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赵雅心 ,李苗
(1.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 科学技术处,湖北襄阳 441053;3.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 可以说,大力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方略和中华民族的全体共识。王易教授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 有效结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自身传统和实现现代转换的问题”[3]。换而言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两个结合”“两创”的重大理论观点内在地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范畴与线索, 我们可以基于学术讨论的层面将其界定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 那么进一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可能性或者说可行性究竟如何? 本文尝试基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 从巨大机遇和现实挑战两个方面予以辩证地论述、阐明。
新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当代社会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情方兴未艾、 新媒体普及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赋予新的形态这三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 历史厚度和哲学深度来系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价值及功用,强调中华文明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
1.1.1 制定和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全面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与指导下,党中央、教育部等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实施方案等文件, 逐渐构建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体系。 国家教育部门也在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并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建设, 扩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价值。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以上的一系列通知文件从不同角度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展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为各个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创造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1.1.2 编写出版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的教材与读物
随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导文件陆续颁布,教育学界积极响应,大批高校专家教授和社会文化工作者编写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与科普读物, 有力地推动和支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各高校的人文社科专家、 名师相继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编写工作,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教材的基本保障,一大批精品教材相继出版,如张岱年和方克立的《中国文化概论》将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说明,教材内容翔实、结构分明、易学易懂,受到了广大学子与教师的高度评价, 对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起到了突出作用。还有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分类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史学、文学、文物、艺术、饮食、建筑、节日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博大精深的内涵, 是广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教材。 此外,社会文化工作者也顺应文化潮流,编写出版了一大批趣味传统文化主题科普书籍, 用各种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与传播, 激发了普通民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热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5]。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激励与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广大民众逐渐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汉服热到民族舞,从《诗词大会》到《百家讲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节目层出不穷、 实践热潮此起彼伏, 其多彩魅力与思想价值获得当代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与关注。
1.2.1 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心日益增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教育日益繁荣, 促使民众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民族精神之根源, 他们对比了中国的逐渐强盛与西方的社会乱象, 客观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价值,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在民族文化情感的迸发中, 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6]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共识,接纳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滋养自我的精神与心灵,更可以真正获得其他民族的敬重和好感。
1.2.2 民众的文化消费热情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文化产业单位也不失时机地开发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主题创意产品, 既健全了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也助推了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热潮,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双赢。如以国宝文物与国家级博物馆为主题的电视节目 《国家宝藏》,兼具饮食文化与地域历史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有展现古代生活以及历史人物的一大批优秀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等。 此外,文化产业企业还致力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类产品进行有机结合, 如开发出品传统文化主题的玩偶、小礼物、食品、生活用品,以国宝文物为主题的各类商品纪念品, 互联网公司开发的大型传统文化主题游戏等, 文化产业和文创产品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中国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可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方式”[7], 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赋予崭新形态, 也由此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在技术层面的支撑和契机。
1.3.1 新媒体能够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及时传播
新媒体的最大优势与特色就是传播的及时性,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全时空与全天候传播, 避免了传统媒体信息滞后与传播不畅等问题。因此,新媒体的广泛普及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传播途径。 高校可以将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时推送给全体学生,尤其是在传统节日等特殊节点,宣传部门可以通过抖音、 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传统节日的背景故事与思想内涵, 充分营造校园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宽广的覆盖范围,广泛动员学生参与传统化活动,相比传统的媒介通知或张贴海报等方式, 兼具时效性与覆盖度的新媒体平台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意愿,而且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还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隐性”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传播的优良效果。
1.3.2 新媒体能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大多在图书馆或博物馆获知大量相关内容, 强大的大数据、 高容量新媒体平台几乎能够整合所有已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因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资源宝库。 面对新事物有较强接纳度的青年大学生非常适应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知识, 他们对图书馆的传统文化藏书可能不甚感兴趣, 但极为热衷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观看有趣的传统文化节目与短视频,也能够随时搜索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信息。今天的新媒体提供的不仅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本电子书籍或者国宝文物高清照片, 甚至还有创意十足的传统文化漫画或者短视频作为教育素材, 所以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重点考虑的不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数量问题, 而是如何从海量的新媒体信息中获取适合的教学素材、 让新媒体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的问题。
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回归青年视野和大众生活,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与风采。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发展新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也面临一些客观的挑战和阻力, 主要体现在某些错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外来西方多元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兴趣倾向两个方面。
近几十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与生产模式逐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结构重新整合,中国发展顺利融入全球经济整体格局中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但伴随经济水平逐步提升的同时,“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8],甚至有一些消极的、 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某些极端错误社会思潮依托移动平台在社会上肆意传播, 对青年大学生思维意识发展和中华民族大传统价值理念起到了不利影响。
2.1.1 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取向
经济理性与科技理性的泛滥, 使得金钱在一些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也诱导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金钱万能、追逐金钱的错误价值取向。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取向将金钱当作崇拜对象, 主张任何行为的取舍和事物的评判都以金钱为至高的唯一标准,极易使人丧失主体性地位而沦落为金钱的奴隶。部分青年大学生受此影响而把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 盲目崇拜社会上的顶级富豪或明星企业家,对社会劳动模范、道德标兵不屑一顾,对基层劳动人民与体力劳动者轻贱忽视, 在劳动观和价值观上存在严重问题。 金钱本位的错误观念也让大学生在处理职业发展问题时无视社会需求、 忽视集体利益、兴趣特长和专业背景等关键因素,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不仅容易错失个人发展机遇,甚至可能诱发违法犯罪风险。
2.1.2 逃避现实的错误人生倾向
在某些社会现实问题的压力之下, 人们可以通过 “慢下来” 暂时摆脱现实问题困扰与生活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这本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部分人群用“躺平”的说法来掩饰自己的消极态度,实质是逃避现实的错误价值倾向。不少大学生受网络舆论影响,也选择了“躺平”这种错误生活方式。“躺平”的大学生在心态上悲观失望、消极逃避,其自身的抗压能力严重不足, 遭遇社会问题挑战与学业生活压力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的不良心态, 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丢失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无所事事,甚至放纵堕落,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星”等快餐娱乐麻痹自我,造成了对自我生命的严重浪费和挥霍。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文化影响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又叠加放大了文化多向交汇的范围和速度, 使得当代个体面对的文化种类与资源几乎不可计量, 良莠不齐的西方多元文化也在这种态势下渗透其中,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活造成了深刻影响,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和载体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就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觉。
2.2.1 外来品牌的影响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 逐渐开放的中国以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吸引了全世界大型企业的青睐,数十年来国外各类产品相继进入中国, 客观上丰富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种类, 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消费习惯。“文化消费主义通过多维路径影响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10],新时代的大学生正是在外来品牌大量涌入中国的消费背景下出生、成长的,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在社会舆论、广告宣传等各类因素影响下,在消费文化方面更偏爱外来品牌, 形成了对外来品牌的消费定势和消费习惯, 进而也更加认同外来品牌背后的西方文化乃至产生崇拜、虚荣心理,这对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消解。
2.2.2 外来作品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有着长期的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历史,形成了规模庞大、产业完备、技术先进的娱乐文化产业体系,诞生了诸如好莱坞、迪士尼等娱乐文化龙头产业集群和著名企业, 其娱乐文化作品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不少人的精神食粮。 相对来讲,我国文化传播相关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当代产品影响力相对不足, 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更倾向外国作品,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文化负面影响。实事求是地讲,大学生在接触外来文化娱乐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中蕴含的西方审美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难免产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对外来文化的追逐,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青年阵地和传承基础。
2.2.3 国外节日的影响
欧美外来文化有着鲜明的异域特征, 加上西方娱乐文化作品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 部分青年大学生逐渐接受和迷恋上了西方的传统节日。 在商业经济的助推下, 一些大学生热衷享受从圣诞节到万圣节的外来节日气氛, 反而让传统节日的存在感日益式微,他们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印象是有趣、时髦、契合时代潮流, 对传统节日及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反而愈加固化和排斥, 既不会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不愿营造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氛,久而久之就会在对传统习惯的丧失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责任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青年教育事业的全新历史方位。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坐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基石, 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突出的德育价值, 其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内蕴的强大影响即时代功用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就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科学而系统地探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两创”等重大理论观点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滋养, 面对外来西方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势在必行。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来综合评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具备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客观挑战:就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趋势而言,当今世界文化高度繁荣、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国家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而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业稳步推进、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和运用难得机遇, 有效及时地应对和化解各种客观挑战, 进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和卓越功效。
综上所述, 当前复杂社会现象与某些现实问题不断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应当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 顺应新时代的历史潮流乘势而上, 进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通过适当的时代性转化,来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