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的人类学解读

2023-04-18 15:49:56周毛先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吉达撒拉族循化

周毛先

青海省循化县是多民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带,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是这里的主要民族。境内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依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坐落于循化县尕楞藏族乡、查汉都司乡大庄村交界处,藏、汉、土、蒙古等民族称此山为阿尼夏吾(A-myes-sha-bo),撒拉、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称之为庵古鹿拱北。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被尊为当地的一座神山,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了这座山各自的神圣理念,既是藏族民间山神信仰之地,藏传佛教成就者比丘阿吉达的修行地,又是穆斯林某位圣人显现神迹的地方。不同民族的群众共同聚集在这里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各自的文化理念,该山也因此成为了不同民族寄托情感的场所。

目前,学术界关于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初显。笔者在此基础上,以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文化为切入点,探究循化县境内及周围各民族对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崇拜的文化根源,以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上的接近和融合。

一、藏族民间山神

神山崇拜是远古藏族自然崇拜的主要形式,是构成藏族民间信仰体系的基础。藏族的山神崇拜偶像,有些是整个涉藏地区藏族人民共同崇拜的山神,有些是某一个大区域的山神,有些是某个部落、某个村落的保护神。阿尼夏吾山山神是循化县境内尕楞乡东廓尔(stongskor)、古什君(mguskyong)和秀日(shugri)等藏族村落的保护神。据民间传说,从前秀日村村民和阿尼夏吾山山神之间发生了矛盾,阿尼夏吾山山神一怒之下投奔到今青海省贵德县境内的文昌①“文昌”为道教神癨,在青海民族地区也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护法神,藏语名为“阿尼域拉”(a-mye-yul -lha)。庙居住。后来,秀日村的村民费尽千辛万苦才将山神迎请回来,此时正值农历6月22日,当地村民便把每年农历这一天定为阿尼夏吾山山神祭祀日。②周拉,夏吾交巴,炬华.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13,(2):178 -186.每年到祭祀当天,以秀日村为主的几个村的男女老少就早起,盛装出发,聚集在阿尼夏吾山顶上,举行隆重的山神祭祀仪式。祭祀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从卡索村①循化县刚察乡卡索村是离秀日村最近的一个纯牧民村。因为牧区的羊比秀日村等半农半牧区的羊肉嫩肥壮,所以村民选择买卡索村的羊来祭祀。买五只羊②据了解,自古有尕楞五部落(ka-ring-tsho-ba lnga)之说,供“五只羊”,象征尕楞每个部落供奉“阿尼夏吾”一只羊。献祭山神;其次,每家每户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杆彩色木箭插在山顶的“拉则”③“拉则”(lab-tse)有多种形式,用石头或木棍做成正方形、圆形以及长方形的护栏,中间插有长达三米以上的木箭和木刀,祭祀时间各地有所差异,如安多地区祭“拉则”的时间多半为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六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等。上;最后,煨桑,撒风马,念诵《夏吾山神颂》,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除病免灾、人畜兴旺。

20 世纪80年代后,阿尼夏吾山山神祭祀仪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据秀日村一位老人陈述,秀日村每年于农历5月21日、6月22日两次祭祀山神。以前祭祀“拉则”在阿尼夏吾山半山腰上,自阿尼夏吾山神从贵德文昌庙迎回之后,为了纪念文昌神对阿尼夏吾山神的照顾,“拉则”迁移至能望见贵德文昌庙所在地的阿尼夏吾山顶上。祭祀当天有赛马、民歌对唱等各种民间活动,邻近的文都乡和刚察乡的藏族群众也纷纷赶来参与活动,异常热闹。相传,因为阿尼夏吾山神的随同比丘阿吉达在此修行,并拜阿吉达为师,受具足戒,取名为夏吾居士。由此,阿尼夏吾山神的祭祀仪式有所改动,把一直延续的荤祭改为素祭。原本5月21日这天宰杀一只羊祭祀改由“煨桑丸一千粒”来代替,6月22日祭祀时,“五只羊”改为五斤酥油做成的五只小羊。④仁青加,男,藏族,68岁,尕楞乡秀日村村民。2023年6月30日通过电话采访得此谈话内容。

在阿尼夏吾山山顶举行的“拉则”及祭祀仪式是藏族远古文化中神山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远古先人们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一体的古老民间信仰习俗。依据其渊源和发展传承来看,与泛灵信仰和原始苯教文化中的一类祭祀仪式有关。“祭祀,是人类社会早期发生的一种信仰形式。认为日月山川、花鸟鱼虫等有自然之灵,把它们人格化和拟人化的泛灵信仰,以为它们有一种不可见的驾驭力量。”⑤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390 -391.这种祭祀仪式诉求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起到沟通神灵的作用,仪式成为人与神之间联系、沟通的通道和中介,表达了对神灵的诉求与敬畏之心。阿尼夏吾山神多样性文化意义的符号正体现在这种仪式上。比如“阿尼夏吾”这一称呼,“阿尼”指爷爷或先祖,也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夏吾”意为野鹿。此称呼是将山神认作自己的祖先。阿尼夏吾的“拉则”祭祀仪式内容和方式的演变同样表现出藏族神山崇拜与藏传佛教的完美融合。人们祭祀与膜拜超自然神灵的手段从过去的原始手段转化为更加具有律法效果的道德品行,如放弃荤祭改为素祭,牲祭改为样品酥油羊等。《夏吾山神颂》有这样的记载:阿尼夏吾山神原本是这里的地方神,被莲花生大师收服,成为当地佛教护法神,保佑一方平安。⑥周拉,夏吾交巴,炬华.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178 -186.据此,我们能明白韦伯所说的“‘宇宙秩序’必须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安排的‘有意义的’整体,而且它的各种现象要用这个要求来衡量和评价”⑦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08.。可见,藏族民间山神崇拜是阿尼夏吾山文化的缘起。

当地很多村民除了到山上祭祀阿尼夏吾山神外,也在自家佛堂里供奉阿尼夏吾山神像,而且家中男人们每天早晨都念诵《夏吾山神颂》。有些村民在农忙之余,也会上山煨桑、竖立经幡、放风马和念经,祈求得到阿尼夏吾山神的保佑。若遇到远行、考大学、婚嫁等重大事情时,村民们必然会挑选吉日到山顶煨桑、念经等,祈求平安无事、万事顺利。⑧李毛加,女,32岁,尕楞藏族乡秀日村村民。2023年6月18日通过微信聊天提供相关内容。另外,与循化县邻近的同仁、泽库、尖扎、化隆和河南县等地的藏族、土族⑨此处特指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被称为“道尔多”的小群体。他们在民族身份上被认定为土族,但自我认同为吐蕃藏族军人和蒙古军人的后裔。、蒙古族⑩此处特指黄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人。他们自我认同是蒙古族,民族身份认定也是蒙古族,但长期与周围藏族交往,导致完全“藏化”。群众也纷纷自发前往阿尼夏吾山上煨桑祈福。他们大多为生育子女或护佑子女而祈求,因为他们相信阿尼夏吾山神很灵验,具有无量的神通。

据笔者访谈的藏族老人陈述,附近的诸多地域名称都与阿尼夏吾山神之名紧密相连,如夏吾拉则、夏吾拉嘎、夏吾泉水、夏吾坡等。除了每年5、6月份的祭山活动之外,村民若求子、孩子满月都会到阿尼夏吾山顶煨桑、转山、朝拜,表示对山神的敬仰。若有孩子体弱多病、哭闹不止,家人请占卜师卜算,应该向何方神癨祈求。若是算出向西边,那指定就是阿尼夏吾山神。因为从当地看,阿尼夏吾山恰好在西边。①仁青加,男,藏族,68岁,尕楞乡秀日村村民。2023年6月30日通过电话采访得此谈话内容。正如藏族著名学者才旦夏茸所说:“因为阿尼夏吾神通广大,拜他会保护一切。所以,附近的人们把小孩取名为夏吾才让或夏吾吉等。”②才旦夏茸.才旦夏茸文集(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88.有些人由于路途遥远或交通不便,无法亲自到阿尼夏吾山朝拜,便面朝阿尼夏吾山的方向煨桑、磕头、祈祷,给孩子取名或改名,这种祭拜仪式藏族称为rgyangmjal,即“远拜”。③据作者访谈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远拜”都有固定的地点,几乎所有的“远拜”点周围都挂有孩子随身物品,如衣服、护身结、护身符等。

藏族自古以来居住在青藏高原上,有着“山无大小,皆有神灵”的认知观念。人们相信山神存在,也相信这些神灵能造福社会,庇佑人间。因此,人们定期向神山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一方众生,形成了通过“拉则”祭祀仪式而达到人与神之间的“互惠”关系。

二、佛教圣人比丘阿吉达的修行地

阿尼夏吾山还是藏传佛教圣人的修行地。据当地民间流传,阿尼夏吾山是佛教大成就者比丘阿吉达的修行地。据大藏经《太子须大籋经》记载:“叶波国的太子因过度布施而国库穷尽。为此,国王将太子驱逐出境,前往离叶波国六千余里的檀特山。太子在此山上与一位道人相遇,此人名为阿州陀。太子得到阿州陀的帮助”④太子须大籋经.甘珠尔(北京版)[Z]:64(a)-(b).此文献是木刻板,无出版详情。。汉译《太子须大籋经》中记载的山名为“檀特山”,藏译本中写为ri-bo-tan-tig;汉译中的“阿州陀”,在藏译本中写为A-cu-ta(阿吉达)。⑤周拉,夏吾交巴,炬华.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178 -186.因藏译本《太子须大籋经》中的山名ri-bo-tan-tig与今化隆县境内丹斗寺的名字写法一致,藏传佛教民众便将《太子须大籋经》中的“檀特山”和丹斗寺联系起来,认为太子须大籋在丹斗寺修行十二年有余。《安多政教史》中提到阿吉达修行的故事说:“此山有修行百余年的比丘阿吉达,有比丘阿吉达的修行洞。”⑥贡却乎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M].吴均,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222.丹斗寺现存的资料中也记载了阿吉达和太子须大籋的相关传说故事,在循化、化隆、尖扎、同仁等地流传着太子须大籋施舍眼睛、妻儿给信众的民间传说。当地有些地名便来源于此。由此可见,在藏传佛教信徒中流传着阿吉达及太子须大籋在丹斗寺修行的故事;也有记载说阿吉达和阿尼夏吾居士也在阿尼夏吾山修行,并流传相关的很多传说。如《阿尼夏吾山神简史》记载:“比丘阿吉达从丹斗寺来到阿尼夏吾山神处,两人同在此处修行百年有余,施各种法术,最终圆寂于此。阿尼夏吾居士跟随比丘阿吉达百余年,受戒,取名为‘夏吾居士’。”⑦周拉,夏吾交巴,炬华.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178 -186.据当地村民陈述,几年前在阿尼夏吾山脚下黄河边有一座古式佛塔,认为那是比丘阿吉达的灵塔,也有人说那是阿尼夏吾居士的灵塔。2004年8月8日,当公伯峡蓄水时,这座古式佛塔处于公伯峡水库淹没区。当地藏族村民在卡索活佛的指示下,将这座佛塔迁移至别处。⑧公保南加,男,39岁,尕楞乡建设唐村村民。2023年6月30日通过微信采访得此谈话内容。

据才旦夏茸说:“尕楞五部居住的阿尼夏吾山上,有个叫‘西亚’⑨“西亚”,是指撒拉语,意为“拱北”。的撒拉族庙里建有藏传佛教比丘阿吉达的陵墓,藏、蒙古、土族、撒拉、回等民族都在此虔诚敬拜这个‘五部仙人灵塔’或‘阿吉达灵塔’。”①才旦夏茸.才旦夏茸文集(三):288.在调查中,笔者问到比丘阿吉达修行洞和陵墓的具体位置时,当地居住的老人洛桑说:“以前,信众们大多从尕楞乡秀日村背后的悬崖峭壁往下走到阿尼夏吾朝拜处②指比丘阿吉达修行洞。。修行洞就在离现陵墓的山腰往上爬五六米处的峭壁上,记得在修行洞里有阿吉达的钵盂③钵盂,是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斋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设计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洒出。,求子的地方也在此处。如今,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信众都去陵墓处磕头、祈祷、求子。”④洛桑,男,藏族,67岁,文都乡雄哇村人。2020年9月12日下午。采访地点为文都乡雄哇村。相传,现陵墓之下有三块石头组成的灶台,被认为是比丘阿吉达同阿尼夏吾山神修行时烧饭的地方。藏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的民众来到此处,便虔诚地磕头、念经、摸石头、祈祷。后来,灶台上建了陵墓,旁边又建了亭子,藏、土、撒拉、回等民族的民众都到陵墓处磕头、祈祷。⑤仁青加,男,藏族,68岁,尕楞乡秀日村村民。2023年6月30日通过电话采访得此谈话内容。

2020年9月11日,笔者到阿尼夏吾山调研,从山脚到陵墓处只有崎岖的山路,异常惊险,有些地方只能借铁链和铁梯爬山。陵墓和八卦亭建在阿尼夏吾半山腰上最险峻的地方。八卦亭的外壁悬崖右边有一个煨桑台,民众到此处先煨桑、撒风马、念经、竖立经幡,然后再到八卦亭。此处位于北纬35°50′12″N,东经102°10′5″E,海拔约2280 米,峭壁下滔滔黄河从西往东环绕而过。八卦亭四周悬挂有光绪等年间的匾额,墙壁的柱子上面题有诗词。在匾额、墙壁和柱子等上有用藏文、汉文、阿拉伯文写成的各种祈求文字,是求子、财富、平安、长寿等的祈祷词,四周的护栏及地上堆满了红、黄等各种颜色的被褥及生活用品,旁边树干上挂满了小孩的衣服、念珠和护身符等随身物品。据回族的萨哈麻陈述,那些被褥及生活用品是特意敬献到此地进修的拱北民众的。拱北民众来自各方,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被褥及生活用品可以方便他们在此夜宿。⑥萨哈麻,男,42岁,回族,银川市人,2020年9月11日前往阿尼夏吾山的同行者。当天偶遇祭拜的有来自宁夏银川市、青海省大通县、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的穆斯林民众大约十几个人,进山、下山大家都互相照应。

藏传佛教民众认为,此处的陵墓是佛教成就者阿吉达或阿尼夏吾居士的陵墓,或他们的修行地。民众对阿尼夏吾山神和比丘阿吉达的崇拜没有明显的分别,目的主要是求世俗的功利;而穆斯林民众所称的“庵古鹿拱北”也正是此处,两者是同一个地方,同一座陵墓。穆斯林民众认为,在此叩拜、念经会实现世俗功利。这是藏传佛教民众和伊斯兰教民众祭拜同一圣地的主要原因。

三、伊斯兰教一位贤者显现神迹的地方

穆斯林民众所称的庵古鹿拱北和藏族的阿尼夏吾山神(或比丘阿吉达)修行地是同一个地方,同一座陵墓。穆斯林民众认为此处是伊斯兰教某一位圣人的“陵墓”,即“拱北”。撒拉、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称阿尼夏吾山为庵古鹿拱北。关于庵古鹿拱北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人认为“庵”是“悬崖”之意,也有人认为是“羊”的变异词,在民间此地就叫羊古鹿,“古鹿”是“山羊”,“拱北”即圆顶坟墓之意,也同“圣者墓亭”。⑦撒拉族简史编写组.撒拉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89.很多人把庵古鹿拱北解释为“悬崖处放羊地之圆顶坟墓”。⑧芈一之,张科.撒拉族简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290.撒拉族先民自元末迁徙至循化后,吸收藏、回、汉等民族的文化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

17 世纪伊始,临夏等地的门宦制度逐渐传至循化、化隆县等地,随之便出现了“拱北”文化。庵古鹿拱北是循化县的主要拱北之一,而此拱北究竟为谁而修建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中期,有一位伊拉克传教士哈三·贝索日曾在循化一带传教,并在此地专心修行,显示很多神迹。他去世后信奉者在峡口险要处给他修建纪念寝陵。①此种说法引自阿尼夏吾山脚下的“庵古鹿拱北简介”宣传栏(2020年9月11日)。第二种说法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初,先知穆罕穆德二十九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远涉重洋,辗转陕甘,抵达庵古鹿拱北,此地是他显示各种神迹的地方之一。第三种说法是:循化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的尕德忍耶门宦主要传承人韩穆撒(1822—1900)曾两次前往新疆莎车沙赫奥力牙依道堂,历时24年寻师访道,他返回循化后在庵古鹿拱北静修13 个月。

除以上的说法外,花寺门宦的民众认为,庵古鹿拱北是该门宦创始人马来迟②马来迟(1681—1766),男,回族,临夏市人,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创始人之一。1734年他到西宁、循化、化隆等地撒拉、回、保安等民族中传教,在当地颇有声誉。的修行地;甘肃东乡北庄门宦的民众认为,这座陵墓是他们门宦第二道祖家祖师爷三太爷生前修行的地方。③周拉,夏吾交巴,炬华.共享和谐——青海省循化县多民族、多宗教共同信仰阿尼夏吾神山现象分析:178 -186.另外,当地民间也流传称,该拱北系“某位圣人显神迹”的地方。在撒拉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传说,长期居住在公伯山(阿尼夏吾山)的伊斯兰教圣人头戴白帽,身穿白绸,手拿汤瓶④汤瓶,穆斯林民族传统的盥洗用具,除礼拜用汤瓶净身外,日常用来洗手洗脸。汤瓶有金属、搪瓷、砂矸泥、塑料等种类。其型如高腰水壶,有盖、柄及出水的小嘴,不洁之物不致进入,既卫生又方便。到达山脚下,两脚横跨黄河两岸取水……那位圣人去世不久,当地各族信众为了纪念这位圣人,给他修建了一座陵寝。”

据调查发现,当地藏族民间也流传着与上述叙述大体相同的故事。当地的藏族民众认为,上述故事中出现的显现神迹的圣人是阿尼夏吾山神,他头戴白色毡帽,身穿白色丝绸⑤据尕楞乡秀日村保存的《夏吾山神颂》记载,阿尼夏吾山神头戴白色毡帽身穿白色丝绸的穿戴形象。,两脚横跨黄河两岸取水。在不同的传说中,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被人们戴上了神秘面纱。对于想象建构出来的那位神秘人物,在当地民间流传着一个近乎相似的故事。只是故事中看见神迹的两个人的民族身份完全被调换,他们都是两个民族中有身份地位的人物,并夸大了神圣人物的神秘性和超强能力。从这个层面分析,两个民族更多的是想得到对方民族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使更多的人崇拜这位神圣人物。这也正是藏族和撒拉族等各民族长期以来的情感共鸣,并各自按自己的文化模式赋予了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崇高的地位。

有趣的是,与上述故事相似的另一则传说却这样讲:“在循化县红旗乡通往尕楞乡的一个沟里,有一个独自矗立的粗而高大的红土柱,对面是红旗乡与化隆县甘都乡相隔之山。‘传说,格萨尔王身高体大,一只脚踏在南山,一只脚落在北山,常躬着身子从山沟里舀水。’”⑥赵秉理.格萨尔学集成(第四卷)[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286 -2287.把撒拉族民间相传的《格萨尔》故事内容和上述阿尼夏吾的故事比较,在对主人公超强能力的描述方面非常相近。在藏族和撒拉族民间所传的阿尼夏吾山脚下,两脚横跨黄河舀水的圣人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格萨尔王,因为,《格萨尔》史诗广泛流传于蒙、土、撒拉等多民族之间。在循化县境内也多处寻得《格萨尔》史诗的自然遗迹,问起每一个当地撒拉人,无一不知《格萨尔》,还能讲出风物遗迹和传说。从这些故事内容分析,当地藏族和撒拉族长期的交往,使两个民族在文化上更加接近。

笔者调研当天,爬山来到八卦亭旁边时,遇见从银川市来的四个回族人跪在陵墓前,双手向前,手掌摊开,默默念经祈福。祈祷完后,其中一位中年妇女,开始打扫陵墓周围,并和善地向我们打招呼。我们向她问及陵墓内是什么人物时,她非常自豪地说:“你心里是谁就是谁,我觉得是我们伊斯兰教的穆罕穆德,你们很多藏族人也对陵墓磕头、念经。”⑦伊布拉,女,46岁,回族,银川市人。2020年9月11日。地点:阿尼夏吾神山半山腰的陵墓处。当天另一位受访者韩福明说,她和丈夫是海南州恰卜恰镇的回族居民,他们几乎每年都前往这里祭拜“拱北”。相传,“拱北”里埋葬着他们心中的一位圣人,对他祈祷很灵验。⑧韩福明,女,47岁,回族,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人。采访地点:阿尼夏吾山山腰。2020年9月11日。从上述各位受访者的叙述看,他们都对陵墓中圣人的具体身份的认识比较模糊,但他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现象已完全接受,并非常了解,对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的多民族民间信仰现象司空见惯,没有丝毫的排斥,而是相互尊重、接纳、宽容。正如受访人桑杰所说:“在传统民间习俗中藏族和撒拉族之间文化相融的成分很多。比如,信仰上也存在文化的相融,像庵古鹿拱北。对于藏族而言,它叫‘阿尼夏吾’,是藏族的神山,非常崇拜;对于撒拉族、回族而言,它是‘拱北’,认为它是他们的一位贤者显神迹的地方。因此,它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信众在同一场所不同信仰和谐共存的地方。”①桑杰,男,52岁,藏族,循化县统战部部长。2020年11月25日。随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深化,各民族群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磨合,最终形成了和睦相处的关系。这是循化县境内以藏族和撒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不干扰、和睦共处、祥和共生的典型例子。

从陵墓再往上爬山到二三十米处有一个高高耸立、很狭窄的石头峰。据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众到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祭拜后都爬到此处,在忏悔、祈福、念经、点香之后,尝试着让自己的身体穿过这个石头缝。他们认为,凡是心存恶念的人,经常做恶事和没有福气的人,不管胖瘦高矮,都不能顺利穿过这个石头缝。从对石头缝穿越的解释看,各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动机和祈求,即在石头缝的穿越过程中寻找心理上的安慰,并时刻提醒自己,一生做好事善事才能赢得好的回报。这种灵石崇拜的发生发展经历了自然崇拜、神山崇拜、人格神话等复杂过程,在演变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保平安的作用。它反映出人们渴望平安、祥和、顺遂的心理,得到了众多民族的接受和认同。

循化县地方虽小,但撒拉族人口比较密集,撒拉族内部伊斯兰教门宦、教派众多。撒拉族民众内部有老教和新教之分,内部又分为几个教派,只有崇信花寺门宦的撒拉族才崇信此拱北。但是其他撒拉族群众都维护和尊重阿尼夏吾民众和庵古鹿拱北民众。在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脚下的大庄村里居住着四户撒拉族人家。他们虽然不信拱北,但白天他们来这招呼游客,晚上回村为民众提供吃饭、洗礼、住宿等服务,以此得到相应施舍的钱财。为了方便民众在此祭祀拱北,村边还设有屠宰场。问及屠宰和祭祀品的来源情况时,一位撒拉族妇女透露:“这是专门提供给朝拜拱北的信众们。每年到祭祀拱北的信众特别多,啥民族都有。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要宰七八十只羊。信众们要祭祀拱北时,就给附近的秀日村藏族村民打电话,让他们把羊群赶到这儿,给信众们挑选。”②萨日雅,女,56岁,撒拉人,大庄村村民。2020年9月11日。不同民族的民众在祭祀拱北之后,一般就同坐在山下那四户人家院子里共享美餐。接待的撒拉族妇女们也非常大方,慷慨地烧饭烧水,对每位远道而来的民众提供同等服务,给予同样的尊重。

从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所在的位置来看,正好是青南地区③“青南”:青海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一级区,是青海南部的统称,含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东谷地④“海东谷地”:因地域分布在青海湖东部而得名,包括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县、化隆县、循化县、民和县。的分水岭。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向西以南是高寒藏族村庄,东北方是丰饶的河湟谷地。对比山上的藏族村落和黄河边查汗都斯乡的撒拉族田园就知道两族之间因居住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藏族要出售自家的畜牧产品和山货等物品,而撒拉族正好销售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和收购畜牧产品,双方存在贸易的需求。由于地势原因,藏族从事半农半牧,撒拉族从事农业兼商业。不言而喻,两民族的成员在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附近自然而然结成了地方贸易关系,即“许户”关系,这是循化县藏族和撒拉族之间最能代表两族和谐关系的代名词。⑤周毛先.基于“许户”关系视角的藏文化对撒拉族文化的影响考察[J].青海社会科学(藏文),2019,(4):61 -72.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靠近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边居住的秀日村、拉浪卡等藏族村落的群众与山脚下居住的撒拉族村庄的群众存在一种磨合,这种磨合也体现在对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的祭祀仪式中。

四、结语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文化是各民族之间深层次对话的一种表现,即各民族在自我认可的同时,更多的是倡导和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各民族在共同崇拜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时既遵照了历史文化,又照顾了各自的差异,同时也促进了相互的社会发展,而且,这种文化情结已跨越个人、民族、地区、宗教,未来还会向着万物一体的方向发展。各个不同的民族需要共生并存,并渐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共融情境。另外,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也保证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平等地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阿尼夏吾山(庵古鹿拱北)的共享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而相应的文化则是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代表性意义。

猜你喜欢
吉达撒拉族循化
江苏吉达粉体工程设计研究院
水泥技术(2023年4期)2023-09-07 08:51:16
江苏吉达粉体工程设计研究院
水泥技术(2022年4期)2022-07-27 12:31:54
气候变化对循化薄皮核桃生长的影响
山西农经(2019年14期)2019-11-06 02:29:5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撒拉族民歌
心声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论黄河沿岸高海拔循化红线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循化地区经济发展
相约在循化 (歌词)
群文天地(2016年5期)2016-05-14 16:11:22
临夏回族自治州撒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38
撒拉族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空间艺术探析
群文天地(2015年2期)2015-04-16 01:02:35
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关于撒拉族的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