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凯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语文知识,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自信的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优化训练方法、强调素材积累等方式,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发言意愿,并引导他们夯实语言基础。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该文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动物们的足迹特征和过冬习性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着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了解动物习性的同时,关注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剖析文章的语言关联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鉴于学生的活跃思维和好奇心,教师需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其课堂专注力。此外,为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需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发挥特长,确保他们得到充分的成长与进步。
1.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能力。
2.知识目标
(1)认识“群”“竹”“牙”等10 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竹”“牙”“马”“用”“几”5 个汉字,并掌握“”1个偏旁。
(2)能够准确、流畅地阅读所学内容,并牢记于心。
(3)了解小鸡、小鸭、小狗等动物的特征,同时对小马四只脚的外形特征以及青蛙的休眠特性有所认识。
3.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培养对汉字的深厚情感。
1.借助阅读、书写与再阅读的过程,深化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2.掌握生字词,促进阅读理解。
3.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确保学以致用。
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从学生的发展特征及学习需要出发,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互动。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冬季。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季节像个魔法师?它“呼”的一声,将整个湖泊都给冻成了巨大的镜子。那些红色和黄色的树叶被冰封在了里面;“呼”的一声,天空中开始下起了鹅毛大雪,片刻之间,地上就变成了白色。描述的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教师使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冬日的风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细节?
生:我注意到画面中的树木和房屋都被白雪覆盖,呈现出一片洁白的景象。
生:天空中飘洒着美丽的雪花,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说说你们知道的雪景吗?
生:真实的雪花很美丽。
生:我觉得雪花像一群小精灵,给大地带来了神奇的变化。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早上起来发现外面正在下雪,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觉得那一定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时刻,我会穿上我的小棉袄,叫上朋友们一起去打雪仗。
生:我也会去外面堆雪人,或者在雪地里画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师:原来大家对大雪的来临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正如我们在这个场景中看到的,每个人都会在雪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那么,让我们一起深入课文,探寻其中的“小画家”是如何在雪天里挥洒他们的创意的。
在上一节课后,我已经检查了你们的阅读效果,并针对生字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现在,我希望你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师:对于“小画家”这一概念,我认为它们描绘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不知同学们是否也有同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课文的学习从浅显的文字表面深入丰富的内涵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其兴趣点,并紧扣课文的意义展开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教师主体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希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师:虽然目前没有下雪,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很期待外面的雪。
生:是的。
师:那么,让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冬季的雪景,并进行简单说明。
师:冬季来临,大地覆盖着一层白雪,房屋盖着一张白色的雪毯,青松也披上了一件雪衣。瞧瞧。街道上早已挤满了叽叽喳喳的小孩,他们在雪中打着滚,追逐着,打闹着。大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发出赞赏的声音。在这样美丽的冬季,还有一种不惧寒冷的小生物,它们也走进了雪中,他们就是——
生: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大家都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雪景,再加上相关的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培养语感和加强阅读是相互促进的。在小学阶段,培养语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学生朗读时,可以快速地在大脑中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从而增强语感,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识层次指导他们学习生字,进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比如,在让学生学习生字之后,我重点指导他们阅读课文。
师:原来大雪吸引了那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同学们看见飘着的雪会说些什么?
生:喔!瞧,这是在下雪。这场雪真大!
生:哇哦!快看,下雪啦!好大的雪啊!
兴奋地大叫着,要和好友一起分享喜悦,让幸福传遍四方。小动物在雪中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图画,请大家谈谈它们的绘画作品。
(学生互相提问,说出其特征。)
教师让学生边玩边学。
师:小动物们都在画画,但是他们却没有使用任何的颜料和画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画画的时候不用颜料和画笔。
师:不用颜料和笔就能画画,真了不起,同学们一起来夸夸它们。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赞美之词。)
师:雪下得很大,不过有一个小动物不在,他是谁?
生:青蛙。
师:青蛙怎么不参加画画活动呢?
生:昨天晚上,青蛙为了守护农作物,所以很疲倦,要好好歇一歇。
生:那是因为青蛙不会画画。
生:冬眠。
师:这个学生说得不错,青蛙在冬天里是要冬眠的。由于冬天缺少食物和水,青蛙趴在洞穴中,不进食、不移动,以节省能量,类似于睡眠,我们称之为冬眠。待到开春,气候转暖,他才会继续行动。
师:同学们,冬眠的还有什么别的动物吗?
生:蛇、熊、龟、刺猬、蝙蝠等。
师:除了课本上说的小画家,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能在雪地里作画?
PPT 拓展:(谁)画(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美化,然后创作自己的小诗。
教师将学生的话语串联在一起,然后学生就成为一个个小诗人:“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鸟画雨伞,小鸭画花朵,豹子画梅花,大象画蛋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促进其思想发展。教师应当从语言特征、情绪等角度指导学生关注课本中的语言现象,发掘有层次、有节奏的段落,训练学生对诸如转折、递进、因果、主次、承接、并列等语言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语言表达训练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层次结构、选材、组材及立意等方面的技巧。此外,教师还应挑选能够反映语言文字规则、促进思维发展的语言现象,使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当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为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并充分享受阅读,教师需要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展示优美的雪景,引导学生感受雪的魅力,回忆下雪时的情景,并表达对雪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层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小学一年级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读出文本并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和享受。针对《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优美的幼儿诗歌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章产生“心灵交融”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次的阅读指导。例如,在阅读的初期,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读出字词的读音并理解文章内容;在深入阅读阶段,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美好情感和语言特色,并通过朗读表达对文本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并进行有效的拓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课后拓展部分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青蛙是否真的在冬眠?”和“还有哪些动物会冬眠?”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虽然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时间分配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特别在巩固识字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此外,在阅读引导方面还可以加强个性化指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这些方面并加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