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类学术期刊参与新时期学术生态建设的着力点

2023-04-18 20:14胡予宸陈名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平性办刊学术期刊

胡予宸 陈名琛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2021 年6 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该文件对新时期如何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做出顶层设计,虽未明文提及学术生态,但条款之间随处可见立足学术生态的全局化、系统化的指导内涵。

新时期,学术期刊积极参与面向过去的学术生态治理、面向未来的学术生态培育工作,有其内在逻辑起因。

一、强关联性是学术期刊须积极参与学术生态建设的逻辑起因

(一)从学术生态的内涵看二者的强关联性

学术生态主要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及软硬件环境”[1]等内容构成,关于其更细化的具象要素,学界尚无完整、统一的结论,仅有碎片化的提及:例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要素应含“学术人、学科群、学术环境、物质能量供给、学术成果、信息交流、学术声誉”[2],其他学者认为更宏观层面的学术生态含有“学术活动”[3]、“评价系统及专家话语体系”[4]、“环境因素”[5]、“创新、和谐、诚信和开放”[6]、“学科设置、资源投入体制和科技评价机制”[7]、“研究环境、政策环境、人际环境”[8]。由此可知,学术生态离不开“人”“交互关系”“规则”“活动”“结果或成果”,即学术生态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可界定为下列五项:学术个体与学术团体、学术行为及事件、学术活动规范及道德、学术人脉关系网络、学术成果与学术档案。学术期刊与学术生态的五项核心要素均息息相关,在优化学术生态建设的工作中扮演“交通枢纽”的关联角色,可迅速实现四散传递的联动效应。学术期刊通过梳理研制及切实贯彻“可为”的“必做清单”和“不可为”的“避做清单”,能有效串联各相关方共同增强警惕意识,及时联动对学术乱象行为给予必要处理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协同共筑护卫学术生态系统的“联防长城”。

(二)从学术期刊出版乱象看二者的强关联性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科教文事业的发展,包括学术期刊出版在内的期刊业取得可喜的发展与丰硕的成就,例如“期刊品种日渐丰富、管理体系得以构建并完善化、国际出版市场得以开拓、出版产业升级转型、主流文化得以弘扬及彰显”[9],等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伴随着期刊出版业日益繁荣,各类学术出版乱象屡见曝光,引发学术界及出版界深切关注,如数据造假、一稿多刊、乱发增刊、买卖版面、论文代写等。这些乱象本质上是干扰正常学术秩序、增加学术成本、侵蚀学术公德、破坏科研精神的学术破坏行为,于内阻碍学术科研事业进步,于外引发国际学术界对国内学术从业者和国家科研水平的信任危机,可谓贻害无穷。这些学术出版乱象,虽然问题曝光于学术期刊出版这一领域,但其牵涉的群体是多方面的,其滋生的内在缘由复杂多样,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链条性的,其整治工作有必要从学术生态治理的全局出发、从学术生态建设的宏观视角切入以追因剖析及研讨对策。

总之,学术生态与学术期刊休戚与共,早已形成相互关联形态。学术生态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大气候,学术期刊是学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若形成良性循环,则共生共荣,若形成恶性循环,则“唇亡齿寒”。前者如果恶化,将无法支撑甚至有可能破坏后者的高质量发展,后者的运行状况会随前者的变动而产生深刻影响;后者如果持续产出低质量或劣质产品,则必将逐渐反噬前者的正常运转及健康发展。两者的强关联性,使得学术期刊在思考自身出版工作时,不管是总结过往还是开创未来,均需立足于学术生态视角,秉持全局观、系统观,在积极参与学术生态治理与学术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出版生产目标和学术追求。

二、良好学术生态的应有之“态”

探索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建设工作中的具体作为之前,应首先对良好学术生态有清晰的界定,需明晰良好学术生态的内在本质属性特征,方能让建设行动更有目标性及针对性。从宏观的整体要求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将良好学术生态的应有之“态”界定为“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民主和谐”。从微观的内在属性特征来看,学者们认为良好的学术生态应具备“卓越的学术人、顶尖的学科群、和谐创新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物质能量供给、创新的学术成果、开放的信息交流、良好的学术声誉”[10],“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恪守诚信”[11],“学术交流”不可缺少[12],“以‘宽’为根本特征”[13],等等。基于此,笔者将良好的学术生态不可或缺的“元特征”总结为如下五项:学术性、公平性、有序性、活跃性、产出性。学术性是学术生态区别于其他生态的本质属性与外显标签,是学术生态主体开展活动、产生人际互动的本质要义及目的;公平性及有序性是学术生态得以持久及健康发展的有效支撑;活跃性主要通过学术主体间的人际交互和学术活动的数量及频率这两项内容来体现,也是学术主体及学术生态呈现学术生命力的标志之一;产出性是其他四个属性获得保障后得以产生的结果,也是学术生态存在及发展的目标追求。

综上,基于学术期刊和学术生态的强关联性,共同参与学术生态治理与学术生态培育是学术期刊身处当前学术生态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也是追求美好学术未来无法逃避的共同任务。新时期哲社类学术期刊从良好学术生态的上述五项本质“元特征”着手发力,总结“可为”的“必做清单”与“不可为”的“避做清单”,是新时期学术期刊加强自身办刊建设的探索重点,更是学术期刊秉持共生共荣、密不可分的理性认识下积极参与学术生态建设、追求共同学术未来的奋力之举。

三、哲社类学术期刊参与新时期学术生态治理与学术生态培育的着力点

(一)全面守卫公平性

一方面,从学术生态的宏观视野来看,源于多年来国内图书情报采集、科研统计及评价、人事职称评聘、办学质量检测等工作的实际需求,我国哲社类学术期刊被人为地划分出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普通CN 期刊等高低级别。这一等级划分行为已客观上起到了“指挥棒”作用,无形中将追求期刊等级融入了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作者的投稿意图及选择、读者的文献检索态度与阅读行为,形成共识导向并产生实际行为效果,并同步改变了学术生态中各主体的心理及相互人际关系。例如,“盲目追求缩短科研时间、产出更多数量,没有精准定位科学研究,忽略了科研是一项创造性智力劳动,仍然将其作为一般生产劳动……助长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学术不端现象”[14]。这一系列的隐性“链型”反应,已在悄然间给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带来一定的冲击性影响,也给学术生态的公平性埋下一定的隐患。为提升公平性,新时代需科学开展哲社类学术期刊评价,且结合人事评聘、高校科研考核、教育评估等领域同步开展的调研、论证、方案制定、试行、修正等系统性的联合工作,将更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割离式、补丁式的学术生态治理。另一方面,从学术出版业务的微观视野来看,学术期刊守卫学术生态的公平性,包含出版实践层面的两项内容:一是进一步保障作者群体的公平性;二是深入保障学术期刊的公平性:

在办刊流程中,作者群体的公平性最需得到保障的环节主要存在于预审、改稿、用稿三大环节,特别是“普通”作者在向“高级别期刊”投稿的时候。例如,在预审环节,作者群体如何确保自己的稿件不因“基金、职称、单位”等非学术性因素在投稿之初的预审环节便被筛除而无法进入同行评价的审稿环节?在改稿环节,审稿专家及编辑部的意见“话语权分量大”,作者如有不同意见时如何保障其有足够的底气开展沟通工作?在用稿环节,如何确保作者的稿件被录与否的标准完全是基于学术性?新时期,哲社类学术期刊需重点思索,如何从制度及实践层面进一步深入落实“盲审”机制,贯彻更加公正透明的办刊流程,推动稿件录用标准的清晰化、科学化,提升办刊人员自律操守,引进监督机制等,以期保障作者公平性权益、提升学术期刊出版及学术生态的公平性。

关于学术期刊的公平性,当前比较突出、需着重关注的是未进入“核心期刊”等“高级别刊物方队”的“普通期刊”。这些“普通期刊”从收稿、审稿到校稿等,各办刊环节投入同等时间、人力、物力等,但却无法在读者群体检索文献时获得与“核心期刊”等高级别刊物同等的关注度和阅读量,也无法从作者群体那获得同等数量或同等比例的优质稿源。固然提升自身期刊产品质量是“万策之根本”,但优化当前学术期刊评价、协同优化科研评价才是减少学术生态领域中的“马太效应”、促进学术资源合理分布“釜底抽薪”的良策,才是保障“普通类学术期刊”获得办刊公平性的根基。然而,哲社类学科的特性是形而上,思辨性浓厚、主观性相对强,要科学、客观对其载体——哲社类学术期刊开展评价并不容易。虽然2021 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已出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但从国家标准到开展具体的期刊评价实践工作,后续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且需学术期刊共同倾力参与。

(二)共同保障有序性

在学术生态中,公平性是实现有序性的前提之一。当学术生态的公平性得到保障时,其他影响学术生态有序性的因素还包含规范性及程序性。只有当各学术群体在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遵守并维护已形成群体性共识的学术公约和学术公德,整个学术生态的有序性才能实现。学术生态的有序性归根结底是人和活动所呈现的有序性,是学术群体和学术活动在学术公平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保障下所实现的有序性。学术从业者和学术活动规范性的建立及维护,依靠来自学术从业者的个人约束和个体诚信的“自律”,更依靠来自群体性约束的“他律”。学术期刊应从两个方面致力提升规范性及程序性:一是在学术出版内部领域,加强自身学术产品规范性、学术出版流程规范性的建设;二是面向整个学术生态圈,学术期刊发挥枢纽衔接作用,引领作者、外审专家、读者三大群体的学术从业者提升学术规范性。

目前,我国学术出版规范性在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大到涵盖学术引文、注释、表格、插图、关键词编写规则等要素在内的学术出版规范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小到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内部的工作条例、编辑体例,在近十年密集出台。例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19 年出台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清晰地界定了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参与者中作者、审稿人、编辑三大学术群体的学术不端行为;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21年出台国家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公布了人文社科类期刊评价的指标、程序等。学术规范性的制度建设工作虽已取得阶段性成就,但于学术生态有序性而言,保障力度还不够强大。上述学术规范性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文件,本质上是行业约束,其约束力和震慑力的强度有限。现行的《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等行政规定面向全体出版业,综合性及宏观统领性强而细化针对性不足。学术出版作为一个庞大的生产领域,从业人员多、涉及领域广且专业性强、产品社会影响重大,有必要出台专门管辖其产品品质、生产过程、从业操守等事项的专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甚至细化到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学术期刊、学术群体、出版行政主管等在内的各责任方有必要联手共同推动学术出版专项法律的研制及出台,从而依托法制建设共同提升学术活动流程及从业人员的合规性,以期在规范学术群体的学术行为与意识的同时推动学术生态的有序性建设。

(三)有效增强活跃性

在学术生态圈中,学术期刊依托学术论文出版事宜串联衔接起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等学术研究者,可借由其中心枢纽角色增强学术生态圈的活跃性。学术期刊可通过举办类似专业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组建学术专业交流学会类团体组织的多样化活动方式,促进学术生态圈各群体的互动往来,进而增进其联系的紧密性。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学术协会等团体经过时间的积淀,可产生良好的学术品牌效应,成长为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为学术生态注入新的生命力。虽然作为主办方的学术期刊,其出发点主要基于办刊利益,期许通过上述行为能获取第一手学术前沿资讯、构筑学术人脉交际圈从而为办刊工作夯实学术及人脉保障,但客观上也经由架构学者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信息传播和人员互动等而有效增强了学术生态的活跃性。

增强学术生态圈的活跃性,除了类似上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人员沟通等“做加法”的路径,还需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同行积极开展“做减法”的活动,即带头努力破除影响学术信息流通及人员互动往来的“学术路障”。例如,版面费的去留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出版界及学术界人士的不少关注与讨论。我国哲社类学术期刊之中,由高校等事业单位主办的期刊在数量比例上占大部分,其办刊所需经费、人员、物资等均由财政统筹安排配备而具备充分的保障,因此对这类期刊而言,取消版面费并不会损害其物资、经费等外在办刊保障,反而有利于提升作者群体的投稿积极性、打击论文代写及代投等不良行为。此举措可减轻作者学术成本、增进期刊与作者的关系、减少无效或有害的学术流通“岔道”,有利于进一步开创“纯学术”交流局面,促进学术生态的活跃性。另外,由“版面费”衍生出的“论文下载费”“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等事项的争议性讨论,也将是新时期学术期刊参与增进学术生态活跃性工作无法回避的思考重点与论证方向之一。

(四)辩证对待产出性

虽然产出性可体现学术生态的价值及活力,但需被理性辩证地看待。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领性文件,积极主导学术评价改革,强调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及水平,倡导追求“精品成果”。例如,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均明确做出新时期科研成果要注重追求质量和水平的指示。

哲社类学术期刊应积极顺应此学术风气改革洪流,立足自身学科的学术特性,积极采取措施协助推动整个学术生态加速形成理性对待学术成果的心态与氛围,加速由重“量”转向重“质”。一是不为了追求发文数量或版面费等非学术性效益而盲目增加版面、增发增刊等。二是不过度解读与追求“核心期刊”等期刊评选活动及结果,而应更多地关注实际办刊过程、注重期刊产品品质,切实提升服务作者及读者的能力与水平,秉持学术服务宗旨,以实际行动落实“办刊为研”“以刊促研”的期刊学术使命,共同协助提升学术生态中各科研群体的整体学术水平。三是尊重人文学科的学科特性、成果产出周期、成果特性,在期刊的刊期、栏目、页码、重合率检测标准等要素设置时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不盲目攀比,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尽量培育适应学科特质的期刊学术特色。例如,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主观思辨性强、研究对象争议空间大且历时性长,经常导致学者所著论文、专著等成果中的观点在发表后的很长年份内均具备学术讨论空间、具备学术争议性,其观点对错、水平优劣、学术影响力高低无法当下立判或在短期的年份内获得定论;而当前“核心期刊”等期刊等级划分的行为,无形中形成“以刊评文”的副作用,影响期刊、读者、作者等群体的心态和选择。哲社类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不应过分看重期刊等级,而应将重心放在办刊实务、把控刊物水平等本职出版工作上,将自身期刊的水平评判交由时间、历史、学术后来者去评判。再例如,许多期刊将重合检查率作为进入正式审稿前的编辑部预审环节的筛查标准之一且认为越低越好,而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研究特性之一是在前人观点、史料、语料的基础上开展相结合的思辨性论证,论文中出现直接引用的概率远高于理工科学科,因此,哲社类期刊,特别是人文学科类期刊,在重合率检测的标准设置上,不应“一刀切”、过分看重“低重合率”。

(五)继续提升学术性

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力、权威性、生存价值所在,新时期哲社类学术期刊可从下列事项着手,提升期刊乃至学术生态的学术性。

一是栏目设置的历史遗留问题需得到重视。我国许多哲社类学术期刊在创刊之初基于服务作者等因素考虑,栏目设置呈现多学科、综合性特征,致使当前国内专注单个细小领域、专业性强的专门性学术期刊在总量上非常单薄。相较于小众专业化期刊,综合性期刊虽有利于增加稿源,但无论在作者还是读者心中均更难以树立专业的印象,办刊人员把控期刊产品专业性与学术性、树立学术口碑和学术品牌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学术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期刊的内涵也应是专业化的、面向特定专业群体的专门期刊。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已明确提出新时期鼓励综合性学报向专门化期刊转型。然而,当前我国综合性哲社学术期刊数量庞大,面对未来,这些期刊如何有智慧地开展期刊改革以提升自身学术性、助力学术生态的学术性建设,是摆在广大学术期刊从业者面前的一项时代性课题。

二是深入贯彻同行评议。哲社类学术期刊提升贯彻同行评议的力度,需从编辑部、审稿专家、监督方三个角度着手。编辑部应“采用多种方法辨识论文的原创性,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从专业视角对文章质量做出初步鉴定”[15],应深入学习与执行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并加强编辑部工作条例、审稿条例等制度的拟定与优化工作,为同行评议创设制度保障,自觉抵制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应加强审稿人管理,强化审稿纪律,与专业学者共同优化哲社类学术论文的审稿评判标准,使论文评审工作的流程更加规范、标准更加清晰、结果更加客观。为使同行评议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引入监督方不失为一个有力有效的办法;扮演监督方角色的可以是作者、读者等出版利益相关方的学术群体,可以是第三方的学术机构,可以是集论文投稿、审阅、编校、阅读等环节于一体的学术出版平台等等。

三是协同提升稿源质量。论文写作虽是作者主导的行为,但学术期刊经验丰富、资源独特,完全可以通过公布学术前沿热点、年度选题计划、常见写作误区、优质学术链接等资讯协助作者提升论文写作水平,同时还一举多得地加强了刊物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同行评议环节,国内学术期刊严格遵守“三审”制度,意味着至少有三位同领域的学者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审阅并出具意见,而鉴于人文类学科思辨性特征,增加审稿人数可为作者的修改工作提出更多的参考意见,论文审稿结果的客观性也更具保障性,从而有利于刊物学术性的把控与提升。当然,增加审稿人数量将增加办刊人员的工作量、延长稿件的采编周期等,需结合稿源数量、刊期时长、审稿专家库资源等因素多加研讨论证后再试行。

四、结语

从学术生态的内涵、学术期刊出版乱象可知,学术期刊与学术生态之间共生共荣、密不可分,两者存在强关联性,这是哲社类学术期刊需积极参与学术生态治理和学术生态培育的逻辑起因。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术期刊与学术生态的核心要素均息息相关,可在优化学术生态建设的工作中扮演“交通枢纽”的关联角色,能够与各学术群体联动从而共同增强警惕意识、预防及处理学术乱象行为、构筑护卫学术生态系统的“联防长城”;另一方面各类学术出版乱象虽曝光于学术期刊出版这一领域,但其牵涉的群体是多方面的,其滋生的内在缘由复杂多样,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链条性的,其整治工作有必要从学术生态治理的全局出发、从学术生态建设的宏观视角切入以追因剖析及研讨对策。

要参与学术生态建设,前提是需明确健康的学术生态的内涵或特征。基于已有研究对健康学术生态的描述,可总结出良好的学术生态不可或缺的“元特征”为五项,即学术性、公平性、有序性、活跃性、产出性。新时代哲社类学术期刊助力学术生态建设,应围绕良好学术生态的五项本质“元特征”展开,在办刊实践中深入论证“可为”的“必做清单”与“不可为”的“避做清单”,在守卫公平性、保障有序性、增强活跃性、辩证对待产出性、继续提升学术性的过程中与各学术群体协同联动。此项工作既是新时期学术期刊加强自身办刊建设、提升期刊产品品质的探索重点,更是其秉持共生共荣、密不可分的系统化、理性化的学术生态认知下积极参与学术生态建设、共创学术未来的奋力之举。

猜你喜欢
公平性办刊学术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公平性问题例谈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