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战略布局与价值目标

2023-04-18 04:10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徐 斌 韩 潇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真正开始探索现代化建设之路。1979 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他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创新突破中,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他围绕基本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等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多层次阐释。我们党从“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道路”到“成功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从“将来时”到“进行时”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时”的探索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深的体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中国式”和“现代化”两者不是外在式的简单相加的关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本质属性,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必然孕育、发展和实现更高位阶的现代化。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要将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转化为中国人民的实际行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多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蕴。

一、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

现代化最早发轫于西方,西方凭借其制度、科技和文化优势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构筑起了现代化范式,而中国共产党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经验,历经百年艰苦探索,开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究竟与西方的现代化有何本质差异?要想厘清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立足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根本因由在于,在科学辨识与全面批判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种超越资本现代化的、更高位阶的现代化方案。而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与历史传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两大奇迹”。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还是一种更高位阶的文明形态。

伟大的理论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在批判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得以诞生,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指南。马克思虽从未明确提出过“现代化”的概念,但在不同时期的论著中,曾多次以不同概念指涉“现代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频繁地以“现代的”“当代”指代“现代化”,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也多次以“现代”“现代社会”指代“资本主义社会”。基于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所进行的针砭时弊的探讨,马克思对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运行模式进行了全景式深度透视,从而构筑起了其深邃的现代化思想。这一思想彰显出了鲜明的批判性与建构性,一方面,通过剖析西方现代社会的文明悖论和内在限度,马克思解码了西方的“现代化之殇”,论证了西方现代化的式微与衰亡;另一方面,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展望了新型现代化之路。在探讨现代化发展道路时,与其他西方思想家不同的是,马克思坚持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论述现代化发展走向。尽管早年马克思确实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现代化来思考现代化发展,但他并非是所谓的“欧洲中心论者”,他在辩证考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限度,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更是印证了其所秉持的这一基本立场。马克思首先区分了现代化的一般样态与个别形态,没有将西方这一“个别”现代化模式等同于普遍的现代化历程。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旗帜鲜明地反对将其“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5],他推崇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化与多样性,认为西方现代化只不过是现代化发展特殊阶段,并不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唯一模式,现代化模式从未定于一尊。在探索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认为一些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东方社会的“火星”可能会引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地雷”,从而影响西方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设想。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是站在人类文明高度上思考现代化问题,把握住了历史运动的本质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因此,凭借其科学性与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了世界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在总结建党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其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始终是我们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之根本,指导思想的理论高度直接影响了现代化建设所达及的实践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独立探索现代化奠定了社会条件和根本政治前提;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拓展与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愈加完善的制度保证、愈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愈加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7]。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发展奇迹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为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了信心和底气。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和过渡的理论空白与实践空场,它面向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趋势。它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和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实践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迥然不同的全新图景,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更高的人类文明形态。

二、在历史与未来的贯通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在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中,历史、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上继起、内容上贯通,历史不应仅仅被视作过去的表达,它同时包含着现在和未来。对历史从何而来的探寻是追问现在何以产生、研判未来何以可能的基点。因此,唯有以哲学思维在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中透析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路。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救国、建国、富国、强国这一伟大进程中开创出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的基本点,也是我们继往开来,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保证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基本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探寻与发展现代化的历史。在很长历史时期,中国处于封建专制的压迫之下,难以产生进入现代化的内生力量。鸦片战争中,由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和资本的入侵,中国被迫纳入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版图,卷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在这种“东方从属西方”的历史背景下,国人纷纷把西方现代化这一“舶来品”作为学习与效仿的对象,可是各种循西方现代化之辙的方案均以失败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主动探索现代化之路。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真正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序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以工业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小康来诠释现代化,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谋划与整体布局,提出了到20 世纪末在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发展目标实现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迭,基于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成功推进与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孕育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具有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直接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从党的性质宗旨看,党带有鲜明的先锋队标识,既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会向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倾斜,在现代化建设中必定能一以贯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党的初心使命看,党自成立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不懈追求,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引;从党的领导地位看,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而是最高政治力量与领导权力,在过去与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调动一切资源、整合一切力量为人民服务;从党的鲜明品格看,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的显著优势,是党自我纠偏,为现代化保驾护航的内生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艰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保证;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正确道路的指引、成熟制度的保障、先进文化的激励下,中国式现代化逐渐成熟定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党和人民踏上了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是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守正创新,勇于开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义。未来新征程中,唯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以坚强领导核心掌舵定向,科学谋划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才能蹄疾步稳。

三、在道路与精神的契合中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道路走得怎么样,一是看走得方向正确与否,二是看走得精神底气如何。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0]。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构建起独特的精神谱系和历史自信,锤炼出优秀的政治品格。在正确道路与先进精神的相互支撑中,党和人民奋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1]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对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一,先进理念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向标”。新发展理念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发展思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繁昌之灵魂,创新发展能够为推进现代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协调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协调发展是整体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要求;绿色关涉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要求;开放关系到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享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见,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思路,坚持创新发展,秉持协调发展,贯彻绿色发展、共促开放发展、深耕共享发展,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跃迁。其二,战略安排是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我们党坚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现代化建设实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根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以政治建设为保障,积极建设政治文明;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奋力提振精神文明;以社会建设为条件,全面促推社会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持续提升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以“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昭示现代化的全新内涵,提升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意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分别具体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不单是点的突破、量的叠加,更是质的系统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良性互构、整体跃迁。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2]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正确的建设方向,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信念等属于社会意识,它们一旦形成,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在继承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赓续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其中的伟大精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却一脉相承,拥有共同的红色基因,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品质风貌,这些伟大精神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信念支持。我们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不断培育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其中就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走好中国道路的政治定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走好中国道路的磅礴伟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活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以正确的价值追求汇聚走好中国道路的奋进动力。

“道路”侧重“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精神”侧重“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道路蕴涵精神,精神引领道路。在道路与精神的统一中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既可深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勃勃生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在此历史境遇下,必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精神状态”,二十大报告题目、大会主题与报告全文的最后四个字都以“团结奋斗”结尾,强调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凝聚起同心奋进新征程的精神伟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唯有坚持正确道路、秉承先进精神,才能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通的同时,也能走得稳,走得好。

四、在人民与国家的融合中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不再是资本逻辑下的一种工具性存在,而是成为高于工具理性的价值选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和终极旨趣。在这一先进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当代的中国化诠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守的发展理念与价值旨趣。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人民”的本质要义。而唯有进一步正确把握人民个体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整体内在价值才能得到深入彰明。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3]也就是说,真正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人不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现代化,这种理念旨趣异质于并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社会运转的引擎,以资本为内驱力构筑的现代化,极易陷入资本的增殖与扩张逻辑,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以及出现的种种人与社会发展的悖谬更加印证了:人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现代化应作为符合人类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实践样态存在。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将人视作现代化的主体与归宿,致力于克服“人为物制”的现代化弊病,人的现实表现就是人民,我们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旨趣重塑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坚持以人的发展逻辑规制资本增殖逻辑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范式。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其三,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的根本推进力量,在发挥资本逻辑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其四,中国式现代化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现代化的评价标准,而并非将国家发展层面的指标数据视为评价现代化的绝对标准。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契合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这种与人的发展跃迁相一致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实现向更高层级的演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习近平总书记富有哲理性地阐释了人民与国家血脉相连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体要素,国家是人民的政权形式,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江山因人民而立而兴,江山为人民而守而治。因此,从本质上看,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发展模式中,二者始终是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实践伟力,不仅蕴含于物阜民丰之中,而且体现于国家繁昌、民族兴盛之中。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更高位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于物质现代化标准,突出了“全面性”标准。在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的政治权利,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接续奋斗,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两大奇迹”,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通过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18%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二是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新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中国之治”。中国的快速发展与长期稳定,打破了所谓“发展速度越快,越容易乱”的亨廷顿悖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综上所述,就本质来看,真正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向互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民与国家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开拓、成熟的演进历程,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光辉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无负时代、无负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5]。

五、在中国与世界的连接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对中国式现代化自身发展的审视,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实的内在适应性问题,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世界历史性考察,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逻辑,把握其世界意义。在世界历史深入延拓的时代,世界诸国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得更为紧密,在洞悉世界历史呈现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质后,中国为全人类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表达。这一论断的提出要求我们不能直观地理解“中国—世界”的关系形态,必须透过这种表层现象,把握世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鲜明特质和与其他现代化国家同具的普遍特征。只有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既是引领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能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普遍性原则的特殊性,它不是脱离世界独立形成和发展的,也从来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个别就是一般。特殊性蕴涵着普遍性,体现着普遍性的原则、理性和特征。从世界历史来看,现代化是人类进步必然经历的发展过程,各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具有发展必然性、普遍性原则,遵循一般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规律,始终在与世界现代化建设交互实践中促进自我生成、完善与发展,这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握住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益成果,其发展反映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如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等。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积极扬弃。正如同马克思在英国和法国有限的政治解放中,致力于把德国革命提升到人的解放的高度一样,西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凸显了矛盾痼疾和内在限度,作为后现代化国家,我们总结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扬弃其发展模式,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形式。总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未来现代化的基本景观,指引与启发后发国家走上正确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这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殊逻辑是在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普遍逻辑中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百放齐放的宝贵成果。

另一方面,特殊性是基于普遍性的特殊,普遍性只有通过特殊性才能表现出来,在特定情况下,特殊性对于普遍性具有指引和提升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新的现代化,而且是更高形式的现代化,在多维度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其一,就人自身发展来看,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构筑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以资本为导向,带有严重的“逐利性色彩”,对物质的追逐使人的发展呈现一种“跛腿式”“单向度”的发展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超越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其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的现代化始终以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人与自然,将自然视为人类征服与改造的对象,而中国式现代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6],致力于实现二者的交互性重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少部分人的发展是通过攫取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其四,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西方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排他性,坚持走强权政治、霸权欺凌之路,企图将其他国家纳入自身的“支配—从属”权力关系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立自主性、全面协调性、开放包容性,矢志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真正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超越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可见,以资本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具有天然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彻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了历史终结于西方文明的神话,而且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向,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改变世界的实践伟力。

当今,世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总体性特征愈加深化和凸显,这有利于其他国家突破现代化的地域性限制,吸收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明成果并合力促进人类文明形态的更迭。作为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典范,具有世界历史性意蕴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其不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日益彰显出鲜明的独特性、科学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展现出了一种更高位阶的现代化的全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某一国家的特殊性道路到契合世界的普遍性选择的升华”[17],它不仅是中国实现强国复兴的康庄大道,而且为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选择,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