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摘 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数学学科本身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層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标实施后,一方面,小学的数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它的教育质量也随之提高。在基础教育中,数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目,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科目,因此,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品质,有赖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1实行合理分配给学生
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应用分层教学法,数学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性格、兴趣等,这是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划分等级,比如,有能力的人在第一层,学习能力一般的人在第二层,而在第三层,则是那些基础较差的人。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布置教学情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平,为不同的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比如,一楼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基础也比较扎实,所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在数学上更上一层楼,通过组织一个小团体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相比之下,第二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虽然一般,但要比三级的学生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平衡,促进他们的发展。对于最后一类的学生,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给予一定的耐心和自信,让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知识和简单的问题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显然,实施理性分层是教学中引入这一方法的一个重要步骤。
2分层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流程,通过问答,老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期间,老师需要设计分层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层次水平相适应,进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期间,老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基础,并按照教材内容、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和日常课堂表现等,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上课期间,老师先给学生展示出一些简单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习题,如51+26=、47-23=、36+57=等,这些题目对学生而言都是比较简单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快速给出正确答案;之后,老师在简单的加减法基础上,给学生列出一些连加、连减的算式题,如34+19+25=、46-32-11=、87-42-39=等,并引导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正确解答出这些题目,C层次的学生则让他们参与进思考探究中,但暂不强求他们全部答对;随后,老师继续给学生列出一些混合加减法算式,如15+22-17=、16+20-10=、87-52+25=等,并引导A层次的学生正确解答出这些题目,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则让他们参与进思考探究中,但暂不强求他们全部答对。
3教学目标的分层划分
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要对不同分层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以保证各阶段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参照课程大纲的规定。例如,在小学数学“负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对A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正负数的读写、数轴的含义、数轴的绘制”;B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正负数的读写,数轴的含义”;C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正负读写”。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学习目的,既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又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又能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课堂结束后进行分层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需要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科学设计课后练习,并结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要求对课后练习进行分层。具体来说,课堂结束后的分层包含三方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明确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后练习设计,依据课堂表现情况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确保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若课后练习的难度较大出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情况,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对练习内容进行积极探讨,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确保课后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为了保障学生课后练习的质量,教师需要对课后练习内容进行分层设计,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教师可设置16×25=?以及24×25=?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所学内容进行竖式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16×25+24×25=?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尽可能使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以此不仅达到了巩固课堂所学的作用,也拓展了简便算法的内容,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后分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同层级学生的练习量,在满足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学生的课后压力,这主要是由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应明确不同层级学生日常作业的完成时间以及反馈结果,并据此设计个性化的课后练习,确保不同层级学生大致使用相同的时间完成课后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符合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及发展规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更容易督促学生吸收知识,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逻辑思维能力,值得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习科目。
参考文献
【1】张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合理运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33.
【2】李庆武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1(23):135-136.
【3】孙帆.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1(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