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娜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河南方言词汇的研究起步较晚, 相比于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注力度明显不够,系统地研究河南方言词汇的成果少之又少。20 世纪末有整体研究河南方言的著作。 例如《河南方言研究》和《河南省志·方言志》, 这两本著作均对语音部分进行详细描述,词汇和语法部分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研究工作仍处于较为基础的描写阶段, 但作为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仍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 21 世纪以来,河南方言词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豫北晋语的词汇研究较为完善,中原官话的郑开片、信蚌片的研究也较为突出, 然而像关中片和兖菏片的参考语料极为有限。因此,应对这些方言片区的词汇研究加大关注。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将河南省黄河以北的19 个县市划分为晋语邯新片的获济小片[1]。 由于这些地区毗邻山西省和河北省,在方言上有入声,具有晋语的特性,故称为豫北晋语。豫北晋语与中原官话有着明显的差异, 多数学者对豫北晋语关注度较高。就目前关于词汇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5 类。
这类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对古语词进行考释,来探寻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传承与联系。例如,张美玲对“拌”“薅”等10 个古语词进行考辨,对探索新乡方言词汇的历史来源有着重要意义,但大多详于描写,拙于解释。 与此相类似的研究还有牛丽亚(2004)、牛慧芳(2007)、罗东先(2008)、侯建科(2016)等发表的文章。总体来看,豫北晋语的古语词研究涉及的方言点较多,内部一致性较强,但考析过于分散,缺乏内部比较。 因此,不能整体把握豫北晋语古语词的面貌。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有3 篇硕士论文,且主要集中在林州方言。 例如,2014 年董文会从林州方言的构词方式和构词理据、语义演变和古义保留、林州方言五种特色词汇进行分析研究, 还与山西晋语和普通话词汇做了共时的比较研究。2015 年秦溶霞虽然与董文会的选题相同, 但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却大不相同,主要是针对林州方言的“圪”头词、儿化词、三音格固定语等进行描写研究,并从结构、语义和语法方面进行分析。2016 年王衡在详细调查怀庆方言词汇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词汇对照表,并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造成怀庆方言词汇与晋语词汇、普通话词汇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3 篇论文都为河南晋语词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语料,加深了人们对当地晋语词汇的认识。 但这类研究涉及的方言点太少, 不能反映豫北晋语方言词汇的整体情况。
这类研究多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比。例如,1986年郭青萍指出安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基本上相同,但仍有很多特色的方言词,如“北瓜”“丝气”“齁”等,并且将它们与普通话进行比较, 突出安阳方言词汇的丰富性。 2009 年李靖通过对比得出安阳方言词与普通话词在语素和音节方面存在差异。 类似的还有2017 年梁爽的研究和2008 年李焕道的硕士论文。当然也有从方言点内部比较入手的,2020 年杜艳杰的硕士论文全面地展现出了鹤壁境内的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丰富了鹤壁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 也为豫北晋语与中原官话词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语料。 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相对缺乏,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2006 年谢云静将新乡县方言合音词划分为有音有字类和有音无字类两种, 共列举了38 个合音词,并对其语法功能和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2]。 2013年陈丽湘从合音词的构成形式、 类型及使用过程均说明豫北方言合音词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同时也对豫北方言合音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3]。相类似的文章还有李会芳2012 年的研究成果。
最早对豫北晋语表音字进行研究的是贺巍先生,他先后发表了《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和《获嘉方言表音字词表》,对其进行穷尽式罗列,为豫北晋语表音字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语料。 2021 年郭晓平将林州方言的“圪”头词分为5 类,并对“圪A”的结构变式及该字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这样的文章还有张晓宏、郭燕波发表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这类研究集中在获嘉方言和林州方言, 豫北其他方言基本没有相应成果,因此应对“圪”头词等特殊词汇加以关注。
其他的研究, 例如,2016 年陈鹏飞基于河南北部方言材料, 举例讨论方言词汇接触导致的词汇异源复合现象[4],这为研究豫北晋语词汇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李焕道、卢海,以及李鲜鲜和王琴等分别从不同方面对豫北晋语词汇展开研究。
总体来看, 豫北晋语词汇调查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展现出不平衡性。 豫北晋语所含的19 个县市中,获嘉、安阳、林州、新乡、济源地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对词汇的描写也比较充分, 但仍有一些地区,如汤阴、淇县、修武、沁阳、博爱等地成果寥寥,几无参考语料。此外,对单个方言进行系统词汇研究的工作较少,对具有晋语特色的“圪”头词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够,除了获嘉、林州、焦作外,其他方言基本没有相应成果。因此,应该对豫北其他方言词汇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不仅能够丰富豫北晋语词汇的研究成果, 也能为豫北晋语与中原官话的词汇比较研究提供语料支持。
河南省中原官话共包含8 个方言片, 其中郑开片和信蚌片的词汇研究较为突出, 其余各片的词汇研究比较薄弱。 具体各片的词汇研究现状如下。
郑开片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总体来看,研究的侧重点依然倾向于语音和语法方面, 但词汇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5 类。
2.1.1 常用词罗列和古语词考释
2012 年赵倩总结了郑州话单音节词、 形象化词、反映风俗习惯的词。 例如:“擤”“喷”“吃桌”等带有鲜明特色的郑州方言词, 突出了郑州方言常用词直观形象的特点。时学伟先后发表了3 篇文章,涉及开封方言中的古语词及开封方言本字考释, 考查了“酘”“纫”等方言词的本字,考释的本字数量较多且结合了开封方言的实际例子, 这对方言词汇的用字规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郭东阳、吴卫娟、孙志豪发表的文章。
2.1.2 单个方言的词汇描写和词汇研究
1997 年刘冬冰对开封方言词汇进行系统描写,共将其分为20 类,这为之后研究开封方言词汇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1999 年王学森依照词义列出了15类兰考话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词语, 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研究工作仍处于较为基础的描写阶段。对该片区单个方言做系统词汇研究的目前只有一篇硕士论文《荥阳方言词汇研究》,禹剑重点对荥阳方言词汇特征的5 个子系统进行词汇学的分析, 从中总结出荥阳方言词汇的一些特征。 这类单个方言词汇研究相对匮乏, 今后应加大对小县市方言词汇研究的力度。
2.1.3 词汇的比较研究
1991 年朱传玲从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和特殊的合音词4 个方面对开封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 此外,2018 年代婉珍从认知层面对开封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语义差异进行意义建构和概念整合分析, 经过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开封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语义主要体现在词汇、 语法和色彩意义上差异, 进而为之后开封方言词汇的语义溯源提供理论支撑[5]。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李梦娟及王艳发表的文章。
2.1.4 合音词与分音词研究
2.1.5 “圪”头词研究
2016 年禹剑对荥阳方言“圪”的描述及与晋语的大致比较,揭示了“圪”在非晋语区河南荥阳方言中的弱化情况及规律[6]。 2017 年高永奇发现浚县方言中的“圪”头词存在着语音和谐现象,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归纳[7]。这两篇文章对官话区“圪”头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郑开片为中原官话,“圪”头词相较于晋语区已经逐渐弱化,这类研究相对较少,但仍可以对其进行挖掘,这为研究豫北晋语词汇向中原官话词汇的过渡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郑开片词汇研究涉及的类型较多, 但依旧呈现出地域的不平衡,其表现在郑开片所含的24 个县市中,荥阳、开封的词汇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他方言的研究明显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县市例如民权县、杞县、通许县等在词汇研究上极度缺乏。 因此,对郑开片中的小县市方言进行系统词汇研究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信蚌片突出的研究成果是语法方面, 其中叶祖贵学者贡献最大。 对信蚌片单个方言进行系统描写的专著研究有《固始方言研究》,该书对固始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其中语法部分最为详尽。 王东的《河南省罗山方言研究》与其不同,它对罗山方言词汇做了较细致的内外比较,并对部分古语词、特色词语进行了一番考释。这两本专著对研究该片区的方言词汇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可以将信蚌片的词汇研究分为3 类。
2.2.1 古语词研究
本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2016年林地“一张图”数据为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Gauss Kruger(高斯-克吕格)投影(即横圆柱正形投影),6度分带不加带号,西安1980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019 年豁娟考释了“大”“坷垃”“见天”等 17 例古语词。2023 年杨绪明等人结合语音和文献释义对“斗”进行考释,得出“就”为“斗”的本字,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8]。此外,还有王雪、李凡的研究成果。 这类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该片区方言词汇的特点,但并未对古语词进行穷尽式探索,考释数量相对有限。
2.2.2 单个方言的词汇比较研究
这类研究多见于硕士论文。 例如,2011 年邢建丽将信阳方言词汇分别与普通话词汇及其他7 大方言区代表方言词汇进行比较, 展现了信阳方言词汇的特点, 最终在信阳方言的归属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另外,2016 年刘烨同样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比突出罗山方言的特点, 同时也与邻近的蚌埠方言和武汉方言词汇进行比较, 为罗山方言分区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类似的研究还有梅雪静、叶召林、孟祥吉发表的文章。
2.2.3 亲属称谓词研究
2000 年葛本成分别对信阳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动物称名词”“称代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2005年陈彧则是运用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新县西部地区男性长辈亲属称谓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 该类文章还有张贤敏及谢珍珠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 信蚌片各个县市的方言词汇研究情况分布不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阳、罗山、固始、商城4 县, 桐柏县和息县在方言词汇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相比于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信蚌片词汇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不少欠缺, 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挖掘潜力。
贺巍的《洛阳方言研究》对洛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描写, 其中列举了洛阳方言4 000 条左右的词语,并按照意义进行分类,为研究洛阳方言词汇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此外,1996年出版的《洛阳方言词典》更是全面地收录了洛阳方言的词汇, 为洛嵩片词汇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0 年以来, 洛嵩片的词汇研究成果并不突出,主要分为两类。
2.3.1 古语词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洛阳方言、渑池方言。 2006 年范崇峰通过《集韵》与洛阳方言相互印证来探求洛阳方言的本字, 所罗列的古语词数量较多,但考证过程相对简单。 此外,彭小琴先后发表3篇文章对渑池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考释, 为渑池方言词汇的研究增砖添瓦。 与此相类似的文章还有赵江、贾真、昌雅洁等的研究成果。
2.3.2 合音词与分音词研究
这类研究代表性成果为许巧枝2015 年发表的文章,主要介绍洛阳方言合音词的类型、用法、音变及特点,为洛阳方言的合音词研究提供语料。类似的文章还有方少鹏、昌雅洁的研究成果。但这类研究还是较少,并且集中在洛阳方言,该片区的其他方言则很少涉及。其他研究还涉及“儿”缀词、亲属称谓词和“圪”缀词等。 单个方言的词汇研究和词汇比较研究明显薄弱,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南阳和平顶山为南鲁片的核心地区, 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本片区词汇描写的专著研究有《南阳方言与普通话》, 该书将南阳市方言词汇按语义分为13类,收词较为详尽。对平顶山词汇记录最全的著作是鲁剑编写的《平顶山方言》,该书记录了9 000 多个平顶山方言词,并对每个字词进行注音、讲解意义,特殊字词还配有插图, 是研究平顶山方言词汇的宝贵材料。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将南鲁片方言词汇研究分为3 类。
2.4.1 古语词研究
这类研究多散见于片区或专点的词汇描写,例如,2009 年王焕玲主要考察了元曲、 小说等近代文学作品中保留的古语词,包括单音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共计15 例。其他类似的文章还有《南阳方言古语词例释》。李妍和谢梦敏的硕士论文分别对南阳和平顶山的古语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总体来看,南鲁片的古语词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考证过程较为简单,多数文章仅是罗列材料缺乏分析,没有方言声音调查资料作为佐证。
2.4.2 单个方言的词汇研究
对单个方言词汇进行系统研究的多见于硕士论文,例如,李淑娟、高颍颍、王静、刘阳等。他们多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各自方言词汇的特点。 此外,2010 年牛利开始关注特殊词缀问题,较为全面地罗列了“圪”“骨”“儿”等词缀,在解释词义的同时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反映了平顶山方言词汇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与此相类似的文章还有党勰、查中林的研究成果。
2.4.3 特殊词类研究
这类研究大多是从词义、 词性及用法等角度加以阐释,以此来突出词汇的特点。例如陈安子和米静妍的研究成果。 李鑫庚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南阳方言特殊词语的文章,其中《南阳方言中部分特殊词语的历时研究》在进行历时研究时运用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 理论对南阳方言中的特殊词汇 “朦胧”“拾掇”“闲”等进行探究,并尝试概括出词义演变的一般规律[9]。这类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南阳方言词汇的特性, 但并未全面系统地对特殊词汇进行穷尽式探索。
近20 年来,南鲁片词汇研究虽有一定成果但仍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多方言词汇还未涉足。对南鲁片方言词汇的了解局限于零星材料, 无法了解到整个方言片词汇的全貌。因此,之后的研究可以将关注点放在南鲁片各方言的词汇研究上, 尽可能地去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商阜片与漯项片的词汇研究较为匮乏, 最早对商阜片进行研究的是张启焕, 经过方言普查对商丘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描写。 其中对词汇的描写比较简略, 但作为早期语料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1987 年徐立对商丘方言词汇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但还是处在较为基础的描写阶段。 另外,丁声树在1989 年发表的《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有对漯项片遂平方言的词汇进行描述, 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仅是以记略的形式存在,未对词汇特点进行阐释。
目前, 这两片区的研究成果主要为单个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2019 年刘世珍对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异同情况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并探究新老派词汇产生差异的原因。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王靖、朱怡霖等的硕士论文。此外,商阜片还涉及分音词的研究,但涉及的方言点太少,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趋势。
这两个方言片共包含5 个县市, 词汇方面的成果屈指可数。兖菏片在词汇方面的研究暂未涉及,关中片方言主要是单个方言的词汇研究, 并且集中在灵宝和三门峡两个方言点。 例如,2019 年陈曦从灵宝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 历时考察及民俗文化阐释3 个方面对灵宝方言词汇进行研究。 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王欢欢和吕君的硕士论文。 由于河南省内关中片和兖菏片所涉及的方言点远远不及其他几个方言片,所以在研究成果上并不占据优势,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河南方言词汇研究的整体来看, 豫北晋语无论在学术成果的数量还是种类上都要比中原官话丰富。 并且中原官话各片区的词汇研究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现象。 总体可将河南方言词汇研究概括为两方面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地域分布不平衡是目前河南方言词汇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河南方言的各个片区。从宏观上看, 词汇研究呈现出从豫北晋语向中原官话依次递减的趋势。中原官话方言片中又有多寡之分,其中郑开片的词汇研究较为充分, 关中片与兖菏片十分匮乏,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从微观上看,各个方言片内部同样存在差异情况。 大多学者将关注点放在影响力较大的市县或者是方言复杂且具有明显特色的地区,从而忽视了那些同样重要但未被关注的方言,这就造成严重分化的局面。 例如,郑开片荥阳、开封的词汇研究成果丰硕,而尉氏县、长县在词汇研究方面几无参考文献,其他方言片也是如此。通过对比发现,除了豫北晋语以外,附近的郑开片、洛嵩片和南鲁片都有对“圪”头词进行探索,其余5 片目前未发现有相关成果,这可以初步说明“圪”头词等特殊词汇在接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地理分布差异,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 豫北晋语和郑开片词汇研究的种类丰富, 除了上述5 种以外还涉及其他方面, 如词汇异源复合现象, 但数量较少不成系统,这也是今后可以持续关注的方向。其他各片大多涉及古语词研究和单个方言词汇研究, 如南鲁片方言词汇研究主要涉及3 类,而商阜片、漯项片、关中片和兖菏片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 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回顾这20 年来河南方言词汇的发展, 一方面,要增强词汇研究的意识, 将其与语音研究放在同等的位置,绝不可厚此薄彼;另一方面,要重视小县市方言的词汇研究, 不可局限于那些影响力较大的城镇,应将视野放宽。 另外,在方言点的选取上也要深入乡村,采用“一个中心(县城)、多个基本点(农村)”的地理语言学选点方式,收获将会更大[10]。
河南方言词汇在21 世纪虽已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支建刚指出“当前豫北晋语研究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下大力气对单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报道, 只有单点的材料描写详尽了, 才能有利于整个豫北晋语平面上的系统对比与深层探讨”。 除了豫北晋语,河南省内的中原官话同样也是如此, 要想展现中原官话的清晰面貌就必须加强对各方言点词汇的深度挖掘。因此,呼吁更多学者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小县市, 投身到像范县、 台前县这样的方言点中, 深入调查其词汇特点,从而由点到面展现出河南方言词汇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