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探讨

2023-04-18 01:47何菲菲
物流技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枢纽都市南京

何菲菲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逐步进入下半场,都市圈在国家城镇化布局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凸显,逐渐成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空间格局发展的核心载体。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2年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均指出要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共同促进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率先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规划,目标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以及高品质宜居生活圈。南京都市圈产业定位高,同时包含省界、市界、长江等多重边界阻隔,也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联通内陆地区的重要桥梁[1],其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为其他地区不同都市圈货运物流发展提供借鉴。

1 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1 南京都市圈区域概况

南京都市圈是全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东西横跨江苏省和安徽省两个省份,位于长江下游和长三角区域中部,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南京都市圈规划范围涵盖南京、镇江、扬州、淮安、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全域以及常州市的金坛区和溧阳县,总面积6.6 万km2,2019 年末常住人口约3 500 万人。

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华东面向内陆腹地的战略支点。南京都市圈产业实力雄厚,已经构建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具有完整的金融体系、深厚的文化底蕴,科教优势较为明显,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

都市圈内城市类型丰富,包括特大城市南京,数座大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将致力于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以南京市为一极,加强宁马滁和宁镇扬片区同城化发展,向外辐射形成沪宁合、沿江、宁淮宣、宁杭滁四条发展带,形成多个县城和重点镇组团。在综合交通方面,南京都市圈依托南京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

1.2 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融合协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都市圈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速度加快,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密集、交通方式更加优化。围绕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都市圈首条跨市域轨道宁句城际建成通车,宁句同城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宁扬、宁马和宁滁三条城际轨道开工建设,“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都市圈公路网络持续优化,深化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以及宁盐、宁广、宁滁等项目研究,宁合高速改扩建工程、商合杭高铁芜湖长江公铁搭桥、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等建成通车,G312宁镇段快速化等一批省级“断头路”“瓶颈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2]。

都市圈区域物流体系快速发展,重大枢纽建设稳步推进,公铁水联运建设取得新进展。西坝、龙潭港区疏港铁路相继投入使用,建成龙潭、西坝、新生圩三大公铁水联运枢纽,长三角首个铁水联运工程郑蒲港铁路建成运营。宝特芜湖现代物流产业园成功入列全国物流示范园区。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其物流枢纽能级显著提升,已成为最靠近长江经济带中西部腹地的国际性深水港。围绕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南京持续加快深水港区配套的疏港公路、铁路、物流园区建设,2022年,南京港完成铁水联运量390万t,其中,集装箱铁水联运10.47万标箱,同比增长805.7%,占全国内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总量的25.5%,居全国内河港口首位。2022 年,南京开行中欧班列311列12 748车,同比增长32.79%,增长率全省第一。开通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国际航线以及沿海内贸干线,中转航线覆盖长江流域六省一市,第一批成功申报龙潭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2 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思路

2.1 新时期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要求

2.1.1 服务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承东启西、海陆转换的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18 年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决策部署,科学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将南京定位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五大功能汇聚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芜湖市定位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根据国家物流枢纽规划[3],南京都市圈总体呈现以南京为中心带动都市圈发展的物流空间组织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成为国家未来空间格局发展的关键。落实国家新格局发展要求,需要重新审视区域物流局势,提升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和面向国际、辐射内陆的区位优势,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新空间,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南京都市圈内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及定位情况见表1。

2.1.2 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推动物流体系运输结构调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布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绿色物流是指充分利用资源,将“减少对环境的伤害、降耗节能、减少碳排放、净化物流环境”融入物流全过程。分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量,2011年约为2.97 亿t 标准煤,到2018 年增至约4.36 亿t 标准煤,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能耗将继续呈快速上升态势。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目前已有多项政策文件提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南京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低碳绿色、集约高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亟需进一步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挥江海河、公铁水联运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近年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文件对物流减碳的要求见表2。

2.1.3 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升,构建经济高效、安全韧性的物流体系。2020 年,南京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964.17 亿元,是2015 年的1.54 倍,年均增长9.09%;社会物流总费用1 999.53 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3.49%,比2015 年下降1.07 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1 个百分点[4]。2021 年,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4.6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1%,其中工业经济成为地区经济稳定的关键,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4.85 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8%。

在南京都市圈物流体系建设中,国际物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对应建设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并且依托南京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地位,联动芜湖、镇江、淮安、扬州等都市圈枢纽资源,加快完善连通全球的海陆联运、航空运输和信息通信网络,加快营造一流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长三角向内辐射中西部、向外连接全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同时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提高运转效率、韧性水平和应急能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土地和资金保障,建立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

2.2 新时期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新时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双碳战略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地处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统筹物流体系发展的网络组织、枢纽体系、多式联运及体制机制,积极构建新时期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经济高效、安全韧性的货物运输服务,更好地支撑和服务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建设。

(1)网络优化。以南京为核心优化都市圈物流网络体系,积极引导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空间组织,加快要素资源向物流通道集聚,促进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强化都市圈整体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枢纽建设。优化都市圈物流枢纽布局,打造一体化区域物流枢纽体系。重点提升都市圈内空港、海港、高铁等现代化枢纽设施能级,协同推动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枢纽体系整体竞争能力。

(3)协同联动。以多式联运为关键抓手,统筹海陆空铁运输协同组织,引导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物流体系整体能力;围绕都市圈区域多式联运强化空间协同组织,加强陆港、海港、空港等区域枢纽与重点片区等联动发展。

(4)加强保障。结合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都市圈物流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形成都市圈物流体系协同规划、协同建设、协同管理的项目全周期协同滚动推进机制。优化投融资、用地等资源保障,主动对接争取区域物流资源向南京都市圈倾斜,强化物流体系建设要素保障。

3 南京都市圈物流体系发展对策

3.1 结合新格局拓展国际国内物流网络

积极引导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空间组织,加快要素资源向物流通道集聚,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打造产业经济与货运物流协同发展走廊,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南京都市圈物流空间布局。以南京为核心优化都市圈物流网络体系,促进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强化都市圈整体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国内方面按照需求导向和市场化原则推进国内国际枢纽网络建设[5],搭建区域间产业转移促进服务平台,构建安全可靠的物流枢纽通道网络。积极推动南京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珠三角、成渝、长江中上游等城市群联动发展,主动在长江经济带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建设中发挥南京都市圈区位优势、承担南京都市圈战略定位功能。

国际方面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依托与“一带一路”友好城市与RCEP成员国在贸易、投资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国际物流合作空间布局。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新开和增开南京至“一带一路”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拓展南京港国际班轮航线,鼓励港口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重点港口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对外合作,稳定开行南京至中亚及欧洲方向班列,提升“宁新亚”“宁满欧”等品牌线路综合运行效率,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服务贸易市场。

3.2 统筹都市圈全域物流枢纽体系建设

优化都市圈物流枢纽布局,打造一体化区域物流枢纽体系[6]。围绕国家枢纽经济创新先导区建设,重点提升都市圈内空港、海港、高铁等现代化枢纽设施能级,协同推动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枢纽体系整体竞争能力。推进高水平枢纽城市建设,落实《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等要求,统筹建设国际一流枢纽机场、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国家级铁路枢纽陆港,全面提升现代化枢纽设施能级,强化南京都市圈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地位。进一步发挥南京都市圈“海陆空枢纽齐全”先天优势,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空铁水公一体化发展都市圈货运物流大格局。

深化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升级构建“枢纽-物流园-物流中心”的多层级物流节点体系。统筹国内国际两大扇面,供给需求有机结合,按照“枢纽引领、环带集聚、分区覆盖”的布局思路,增强南京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周边城市比较优势,构建枢纽引领、分工协作、层次分明的都市圈物流体系,合力推进南京都市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节点整体布局。进一步发挥都市圈海陆空枢纽叠加优势,强化总部型、专业性物流企业培育,着力引进高品质主基地航空公司,引导国内外头部物流企业在都市圈内设立运营总部、电商中心等,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专精型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货运市场竞争力。

3.3 强化区域多式联运系统建设与引导

多式联运作为先进的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模式,其目的在于统筹提升区域运输效率,优化运输结构调整,强力控制运输成本,充分利用区域运输优势。围绕都市圈区域多式联运空间组织,加强陆港、海港、空港等区域枢纽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江北新区等联动发展。强化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以点带面统筹推进运输通道、联运枢纽及设备和节点集疏运系统建设。重点推进南京都市圈“连长江、通欧亚、对接沿海、辐射中西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南京龙潭公铁水联运中心建设,规划预控南京禄口机场T3 航站楼城际铁路车站的高铁货运功能,加快龙潭港疏港铁路建设、提升改造西坝、新生圩港疏港铁路支线[7],强化南京港公铁水航联运功能。

强化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与引导。优化铁水联运营运模式、生产组织与市场开发,探索推动港口、地方铁路在车辆计划、站点设置、作业调度、平台建设、铁路定价等方面与国(地)铁一体化发展。强化公铁水联运中心建设,建立一次托运、一张单证、一次计费、一次保险、全程负责的一体化多式联运服务中心。推进铁公机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等一体化发展,探索开展航空与城际铁路等联程联运模式,提高一体化联程联运水平,充分发挥航空、城际铁路、公路的集成发展优势。

3.4 完善物流发展体制机制及资源投入

结合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都市圈物流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谋划推进物流体系建设具体合作事项。建议由南京市牵头,有关城市共同组建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办公室,推动协调协商机制化、常态化。加强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完善建设性资金保障机制,形成协同规划、协同建设、协同管理的项目全周期协同滚动推进机制。强化物流发展用地资源保障,对都市圈物流系统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单列国土空间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优化都市圈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模式,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新型投融资体系。非经营项目以财政投入为主;经营性项目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准经营性项目,应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大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专项债券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主动对接争取区域物流资源向南京都市圈倾斜。加大都市圈枢纽经济相关产业资金整合力度,探索建立枢纽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不断强化全货机航线、集装箱枢纽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发展政策。

4 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新历史时期,都市圈逐渐成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以及国家空间格局发展的核心载体。而物流体系建设是现代都市圈建设的先行领域,是有效支撑都市圈商贸物流枢纽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

基于南京都市圈物流发展条件及战略要求,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应积极优化都市圈物流网络空间组织,形成以南京枢纽为核心的“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多层级物流网络,以多式联运深化统筹公铁水航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引导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都市圈物流发展体制机制及战略资源投入,不断提升都市圈物流体系竞争能力及服务能力,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枢纽都市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穿越水上都市
南京·九间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