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译理论的沈阳市旅游景区汉语语言景观英文误译分析

2023-04-18 13:39孙小山李琳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5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沈阳市原文

孙小山,李琳琳

(沈阳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 加之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的全面复苏,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位于东北中心地带的沈阳,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及东北亚地区的热门旅游城市, 在助推东北全面振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辽宁日报》[1]统计,2023 年“五一”假期期间,沈阳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11.06 万人次,同比增长169.76%,在全省排名第1 位, 全国排名第 18 位; 旅游总收入达552.03 亿元,同比增长174.85%。 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

语言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特殊文化资源, 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3],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悠久中华历史文明。 公共设施如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等的语言, 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4]。 语言景观同时也是城市传递信息、交流文化的重要窗口,对提升城市外宣形象、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非同一般。 本文对沈阳市多个旅游景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收集沈阳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双语语料,分析总结语言景观英文译写错误,并基于变译理论对相应译写问题进行完善改进,以期提升沈阳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探究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助力沈阳市国际化发展进程。

1 变译理论概述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基于大量变译实践而整理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它以变译为研究对象,研究变译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寻求总的适于一切变译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5]。 所谓变译,即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通手段对原作进行有目的性摄取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6],这8 种变通手段还可细分为阐译、摘译、编译、译述、综述、述评、译评、缩译、译写、改译、参译及仿作12 种变译方法。 变译以全译为参照,全译即完整翻译, 是两种不同语言在语码转换中尽可能保留原语文本内容、 行文结构及文体风格的一种翻译行为。全译之中也有“变”,但常体现为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字符变化, 内容上仅作细微调整。 变译的“变”,是按需而“变”,即通过特定手段及方法在译文行文逻辑和表述方式上进行“变”,以完全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预期需求。在变译理论中,译者和读者同时被置于翻译活动的核心位置,读者作直接影响,译者发挥主导作用,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译者主体性与以读者为中心的有机结合。

旅游景区语言景观作为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类型文本,旨在基于有限时间、空间让游客“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获取旅游景区相关信息及地域文化内涵,这一特性与变译理论的核心主旨不谋而合, 因此以变译理论为指导进行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翻译研究具有可行性。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基于变译理论对景区语言景观的翻译进行研究。王小曼[7]以大雁塔简介的翻译为例, 探究变译理论在语言景观翻译中产生的特殊效果及适用原因。陈元飞[8]以西安大慈恩寺简介为个例,分析“减、编、增、改”4 种变通手段在语言景观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杜兴飞[9]从语言失误和语用失误两方面分析开封景区公示语中增、减、编、缩、并5 种手段的具体应用。 罗建生、李敏杰[10]从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入手,分析研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的错误, 并进行合理修改。上述学者所选案例或源自同一景区,或文本体裁较为单一,不具备普遍性及共适性,且应用层面多集中于变通手段, 变译方法的细致研究较少。 鉴于此, 本文以沈阳市多个旅游景区汉语语言景观英文译写实态为案例, 归纳整理不同类型语言景观英译文存在的普遍误译问题, 应用具体变译方法进行改进,改善沈阳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现状,以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风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2 沈阳市旅游景区汉语语言景观英文误译分析及提升策略

沈阳,辽宁省省会城市,地处辽河流域,自然环境优渥,民族风俗淳朴,历史内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品牌形象独树一帜。沈阳还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国际化发展前景及优势不容小觑。沈阳市知名旅游景区众多,如辽宁省博物馆记录了辽河流域千年来的兴衰变迁;辽宁省科学技术馆以科技互动、寓教于乐的形式为辽宁地区工业产业、 航空航天技术等区域优势产业提供了展示空间; 沈阳市博物馆讲述着沈阳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精神内涵; 张氏帅府见证了东北地区百年近代史的波诡风云; 沈阳金融博物馆诠释了东北金融的发展足迹与金融文化的博大精深;“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全面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及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事迹。这些旅游景区极具地方代表性,不仅向公众展示了沈阳这座历史古城的前世今生及科技变革, 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发展面貌的重要渠道。因此,调研组选取上述代表性旅游景区作为调研场所, 通过拍照记录的方式收集整理双语语言景观实例。研究发现,沈阳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文存在文化缺失、信息冗余、逻辑混乱和表述欠佳等译写问题。 本文尝试应用具体变译方法如阐译、摘译、编译、改译等对译文问题进行可行性修正,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译写规范, 塑造良好城市对外宣传形象。

2.1 文化缺失与阐译

作为包容古今文化的载体, 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中不乏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信息的专有名词, 比如人名、特殊文化负载词等。 经考察发现,沈阳市许多景区的语言景观常采用逐字逐句式翻译, 有时为保证版面篇幅而省译了部分原语内容, 导致译文没有深刻反映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致使汉语文化缺失。针对这种译写问题, 译者尝试在翻译时先提取原语文本中的特殊文化内核, 并在转换时对其加以补充说明。阐译,指通过解释、增补、加注等手段扫清原作中文化词语和其他隐含信息所造成的理解障碍的一种变译方法[11],其核心即为“增”。 阐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由直译或省译引起的文化缺失, 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语言景观所体现的历史事实及文化现象,避免造成阅读障碍。

辽宁省博物馆中展品有“于谦《野景》诗意图”,其译文为“Remote Temple”。 经查证后发现,《野景》一诗所描述的便是夕阳下一处偏僻寺庙的萧条景象,译文“Remote Temple”虽然以画作中的“景象”作为翻译主体,准确传达出了诗歌萧肃的意境,但是没有体现“于谦”“诗意图”这两个词条的翻译,虽然不译并不影响游客的阅读体验, 但省译这两处信息也没有真正实现文化输出的目的。针对人名翻译,笔者采用阐译技巧,将原文翻译为“Painting of Yu Qian's(A.C. 1398—1457, Ming Dynasty, one of the Three Heros of West Lake in Hangzhou) poem: Remote Temple”,增补诗歌作者的生卒年份、朝代、身份等重要文化信息,帮助外国游客对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作者背景等相关内容有进一步了解。

辽宁省博物馆中另一展品“青玉浮雕岁寒三友图笔筒”的译文为“Green jade ‘Three Friends in Winter’brush holder”。“岁寒三友”指松、竹、梅这三种在寒冬不会凋零的植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三种植物由于其品质特点又被赋予了其他特殊精神内涵: 松代表历久弥青,竹代表坚韧不屈,梅代表冰清玉洁。 名人志士常以这三种植物自比, 同时它们也是工艺品中常出现的图案纹样, 象征着中国人对美好精神品质的赞叹与向往。 “Three Friends in Winter”这种直译不仅没有体现出“岁寒三友”的真正内涵,也容易使外国游客产生误解, 没有实现特定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笔者将其阐译为“Green Jade Brush Holder with ‘Three Durable Plants of Winter: Pine, Bamboo and Plum)’ Reliefs”,通过“durable”突出这三种植物的共同特征——坚毅,同时增补“岁寒三友”所指的三种植物名称,使这一文化负载词的概念更具象化。此种翻译,有效显示了中国文化特色,使外国游客对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符号产生一定兴趣。

2.2 信息冗余与摘译

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不同,行文特点也不同。汉语行文讲究结构匀称、文风优美、语言和谐、节奏舒缓,注重塑造语言文字意象美;而英语则更讲究语言结构的清晰明了,着重凸显因果逻辑[12]。 为实现语义及形式上的对等, 汉语中不必要的修饰可能会致使英译时译文语篇过长, 或引起外国游客的困惑和反感,无法激起游览兴趣。调研组所考察的多处语言景观均出现了此类问题,其英译文普遍烦琐重复,不利于外国游客获取信息重点。因此,译者有必要对文本进行合理取舍,秉持“当删则删,当减则减”的原则。 撷取精华的摘译[13],正是对原文信息有的放矢的一种翻译方法。 通过摘译可以剔除文本中的赘述部分,突出原语信息中心,以使原语的核心思想及价值观念更加鲜明扼要。

沈阳金融博物馆中有一处展板介绍内容为 “这是一个科技大飞跃的时代, 这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全球大融合的时代”,译文为“This is the epo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p. This is the epoch of historical change. This is the epoch of global integration”。 原文一句话中用了3 个“这是一个……的时代”,是典型的汉语排比表达,渐进式强调当前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反观译文,同样也采用了排比结构罗列了 3 个“This is the epoch of ...”,但这种重复不仅在形式上啰唆冗杂, 且无法让读者直接获取3处核心重点信息,即“科技大飞跃”“历史大变革”和“全球大融合”。 据此, 笔者通过摘译将其修改为“This is the epoch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p,historical change and global integration”,将不重要的重复内容剔除,选取关键部分进行翻译,避免译文篇幅繁重,突出核心信息的重要性。

沈阳市博物馆 “沈阳源流” 展区中一处展牌写道:“数千年的发展史上,诸多民族曾在这里生活、繁衍,筚路蓝缕,峥嵘百代,生气翕张。许多民族如雄鹰般在城市空中掠过,投下勇敢的身影、飞鸿雪爪。”其对应的英文为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any ethnic groups have lived and thrived here, experiencing hardships and achievements with great vitality for generations like brave eagles hovering in the sky, leaving their cultural heritages here.”。结合历史可知,古时辽沈地区地广人稀,生活在此地的多为如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而“雄鹰”作为牧民狩猎的帮手,象征着智慧、勇敢,是游牧民族独特的象征符号。 对对此历史背景较为熟悉的母语游客来说,不难理解:原文中应用“雄鹰”这一形象来指代当时生活在辽沈地区的人民。 但不了解中国历史及地理的外国游客可能无法透过英译文的字面意思建立两者间的信息关联。 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笔者运用摘译避免全译所引起的阅读障碍,省略了“雄鹰”这一象征形象,将原文进行概括整理并翻译为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any ethnic groups have lived and thrived here, experiencing hardships and achievements, and leaving various cultural heritages”,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精简原文,有助于帮助外国游客直接感受原文核心内涵。

2.3 逻辑混乱与编译

国内的旅游景区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语言景观常需要介绍很多历史人物、事物、事件,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较强的逻辑顺序关系。 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 主要通过句子顺序来表示语义间的并列或从属关系,呈“波浪结构”。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注重语言的连接性、结构的完整性,各小句常通过连接词来维系语意关系,呈“树形结构”[14]。 调研组发现, 沈阳多数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行文上常会将多个同性质、同等级的信息进行汇总处理、统一介绍。 此类表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各个事件之间诸如时间、因果等逻辑顺序,对于不熟悉甚至不了解相关历史的外国游客而言, 在阅读时难免出现理解障碍,不知其所云。 对此,在进行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时, 译者需对原文内容先行整理编排后再进行译语转换。 编译[15]即为对原作先加工整理然后再翻译的方法,能有效优化文章结构,使译文条理清晰、逻辑清楚,有助于为外国游客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处介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它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侵略扩张行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台湾, 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强行划为其势力范围,并在中国东北设立殖民机构,攫取中国东北的权益。 ”其译文为“It had long plotted to invade China. Through aggressive wars such as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Japan for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occupying China's Taiwan and putting the south part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to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Moreover, it set up colonial authoriti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to seiz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region.”。 原文主要讲述了日本对中国实施侵略计划初期的两大关键事件及最终“成果”。结合历史可知,这两处分别指 “甲午战争致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台湾”及“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设立殖民机构,强势划分势力范围”。显而易见,原文各句群间存在着较强的时间顺序及因果关系, 若仅依照原文顺序进行翻译,虽然也传达了文本的字面意思,但明显没有表现出其背后的历史顺序、 逻辑层次及各事件的关联性, 容易给读者造成逻辑混乱的问题。 据此,笔者采用编译这一变译方法,首先将原文重新进行整理划分,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它通过一系列侵略扩张行动来侵占中国” 为主句,“通过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台湾”和“继日俄战争后,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强行划为其势力范围,并在中国东北设立殖民机构,攫取中国东北的权益”为两个分句,三个句群构成主分结构, 并将其译为 “It had long plotted to invade China which through a series of aggressive wars to achieve: First, it launched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o force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n occupy China's Taiwan; Second,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it put the south part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to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and set up colonial authorities to seiz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Northeastern China.”。 此种翻译以历史事件为核心,重新整理句群间的逻辑顺序,突出同级事件间的因果关联,以提高译文的逻辑层次及可读性,并进一步帮助外国游客了解这段历史信息。

张氏帅府中“张学良将军晚年遗物展”有一处语言景观内容为“这里的一帧帧照片、一件件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张学良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幕幕真实的瞬间定格, 一次次真实的现场感受, 交织着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也见证着张学良在美国鲜为人知的最后岁月。”其译文为“Every photo and every relic in here are telling everything about Zhang Xueliang's late life. Every real freezing moment and every true feeling at the scene are fixed with the a story of love, kind-ship and friendship. They also witnessed Zhang's little-known final life in America.”。原文中用了“一帧帧”“一件件”“一幕幕”“一次次”的叠词对仗修辞,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但深究原文内容可以发现,“瞬间定格”“现场感受” 即指“照片”和“文物”,“最后岁月”即等同于“晚年生活”,文章上下所指信息一致。若直接对照原文翻译,行文上不仅略显拖沓, 且诸如 “freezing moment”“true feeling” 等汉语式表述更可能致使外国游客思维混乱,无法理解。 因此,此处可以通过编译将原文重新整合编排为“这里的一帧帧照片、一件件文物,交织着爱情、亲情和友情,静静地诉说着张学良在美国鲜为人知的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并译为“Every photo and relic in here are fixed with love, kind-ship and friendship, telling everything about Zhang Xueliang's little-known late life in America”。 既确保文章逻辑通顺,又能使译文简洁流畅,尽可能避免因不同语言表述习惯差异而给译语读者造成理解困难。

2.4 表述欠佳与改译

西方美学源于理性,中国美学讲述意境[16]。 审美习惯的差异也致使两种语言的表述习惯大相径庭。经调研组研究分析, 沈阳市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为满足母语游客的审美需求,文内多应用“情景交融”,通过语言意象引起观者的联想和想象。 而相关英译无论内容、 形式还是风格常与汉语语言景观保持一致,以实现“忠实”翻译。但结合外国人的审美需求来看,这种处理并没有从外国游客的审美角度出发,文本表述也不够地道规范,或可能产生歧义,引起外国游客的不适,影响旅游体验。 对此,译者需要探究语言景观是否在目的语中有既定表述或国际通用表达,通过归化处理来提升译文的专业度和可接受度。改译为基于读者需求而对文本内容、 形式和风格进行改变或变形的方法[17],能够有效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使译文更加符合外国游客对语言景观英译的游览需求及审美追求。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有一处警示牌“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 请勿在公共场所吸烟”, 其译文为“FOR THE HEALTH OR YOU AND OTHERS,PLEASE DO NOT SMOKE IN PUBLIC PLACES”,具有警示、提醒效果的标语较为凝练紧凑、短小精悍,意思一目了然[18]。 除将“of”误写为“or”这种错误外,此译文尽管在格式及内容上都能忠实于原文, 但句子过于冗长,没有突出其警示功能。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这一事实众所周知,在翻译时可省略不计;其次需着重提取原文的核心观点“请勿吸烟”,以真正发挥特殊语言景观的警示效果。 因此此处可以应用改译将其翻译为“Smoke-Free”,采用目的语中普遍接受的译法,且“Smoke-Free”的态度较为中性,保留了原句中的建议语气,更易被外国游客接受。

辽宁省科技馆中某展台附有一则提示标语 “悬空展台,请勿坐卧”,其翻译为“Please do not sit or lie at the vacant booth”。结合该语言景观所处的具体场景可知,“悬空展台”为具体情景,属可视信息,建议不译;“请勿坐卧”则指因展台结构特殊,有一定安全隐患,规劝游客不要在此处停留,避免出现意外。汉语中的“请”为礼貌用语,但结合语言景观含义,此处的“请勿”明显有“禁止”之意。经查证发现,国际上常用“No loitering”表“禁止停留”,与原文指向信息一致。 因此, 笔者尝试将此标语改译为 “No loitering”,使用国际通用表述,确保语言景观英译文的规范性及准确性,突出语言景观的警示作用。

3 结束语

语言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文化窗口、 城市文化建设的软要素,在跨文化交流、本土特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变译理论指导下,可以基于外国游客的信息获取需求及游览需要,运用阐译、摘译、编译、改译等变译方法,帮助改善目前沈阳市旅游景区汉语语言景观英译文的译写问题, 提升汉语语言景观的英文译写质量, 促进沈阳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助力沈阳打造国际化特色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沈阳市原文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外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