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与发展路径

2023-04-18 04:10:40王馨雨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党中央纪律中国共产党

刘 畅 王馨雨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监督是保障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是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了重视政治监督、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传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系列重要部署更加明确了政治监督的战略方向,为党和国家开展政治监督提供了根本参照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1],进一步细化了政治监督的着力点、目标和重心,这既是对开展政治监督提出的更高要求,也表明强化政治监督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政治监督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托于专门的组织,针对党组织和党员以及党的领导干部,围绕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等政治内容展开的具体化、常态化的监察和督促活动。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多个维度对政治监督展开研究,在理论层面聚焦于政治监督的概念内涵、理论根基、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径。概念内涵以结构性视角对政治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标准进行界定[2][3][4];理论根基注重挖掘列宁[5]、毛泽东[6][7]、邓小平等监督理论的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中探索政治监督的逻辑基础[5][8];基本特征建立在对政治监督演进历程的研究基础上,注重以发展的眼光提炼制度特性[9][10]。制度层面着眼于政治监督制度体系的内部结构、外部关系、保障机制:内部结构旨在通过对政治监督主体及其关系的界定和区分,建立起独立、科学的监督体系[11][12];外部关系强调以政治性为主轴实现政治监督制度体系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融贯[13][14];保障机制的研究则与实践路径的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特征[15][16]。学界关于政治监督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政治监督的内涵模糊、理论研究落后于政治发展实践等问题,尤其是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监督的时代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创新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不足。究其原因,虽然政治监督始终以夯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目标,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任务内容,伴随着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动态调整和全面从严治党内在要求的不断深化,政治监督必然在内涵、外延、监督方式、制度体系等方面不断拓展与完善。因此,深化政治监督研究要有历史视野,从建党百年历程中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演进逻辑,进而在此基础上厘清政治监督的内涵、提炼政治监督的基本特征、探索政治监督创新之道。本研究旨在从政治监督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历史演进,厘清新时代政治监督的基本特征,探讨政治监督的创新发展之道。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历史演进

政治监督最根本的目标是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性,确保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得到贯彻落实。在建党百年进程中,政治监督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政策文本的时空轨迹清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探索、演进、发展和创新历程。

(一)确定政治监督方向:纲领型探索转向制度型实践

政治监督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得以体现,在争取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得以形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重心在于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通过确立政治纲领、成立专门机构、创设工作机制和拓展监督内容等方式实现了从纲领型探索向制度型实践的转变。

第一,确立党的政治纲领为政治监督提供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属性,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目标,为党开展政治监督提供了最根本原则和价值追求。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政党,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17]。19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承认本党宣言及章程,愿忠实为本党服务”,将“纪律”列为明确、独立的章节[18],进一步明确了政治监督的重点和方向,即以政治监督保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1927 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中专章规定“党的纪律”,提出“政治纪律”概念[19],并把保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纪律放在各项纪律之首,把严格党的纪律提到全党义务层面,进一步凸显政治纪律的重要性。

第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转向制度实践的重要标志。为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严格党的纪律,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专司监督之责。此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增设“监察委员会”章节,将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能写进党章,明确规定设立中央及省的监察委员会的目的是“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20],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未能执行党的决议,或者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党员严格问责,并按照党纪严肃处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此,党的政治监督有了正式的机构、组织和人员配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依据、有制度地开展政治监督的新纪元。

第三,创设工作机制和拓展监督内容是政治监督从纲领型探索向制度型实践转变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政治监督从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入手探索创设工作机制。1948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请示报告制度体系。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对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政治监督的内容从维护党的政治路线、政治方向和政治纪律原则的纪律监督拓展到对违纪、贪污等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督。全国解放前夕,面对部分解放区在革命和土改中暴露出的有些党员干部思想不纯、成分不纯的问题,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实现全国执政之后,党员干部掌握权力可能会出现违纪、贪污的行为。为此,1947 年至1949 年,中共中央开展“三查三整”运动,颁布一系列条例法规,以“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为原则开展监督工作,严惩违纪行为,拓展了政治监督的内容。

(二)规划政治监督蓝图:全面执政条件下管党治党模式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监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得以发展完善。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监督模式随着“全面执政”而发生转变,呈现出“全面”“严格”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采取高效的监督方式、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抓住关键的监督领域等三项内容。

第一,以“运动式”监督方式高效开展政治监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之后出现的党员思想意识松弛、忽视政治纪律的问题,政治监督工作在重视纪律监督的同时,突出保持优良传统和整肃政治作风,采用“运动式监督”推进政治监督。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中共党员务必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1950 年中共中央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严肃党风党纪,强调政治纪律是党的政治监督的核心任务。1954 年中共中央为全面增强团结,突出强调重大政治活动的请示汇报和意见反映制度,强化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以“运动式监督”开展的政治监督体现出推进迅速、落实有效等优点,但也反映出持续时间短、规范化法治化程度低等显著问题。因此,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完善政治监督组织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监督体系,是政治监督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二,以监督机构为载体推进政治监督从党内监督向公权力监督全面扩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区域执政向全国执政的转变,为迅速成长为担当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重任的执政党,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健全党纪党规成为党开展政治监督的基础任务。1949 年11 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 年经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履行政治监督职责,并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首要任务[21]。随后,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了监察委员会“双重领导体制”,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了党的监察机关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工作原则等重要内容。此外,为加强对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1949 年在政务院下设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监察部代替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至此,党的政治监督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不断完善发展。

第三,对标人民性的根本要求,严格监督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部分党员干部表现出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的倾向,出现了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问题,因此党中央在政治监督中强调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人民性的政治本色。1951 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开展“三反”运动的决定,严肃警告全体党员,一切滥用职权和贪污浪费的行为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并成立各级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开展反贪污浪费斗争[22]。1952 年1 月,党中央正式下达发动“三反”运动的指示。1954 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旨在通过运动式监督,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监督的人民性融贯于党内监督体系与国家监督体系之中,在“让人民监督政府”思想的引导下,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内政治监督与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体系贯通,保障了党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政党底色。

(三)拓展政治监督内容:改革开放布局下聚焦拒腐防变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提升,但权力腐败、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现象也有扩大势头。在此背景之下,提升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拒腐防变能力成为党的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政治监督的指导思想突出反腐败任务、监督实践强化反腐败实效、监督体系法治化程度提升。

第一,以政治纲领和专责机构的重建确定政治监督的功能定位。1978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缺乏党的领导就会产生分裂,重新将党的领导置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位置[23]。1979 年十一届中央纪委一次全会提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为政治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遵循[24]。1980 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党的政治建设与政治监督提供了基本参照。同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一切行动服从上级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25]。将政治方向重新确立为纪检工作的核心地位,为政治监督提供了标准。1978 年,作为党内政治监督的主要组织机构,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重建,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体系得到全面重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政治监督发挥了把握政治方向、纠正历史错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作用。

第二,将反腐败上升到战略高度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任务。在防腐拒变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了反腐败斗争的六项原则,着重做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刹住不正之风”三项工作[26];三次全会提出了要建设“廉洁自律、落实责任、纠正风气”三项反腐败格局[27]。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党委—党政—纪委—部门—群众”的反腐败主体体系;十五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了“标本兼治—源头预防”的工作部署,党中央决定关键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反走私行动[28],正式拉开国有企业反腐败序幕。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已经成为保证党的人民性和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29]。党的十七大将反腐败制度建设提升至战略决策高度,持续推进反腐败国际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第三,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监督体系提升反腐败实效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建设开始探索规范化、法治化路径,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成为提升政治监督水平的新切入点。随着对政治监督的把握和理解更为全面深刻,党中央开始积极探索党内政治监督与国家监督体系的关联与融贯,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推动权力配置与有效监督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30]。2004 年颁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党内监督的原则、制度、职权、任务等作出明确规定。2005 年党中央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和完善反腐败的惩治和预防体系,明确了党的反腐败制度要素与体系结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从决策、执行、监督等维度全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权力体系与运行机制,聚焦于滥用权力问题[31]。党中央逐步建立起以党内监督为引领、各类监督方式充分发挥作用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体系。

(四)提升政治监督能力: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注重监督的全面性与质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监督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实现了全面纵深发展,开始向高质量政治监督模式转型,呈现出功能多元化、反腐败实效化、制度体系规范化等基本趋势。

第一,注重政治监督顶层设计,提升政治监督战略定位。新时代政治监督体系规范化程度提升,与党内监督体系、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制度规范体系。明确政治监督在党内监督的核心地位与引领作用,将政治监督作为纪检监察专责监督的重要内容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并将政治监督贯通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过程,开启了规范化、法治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建设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32]。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党委(党组)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33]。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推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出部署,要求按照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要求,推动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体系、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和基层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推动监督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34]。

第二,拓展政治监督功能,形成多元化监督格局。新时代党的政治监督具有引领、规范、惩戒功能。引领功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政治实践中总结出的“两个维护”的政治监督根本导向[35],“两个维护”是政治监督的纲领和宗旨,为党的政治监督、党内监督、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求党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七个有之”提出“五个必须”,强调管党治党要从政治上看,不能仅停留在反腐层面[36]。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37],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监督、政治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形成了高层次、科学化的战略布局。政治监督的规范功能体现在政治监督的具体工作中,聚焦于发现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政治方向、原则、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前预防、及时纠正。党中央明确提出政治监督要紧跟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政治监督的实效靠日常化、精准化的监督方法实现[38]。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提出,推动政治监督向具体化常态化方向发展,聚焦于日常工作和党员生活之中,将政治问题作为切入点,注重建立规范体系,从源头上预防、遏制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行为[39]。政治监督的惩戒功能体现为党对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给予及时、必要的惩戒,突出政治性,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威慑,惩戒功能与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紧密相连,在一体推进“三不腐”进程中得以体现。

第三,提升政治监督实效,在反腐败斗争中形成强力震慑。新时代党的政治监督融贯于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反腐败效果是政治监督实效的有力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规模持续扩大、领域逐步实现全覆盖、反腐败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一,政治监督与反腐败斗争呈现出从侧重“事后惩戒”到重视“事前预防”的转变。2018年至2022 年,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第二种形态处理的人数占比达到90%以上[40],体现出纪检监察机关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逐步实现政治监督常态化、精准化。其二,把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政治监督的具体行动,从作风上看政治站位、政治态度、政治担当。2018 年至2022 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28.6 万件,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39.8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5 万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8.2 万件,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42.5 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5.3 万人[41]。这也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越往后越严”的鲜明信号。其三,以政治监督统筹“四项监督”,共同担负“两个维护”重大政治任务,合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监督不断强化,“四项监督”本质上都是政治监督,其中巡视监督对其他三种形式的监督起到引领作用,填补了两种“监督空白”,推动了监督体系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发展[42],反映出以坚持政治监督导向医治沉疴痼疾的巨大成果、坚持惩前毖后的正确方向、不断走精走细的演进特征[43]。

三、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基本特征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44]。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为依托,适时调整政治监督的核心任务、重点内容和监督场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监督制度。从历史与实践的发展中提炼政治监督的基本特征,是把握政治监督逻辑和规律的必要环节,是探索政治监督科学发展路径的重要基础。

(一)夯实政治监督的基础: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强化政治权威

政党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核心的政治团体,通过特定的组织、纲领、目标、规范、纪律等发挥政治作用、争取执政地位、强化政党的权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既是现代政党取得并维持执政地位的前提基础,也是督促一个政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45]。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监督必须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以党中央权威为最高表现形式,以民主集中制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三者结合构成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有机统一整体。

从理论维度看,强化政治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集中统一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条件,“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46],从党员个体到党组织集体的政治监督,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集中统一、保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监督的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通过政治监督夯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巩固党的团结一致,推动党的部署全面落地,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实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巨大政治优势和成功经验。

从历史维度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度融贯于政治监督、政治建设的全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阶级和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以凝聚力量[4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伊始就承担着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肩负着比其他政党更为艰巨、宏大的革命责任。面对“一盘散沙”式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成为集中、统一、强大的领导核心,团结一切力量,完成历史使命。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的政治监督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团结一致的基本条件,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政治监督解决了偏离方向、破坏团结、分裂领导核心的最根本政治问题,维护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了重大历史转折、化解了重大政治矛盾,为强化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奠定了核心基础。

从实践维度看,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目标的政治监督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之中。政治监督在初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党中央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纠正了党内存在的方向性错误,初步建立起政治监督的组织体系和基本规范。发展阶段致力于完成党的领导从区域向全国、从局部到全面的转变,提升党中央的领导能力和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运动式、高效动员的政治监督及时纠正和遏制党员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骄傲自满、脱离群众等问题,不断强化党员的政治信仰,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恢复阶段聚焦于纠正党内出现的重大失误,纠正审查错误案件,恢复重建党内的纪律检查机关、建立外部监察机关,政治监督重心向拒腐防变、廉洁建设方向转变。深化阶段提出“两个维护”的政治监督根本任务,将党的政治建设提升至党的建设首位,以政治监督作为政治建设的抓手,推进政治监督的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监督新格局。

(二)锚定政治监督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政治信仰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最高价值追求。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特征,党在政治监督过程中始终坚守以人民性为主线,以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政治监督的最根本标准,不断强化党的人民性,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从理论维度看,“为了什么人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问题,是党开展政治监督的核心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为绝大多数人”和“为少数人”是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48],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精神宗旨与人民性之间的关系。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无产阶级要足够强大以取得胜利,必须建立与众不同的“为绝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的特殊政党,并与其他政党形成鲜明对立[49]。人民在政治监督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既是监督的主体,也是监督所服务的对象,更是监督效果的检验者和评价者。因此,政治监督要最大限度发挥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防范化解政治危机,预防遏制政治风险,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从历史维度看,政治监督呈现出统一、继承、创新性特征,不断强化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其基本权利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开展党的工作和政治监督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人民监督政府”到“人民至上”,从“以人为本”到“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到“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清晰地展现出党的政治监督在变化与创新中始终坚守人民主体地位的精神,不断丰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内容和价值目标,建立起以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为核心的政治监督体系,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人民性始终是党开展政治监督的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从实践维度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政治监督动态调整的关键性变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诞生之初就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出“让人民监督政府”的基本理念,贯彻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确保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始终保持人民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成为群众的根本需求,政治监督及时覆盖到拒腐防变领域,时刻警惕脱离人民性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监督的根本遵循,将脱贫攻坚等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历史任务纳入政治任务的范畴,扩展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清单,并围绕民生领域和国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政治监督,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彰显了党的人民性根本属性和高尚情怀。

(三)坚守政治监督的主线:以政治纪律统筹阶段性任务提升政治能力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50]。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5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纪律为主轴,结合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任务,不断拓展政治监督的内涵边界与实践路径,切实提升政治能力,推进政治监督向纵深发展。

从理论维度看,政治纪律是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政治监督是对政治纪律的再监督。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纪律与政治监督在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中有机融合并发挥重要作用。列宁明确提出要加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强调党组织和党员须反对派别主义,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52]。政治纪律具有约束力,对党员个人而言,要求党员必须拥护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主张,与政党共进退;对于党组织而言,要求其坚定全党政治方向,加强内部团结统一。政治监督通过具体化、常态化的监察和督促活动对政治信仰、政治立场等政治纪律问题进行监督,并通过政治监督保持政治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因此,政治纪律与政治监督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遵守规矩,共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从历史维度看,政治纪律是贯通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全过程的鲜明主线,呈现继承与发展的总体特征。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53]。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明确提出政治纪律以实现团结统一,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化作风建设、弘扬优良传统,从改革开放以来以政治纪律统筹防腐拒变,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治纪律建立起融贯各监督要素的全方位监督格局,充分体现政治纪律在政治监督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党中央极其重视对政治纪律的监督,逐渐将政治监督聚焦于纪律监督,并将纪律监督作为“四项监督”之首,使党内政治纪律的监督工作成为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强化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特色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创新性发展。

从实践维度看,强调政治纪律是保障全体党员坚持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是政治监督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党员有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作为严密党的政治纪律的主要目标。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及时、准确地处理了破坏党内团结、不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无视请示制度擅作主张等政治纪律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将政治监督的重点定为“一条主轴”(政治纪律)、“两个任务”(作风建设和优良传统),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整风整党运动,对党员的作风进行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监督在贯彻政治纪律主轴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拒腐防变,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党中央提出了反腐败主要原则,形成了初步的反腐败格局,并开始探索跨国反腐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的“两个维护”“四个意识”“五个必须”,从维护政治领导、强化团结一致、遵守政治纪律、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拒腐防变等方面全面加强政治监督,丰富并拓展了监督内容,建立起以政治纪律为轴心,统筹其他各监督要素综合发力的全方位、体系化政治监督格局。

(四)营造政治监督的环境:以持续深入的反腐败斗争净化政治生态

腐败现象严重侵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破坏政治生态、影响社会稳定,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立场,是党必须长抓不懈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制度推动,持续强化政治监督,持续、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

从理论维度看,腐败主体和腐败行为是政治监督的重点人群和重点场域,以政治监督推进腐败治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管党治党的有效方式。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政党,政党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腐败行为则是对人民授予政党的权力的滥用、对人民基本权利的破坏与侵犯,因此腐败及其治理问题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存亡的根本政治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腐败治理理论在深度剖析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制约监督与权利保障两种腐败治理路径。权力制约监督理论高度重视人民监督,积极探索建立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积极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极大丰富了权力制约监督理论的内涵与方法[54]。权利保障理论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权利保障理论的起点,保障公民权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追求目标,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持续高效反腐败的有力举措,更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必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关于腐败治理的学说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反腐败斗争、净化政治生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历史维度看,拒腐防变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监督历程。反腐败作为党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始终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腐败现象以轻度贪污和浪费的形式存在于少数领导干部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败现象呈现与传统官僚主义相伴而生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迅速扩展,呈现出塌方式腐败、集团式腐败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及时调整反腐败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从反对贪污浪费到反对官僚主义、从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始终是党开展政治监督、净化政治生态的永恒主题。

从实践维度看,政治监督呈现统筹正风肃纪和反腐败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注重对侵害群众利益的党员的个案处理,贪污浪费、脱离群众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重建政治监督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反腐败斗争初步形成统一的总体部署、工作格局、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呈现从注重事后惩治转向预防惩戒相结合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统筹正风肃纪与反腐败,注重将一体推进“三不腐”与净化政治生态、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担当作为相结合。一方面,党中央以小见大、防微杜渐,将党纪、作风问题作为政治监督的基本内容,从严制定并执行“八项规定”,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治生态的转变;另一方面,党中央提出全新反腐败战略定位,指出反腐败永远在路上,通过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及时有效地展开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强化制度建设以实现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为继续深入开展反腐斗争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依据。

四、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的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个维护”,切实强化政治纪律,以政治监督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提供政治引领;直面“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织密监督之网,以政治监督为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提供核心驱动;持续强化法治保障,规范党员政治行为,以政治监督为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供顶层设计。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监督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呈现全面性、时代性、发展性的特征,为政治监督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政治监督的场域: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中提供政治引领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开展政治监督的重要场域,政治监督是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效能的重要保障。首先,政治监督对象的全覆盖与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相契合。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实现对监督对象的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反腐败要打虎拍蝇”到“监督既要抓住关键少数,也要管好大多数”,体现出党对政治监督对象认识的不断深化,监督的覆盖面更为全面广泛。从重点人群看,既涵盖“关键少数”和“一把手”,也包括“领导干部”和“青年干部”;从纵向层级看,既包含中管干部,也涵盖基层干部;从监督网络看,已建立起“党委、纪委、党的其他工作部门、基层党支部与党员”五位一体监督格局,体现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性的具体要求。其次,政治监督是体现全面从严治党中“从严”的有效方式。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涵盖思想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各环节,从“八项规定”开局到强化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鲜明体现出政治建设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政治监督作为维护政治纪律、保障政治建设方向与成效的有力举措,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政治引领。再次,政治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中“治”的效能体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贯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党的建设各方面[55],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全党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和政治建设取得系列成就,各级党委、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监督责任,直面政治监督、敢于执纪问责,实现“惩治”到“治理”的转型。

以政治监督为统筹,强化全面从严治党,需从政治领导与政治能力两个维度同向发力。一是坚持基本方向,强化政治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条件,是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首先,“两个维护”是政治监督的核心内容,是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强化政治领导的关键靶向。政治监督以“两个维护”作为监督的关键发力点,统筹构建政令畅通的体制机制,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要要求贯彻落实情况、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担当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聚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顾大局等突出问题,切实打通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的要点、难点与淤点,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关键少数”是政治监督的重要切口,是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落实政治领导的重点人群。党中央提出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聚焦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方面的表现与行动,开展严密科学的政治监督,进一步建立起监督“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党中央做起、从高级干部严起,一级示范给一级看、一级带领着一级干”[56],推动形成教育、规范、惩治的监督闭环,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提高战略高度,提升政治能力。“政治性”是全面从严治党场域和背景下监督工作的根本性质,强化政治监督,转变监督、治党的战略视角,凸显政治性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提升各级主体的政治能力,发挥政治监督在管党治党中的实效性。落实政治主体管党治党的责任,解决的是“谁来管”的根本问题,管党治党从来都不仅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专门职责,党委是从严治党的核心主体,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监督的主要力量。党中央切实强化主体责任,以责任为政治监督的牵引力,逐渐形成了各级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以合署办公的纪检监察机关为关键力量,党代会与全委会、党员以及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政治监督主体格局。其次,推进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四项监督”的全面贯通。新时代监督工作充分遵循问题导向,无论是日常监督还是“四项监督”,在监督导向与内容上皆体现为政治监督的底色。一方面,逐步实现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融贯,将政治监督融入日常工作,在日常监督中及时发现和遏制出现的苗头、问题,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实践化,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持续发挥监督效能。另一方面,推动政治监督统筹“四项监督”,以政治监督为主轴,探索建设“四项监督”的联结机制,实现与政治监督的融贯、衔接,强化各项监督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形成体系完备、衔接顺畅、功能落实的政治监督体系。

(二)锤炼政治监督的力量: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中强化内驱动力

政治监督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政治监督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具有内在耦合性。首先,政治监督契合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包含党自发进行的“净化—完善—革新—提高”四大制度子系统:自我净化的主要内容是正风肃纪与反腐败;自我完善的目标是实现党的监督制度规范、机制的完善与发展;自我革新的目标是创新制度规范、提升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自我提高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党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全面提升党性与人民性[57]。这四大子系统皆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政治监督的内涵,与政治监督的本质、目标相一致。其次,政治监督是影响党的自我革命质效的关键因素。党的百年征程中形成的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是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精神根基,刀刃向内指向了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党员,归根结底瞄准的是党员的政治意识与政治纪律,即政治监督的核心内容。政治监督体制机制是自我革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监督的效能发挥标志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得到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部署得以落实,党员的政治意识得到提升、政治纪律进一步强化,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因此,政治监督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环节,政治监督能够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以政治监督统筹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主要体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组织建设与党员教育的两对关系之中。一是促进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开展政治监督工作的动力,是政治监督的原则遵循,是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根源。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党的政治监督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作为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根本追求。政党的清正廉洁是人民群众评价政党的重要维度,体现在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和党的正风肃纪日常行动之中。一方面,腐败的本质是政治变质,反腐败斗争是党的自我革命最直接、最彻底的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反腐败斗争为抓手同步推进政治监督,一以贯之地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常态化、稳定化、持续化、深入化,建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整体格局,提升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对全体党员产生了强有力震慑,极大严肃了政治纪律。另一方面,党员作风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政治问题,党的正风肃纪行动是自我革命的常态内容,是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四风”问题与八项规定,严查党风党纪问题,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工作,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主要抓手开展政治监督,逐步构建起事前教育引导、事中规范遏制、事后惩戒警示的体系化监督模式,在常态化的监督工作中做到具体化、精准化,极大提升了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切实强化了政治纪律。

二是推动党员教育与组织建设融会贯通。党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纪律,强化组织建设是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载体依托,以政治监督推动党员教育和组织建设相融贯,为自我革命奠定坚实基础。各级组织是夯实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都提出强化基层党组织及共产党员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明确指出政治监督需进一步纠正基层党组织不正之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58]。在组织建设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日常管理、队伍建设相结合,将党的政治建设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有力有效的政治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在扩展组织生活方面,创新性地开展了各类专题教育、主题教育、学习教育等学习实践活动,注重将党的精神与光荣传统注入每个党员的思想之中,以强有力的思想建设筑牢党员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的政治意识;在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方面,将政治标准作为党组织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将党员的政治意识作为考核的最关键要素,推动政治考核的具体化、精准化、科学化,切实从源头上抓住了政治监督的核心要义。

(三)稳固政治监督的依托: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搭建制度载体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推动政治监督发挥实效的规范依托和制度保障,政治监督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政治监督的本质目标与党内法规的服务宗旨具有一致性。党内法规作为体现党的统一意志的规则与规范,服务于党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巩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价值所在,这些内容与政治监督的本质目标具有高度重合性。其次,党内法规需要依靠切实的监督发挥作用。一方面,依据党内法规启动政治监督,增强党内法规的执行力与权威性。通过严格执行党内法规体系夯实党内治理根基,以思想教育、党风建设优化党内治理环境,进一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监督党内法规的执行也是政治监督的应有之义。党内法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监督党内法规的执行其实质是监督党的统一意志、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落实情况,是监督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再次,政治监督需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作为制度载体和坚强依托。党的政治监督标准的科学化依托于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体系趋于完善,各级各类章程、准则、条例等成为政治监督的基本参照。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纪国法的衔接与融贯,形成了规范化、法治化的政治监督法规体系,以及符合中国政治实践的政治监督标准。

以政治监督为主轴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体系建设与法规内容完善两方面。一是以政治监督统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切实强化政治统领,把握不同层级的法规的特殊定位,实现政治监督的有机融贯。党章与准则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具有宏观性、抽象性、根本性的特点,起到整体布局、引领方向的作用。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增加了“两个维护”、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等内容,为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政治监督提供了权威性依据。条例在整个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是宏观层面的法规与具体的细节、规定等相衔接的桥梁,是从宏观到具体的关键节点[59]。党中央持续推动政治监督的核心任务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为政治监督提供基础性依据。规则、办法、细则是具体化的工作办法和参照,是政治监督落到实处的最实用、最基本的依托和载体,既要探索制定和完善政治监督的具体规则规定,为政治监督工作提供精准的法规依据,也要尝试将政治性贯穿于其他规则、办法、细则之中,结合不同细则的应用场域和主要任务,将“两个维护”和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重要内容灵活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办法。

二是以政治监督为核心,精准聚焦政治内容,瞄准政治监督的构成要素,拓展完善党内法规的政治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政治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机制、标准等相继出台法规、条例、细则,精准指向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为开展政治监督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为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拓展了内容和边界。从主体层面看,推动强化党委主体责任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建立科学、严格的问责机制,同时兼顾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责任落实提供保障。从客体层面看,及时出台条例与细则,明确政治监督的覆盖对象,进一步探索将党任命的非党员领导干部纳入监督范围的合理路径,在保障政治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兼顾被监督对象的基本权利。从内容层面看,“广”而“泛”是政治监督目前存在的棘手问题,为明确政治监督的内容,党中央推动建立层级分明的党内法规体系,各层级监督主体以“两个维护”和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为基本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治监督实施意见、细则和办法,为本地区、本部门开展政治监督提供科学参照。从机制层面看,监督机制运行梗阻制约着政治监督职能的发挥,党中央一方面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监督格局;另一方面逐步探索健全各类监督的协同贯通机制,从党内法规体系的各层级实现各类监督的衔接融合。从标准层面看,判断政治监督的有效性是落实监督质效的前提,党中央一方面在具体工作意见和细则中明确政治监督的任务和目标,以提供基本参照;另一方面推出政治监督的“负面清单”,明确监督标准,并逐渐探索建立“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政治监督的法规设计与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党中央纪律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4:00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廉政瞭望(2016年15期)2016-09-10 01:59:14
纪律
故事大王(2016年6期)2016-07-21 17:42:08
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火炬(2015年9期)2015-07-25 09: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