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静
通识课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在很多高校,通识课仍然几乎是“水课”的代名词。除了管理和观念方面的原因,通识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改进通识课教学模式,化通识课教学的痛点为亮点,发挥通识课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感受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就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作为一种人文教育,通识课的教学秉持“回归人本身”的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增加受教育者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了解,使其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开放的思维搜集资料、寻求合作、融会贯通,最终孕育出完全、完整、真正的“全人”。其重点是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健全人格、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及社会责任感上的收获与成长。因此,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重在“育”而非“教”。
很多通识课教师将通识教育简单理解为专业类课程的通俗化或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将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和授课流程直接搬入通识课堂。这使得通识课程虽然注重了系统性、理论性和专业性,但在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有机关联、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趣更是较为忽视的。
为培育“全人”,通识教育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然而由于通识课教学仍较多沿用专业课的教学思路,重视课程信息量和对理论的掌握,因此通识课的教学方式以介绍性讲授为主,即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屏幕展示教学内容,而较少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练习、合作等,较少从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的角度设计教学教法。其优点是效率高、信息量大,缺点是通识课容易成为知识普及课而流于说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被激发。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符合时代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然而目前通识课的教学仍然会按照教学大纲、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固定章节的内容,而教材的知识较为专业和狭窄,这就限制了既有理论学习之外的讨论、对话、练习、应用等。
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理智、情感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选择内容宽泛,选修方法自由,学生从中可以开放自我、充分合作、获得有效的个人学习体验。这有助于化解单纯专业教育的弊端,满足素质教育的多种需求。但是,由于通识课的成绩高低对学生各项评优和求职就业影响不大,因此对一些学生而言,通识课是不重要的,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而学习,于是出现了选而不修、修而不听、课堂上参与不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调整课程内容、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使学生能力培养受限,课堂死气沉沉而成为大学生混学分的重灾区。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体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感受、激发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指导行动并最终使学生产生正向变化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是体验式学习理论。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强调自然主义,认为“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1];20 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强调个体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勒温提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皮亚杰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体验、观念、反思和行动四个维度构成了成人基本的连续性发展思维;1984 年,美国教育家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他将学习定义为“一种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认为体验学习是连接个人发展、教育和工作的纽带,其过程是由“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2]。
(1)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对知识被动接受,独立的、批判式思维的训练相对缺乏。体验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对学习自我负责且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在课堂体验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盲区,继而通过对话、合作、思考、感悟,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和建构,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情感、人格和价值观。老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课程框架,设计和引导体验活动,推动学生反思和行动。同时,老师也是平等的对话者。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体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并乐于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摆脱了工业时代“标准件生产”的模式,发掘了师生潜力,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以体验为基础。没有真实生动的体验,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往往是空洞的、外在的。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追求知识的意义。个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内化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储存知识。“感受”是进入内在历程的入口,当学习进入感受层面,课程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鲜活有趣的经验,进而愿意投入其中。与传统“我讲你听”的模式不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本人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包括实战层面和心理层面。实战层面是指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参与活动,如演讲、合作、模拟、执行任务、解决问题。心理层面是指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觉察自己身体的感受、情绪的变化、意志的强弱、行为的模式、观念的冲击等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在思考中运用、在运用中验证。它在课堂上提供实验的场景、行动的机会、互动的机会、实践的机会、反馈的机会,让学生觉察成长的方向,懂得合作的意义,然后开始寻找答案。这时,真正的学习就开始了。
(3)以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受到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通识课程用更加全面、宽泛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具备在走向社会之后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3]。体验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行为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致力于促进人的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之所以低效,是因为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忽视了对意义的追求。与此不同的是,体验式教学不但注重以理服人,而且珍视师生情感的变化和生命的体验,善于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只有认知与情感达成一致和共振,才有可能实现从认知到认同,进而转化为内在信念。经过体认的知识和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会建构出与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
(4)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保障。《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处于平等交流和内在联结的状态。在自由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对学生真诚有爱,无条件地接纳、信任和欣赏学生,倾听、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眼界,学生也可以了解教师真实的感受、观念和主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坦诚深入地进行交流。课堂上没有评判和指责,只有共同的交流、探讨和尝试,师生教学相长,彼此的体验和感悟都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何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化现有的痛点为亮点呢?以下将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通识类公共选修课,适用于全校各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宗旨。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助人能力。传统的教学侧重知识的识记、思维的训练,重“脑”。但由于心理咨询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真诚、接纳、尊重等特质更为关键,因此课程突出“心”的升华。为此,结合教学理念及课程特色,本课程主要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
(1)明确目标,建立联结。课程之初,教师向学生明确阐明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和总体安排,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期待,师生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具体教学目标,并且彼此做出积极投入的承诺和尊重、保密等伦理承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识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在课程之初,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建立心理的联结,形成支持性的、安全的课堂环境。
(2)创设情境,生发体验。教师在课堂和课后,创设不同主题和层面的情境和情感体验。例如,每个学生向全班做自我介绍,台下同学分析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推测其个性和经历;画家庭图,让学生体验到对自己、对家人的情绪情感;让学生面对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体验危机干预过程;让学生面对一个失恋的朋友,体验安慰的帮助作用;等等。针对学生在体验过程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检查、提醒、点评。值得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学生能够理解,也愿意参与其中。否则,只是教师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罢了”[4]。
(3)总结反思,构建知识。总结反思是体验式教学中的升华环节,包括阶段性总结反思和最终的总结反思。教师以两周或一个月为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观察和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彼此交流触动情感的共鸣。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反馈凝练,以此来促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将新的知识内化到个人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
(4)躬行实践,主动检验。在课堂内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业创业、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方面多做自我挑战,在实践中检验课堂上的学习所得是否可以运用于生活和个人成长。例如,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是否可以调整看待问题的视角,是否有助于对自我的了解和情绪的调节,是否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检验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心得,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反馈,教师进行支持和答疑并鼓励学生的正向思维和积极行动。
(1)体验式教学理念。其一,因材施教,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在通识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学生来自全校各学科、各专业,在接触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对该课程并没有太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他们的选课动机各异,大致可归为四类:一是解决个人心理困扰,二是了解他人,三是兴趣爱好,四是获得学分。因此该课程就不能仅仅讲授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知识,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期待,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学习区,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面对解决心理困扰的需求,教学要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面对了解他人的需求,要促进课堂对话和人际互动;面对心理爱好者或心理委员,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咨询知识技能;面对只是获得学分的初衷,要在课堂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二,聚焦改变,在体验中成长。老师不聚焦在学生负面的事件或行为上,而是聚焦于改变。这意味着教师不是分析、评判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从想法、期待和渴望去做调整,增强良性应对的行动力。其三,全人目标,避免学习的异化。通识课以培养“全人”为教学目标,它并非只关心单一的智识,而是兼顾思维、情感、能力、价值观以及社会参与等各个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情感能力、沟通能力、价值践行能力。其四,正向导向,增进师生关系。课程把重点放在学生正向积极健康的部分,而非负面病理的部分。这种导向满足了学生 维护自尊的需要,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勇于开放自我、乐于合作。课程主张“小改变可以推动大改变”,这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改变的畏难情绪和逃避倾向,进而也更容易认同和融入课程教学。
(2)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整合了情境体验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其中,打造了丰富的、沉浸式体验的课堂。例如,邀请学生上台从别人的视角介绍自己,继而老师带着好奇对该生提问,引出他更深的自我认识,然后让台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对自我介绍者的印象和推测;请学生准备某个心理议题,在课堂和学生现场演示如何进行萨提亚模式的“历程性提问”;用OH卡牌为学生做现场咨询;在讲“心理咨询技术”时,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咨询模拟;运用冥想帮助学生探索自己、与人联结;等等。
(3)体验式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通识课强调普遍性和入门性,专业性、复杂性和难度不宜过高,以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知识点之间不必线性排列、环环相扣,而是可以分散安排,强调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这样可以加快课程进度并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此外,通识课并不完全是价值中立的知识教育,而是贯穿着价值观引领、品德塑造和能力培养。“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内容涉及人的感知、情绪情感、思维、行为、能力、人格、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尽可能地在每章内容中挖掘立德树人元素。例如,通过对不同心理问题和成因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对差异的包容性;通过正念冥想、同理心练习和咨询过程模拟,培养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接纳、尊重、理解;通过对生存姿态的雕塑,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改善沟通方式并发展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经过为期五年的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中,“非常满意”占95.65%,“满意”的占4.35%,满意率100%。根据课堂观察、课程反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前后测对比,在本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焦虑水平降低,感恩和希望感增加,心理弹性提高。以下选取学生的部分评教反馈,以期展示教学的实际效果。
“老师更注重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并且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比较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得较好的心理慰藉。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贴合主题并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心理案例,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心理心理学概念,让我们能够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能处理自己跟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老师所讲到的‘看见即疗愈’。”
“通过半个学期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便是冥想。最近一个月里,我坚持每天晚上睡前进行一个十分钟的冥想。逐渐地,我发现我变得更加平和起来。冥想在疫情期间集中隔离点的日子里,起到了缓和心情、减轻封控带来的孤独感和提升了我网课期间缓解焦虑的多个作用。”
“最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每次的自我介绍环节,能看到不同的同学介绍自己,让我认识了更多不同性格的人,深刻理解了多元化的含义,同学们也能从介绍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合理地推断出进行自我介绍的同学的性格和当时的心情。”
“写个人成长报告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也许是想起了过往不好的经历让我感到难过,但眼泪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释怀。坦言之,我不感谢这些伤痛,我感谢在伤痛中成长起来的自己,感谢这份坚强和勇气,未来也会带着这些珍贵的品质继续前行,怡然自得。”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绽放出生命的五朵金花,即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通过课程学习,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各个层次,了解到了行为背后的个人内在系统,通过与内在的联结获得了自我接纳、自我成长,通过人际互动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