流逝之慢”,两相对比,突出时光对词人的“慢慢地”折磨,刚好照应词牌名《声声慢》之“慢”。

在词的结构和技法的分析讲解中明确了教学内容,然而对于词人“愁”的原因还不得知,所以,在此处合理地插入“知人论世”环节,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内容确定文本逻辑、艺术手法之后,这仅仅是对于这首长调词的理解,还需和其他文体作比较来深入理解长调词的文体特征,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延展比较,由文体之异优化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比较对于教学方法有很好的对照作用,长调词这种文体从属于诗归类于词,然而诗与词、长调和小令也有所区别。李清照由于受到“诗庄词媚”和“诗言志”的影响,其长调词与诗和小令有别,以《声声慢》为例,与李清照的诗以及小令词作对比,能突出长调词文体特征,从而优化教学方法。

(一)外在比较,突出诗与词之异

诗词同属于韵文体,都需要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规范,这是二者需遵守的基本规范,然同属于韵文体,李清照诗与词有不同之处,大致如下:

其一,在作品风格上,李清照一生经历亡国之恨、失爱之痛,并在晚年一度颠沛流离,所以在她的诗中常常借史抒情或陈述当下的时事,充满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乌江》借项羽兵败的典故赞扬了敢于承担的“大丈夫”个性。相对比之下,李清照的词就表现出温婉细腻的本色之美,在《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三两句就描绘出词人此时因愁之浓、一杯淡酒不可解的心情,然而愁虽浓读来却不失词的婉约含蓄的本色。其二,在手法上,李清照的诗语言简洁,常常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如《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借王莽和嵇康的典故,讽刺当下的朝廷以及偏安一隅的苟且之辈,整首诗充满慷慨激昂的丈夫之气。相对比之下,李清照的长调词用词清丽、凝练,运用铺叙点染手法,《声声慢》这首词句句都在铺叙愁情,整首词都被挥之不去的愁云笼罩。

外在上,以长调词《声声慢》为例对比其诗词在风格和手法上的主要差异之后,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声声慢》。内在上,虽然长调词比小令词的出现时间晚,创作技巧方面不是很精巧,但二者仍然有很明显的区别,还需要明确长调、小令的区别,从而优化教学方法。

(二)内在比较,小令和长调之别

长调词和小令词虽同属于词体,“小令词与慢词都以长短句为共同特征”([美]孙康宜著、李奭学译:《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但二者仍然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大致如下:其一,长调词与小令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字数上,小令词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长调词的字数为九十一字以外;其二,在根源上,“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王国维:《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如此一来,小令模仿绝句创作的精简,长调词包容律诗的内容广泛;其三,在审美手法上,“小令调短字少,故句式之间跳跃大,注重含蓄蕴藉的审美空间建构,声韵之转与内容转换相关,用韵亦由词牌规定”,但“长调则调缓字多,故以铺陈点染为要,其中凡领字、叠字、逗字、回环复用皆与音乐相关,或字正腔圆或婉转跌宕或回环照应”(唐定坤:《“辨体”原则下的古诗词教学》,《语文建设》,2021年第19期)。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需明确,根据长调词和小令词的区别来组织课堂,在对比中强化对于长调词这种词体的文体特征,注重分析提出在词中运用铺叙点染的李清照的代表作是如何运用的,接着再结合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的具体案例讲解,让学生能够对长调词和小令词的区别有更深入的理解。在现实的教学中,对比三者的区别,深入理解了长调词这种文体特征之后,还需将之用于指导到与当下的作文教学。

四、课后训练,由课堂所得指导作文实践

从文体功用、文体结构、文体比较三个维度分析了长调词的特性并论述了长调词《声声慢》的教学策略,学生对于长调词的词体特性已经有了认知,教师需趁热打铁将之整理并运用到当下的作文教学中来,实现辨体的目的。

(一)巧用结构,优化作文的章法

长调词乃至于词的创作都有一定的章法,需要确定主旨、明确词牌、严选声调和布局结构,步步分明。一首词的整体布局,关键在于起句、过片和结句这样三处。起句是一首词的第一句或者第一韵,就像是一首词的门面。慢词的篇幅较长,应注意首尾衔接,一气贯注,起句要罩得住,不能纤弱无力;过片是下一片的开头一句或者一韵,这一句要总结上一部分也要引起下片的内容,之后等基本的技巧成熟以后,再寻求变化;结句指的是词的最后一句或者最后一韵。长调“结句要如万流归海,有似尽而实不尽之意”(刘宁编:《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在全词的结尾之处将主题深化。这是对于长调词的大体结构起句、过片和结句的文体架构。

分析本课《声声慢》的结构特点可知,其遵守了起句、过片和结句的上下一体的整体布局,首尾“凄凄惨惨戚戚”与“愁”呼应,中间分写“愁在何处”。这可以引导高中学生注意作文的创作结构,在教师确定主题内容之后,学生根据相应的内容发挥思辨能力,在结构形式上的布局创新,使得学生习作的行文思路清晰、结构明了,培养学生的文章架构能力,让学生爱上写作。

(二)妙借技法,美化作文的内容

传颂千年的古诗词,积淀了古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锤炼等方面留下了永恒的财富。诗词的重要特征就是言简意赅,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并运用相应的手法来抒发无限的情感,教师需要深入解读并加以利用。以本课《声声慢》为例,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在铺叙景物上的视角转换,从视觉到听觉,从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视角灵动地切换,动静结合,运用清丽的语言和点染手法,营造出一幅凄凉的深秋图,从而抒发词人的真情实感。

课堂的最后,教师将《声声慢》这首词分析所得方法迁移至具体写作中,布置一个小练笔——“故乡的风景”,请学生参照《声声慢》在结构上的特点来组织作文的章法和抒情达意的手法,美化写作的内容。对于其他的文体,在辨明文体之后,同样可以取其精华而用之,如绝句的辨体的特点是“重句法解读,晓起承转合,品一泻无滞”,同样对学生的写作有益,久而久之,提升学生的写作效果。

本文针对长调词《声声慢》的文体特点,从文体功用、文体结构技法、文体比较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这种基于辨体的原则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启发作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水,在辨体原则下明确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体审美、功用和结构等,可以让教师的诗词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对于学生来说,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不同文体归属,“辨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明辨体裁。同时,还可以通过“辨体”明确文体特征并将之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进而提升其写作水平,激发创作兴趣,在实践中培养文体意识,传承文体的本位之美。

猜你喜欢
声声慢小令长调
在月亮抵达之前(外一首)
湛江文学(2023年12期)2023-03-23 02:59:26
草原的长调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40
草原长调
掉坑
爱你(2019年17期)2019-11-14 11:56:19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长调
草原歌声(2017年2期)2017-04-28 08:16:02
长调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7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同学少年(2017年1期)2017-03-23 23:03:04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